王友云 向芳青
(銅仁學院老撾研究中心 貴州銅仁 554300)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有關國家借助既有的雙邊、多邊機制以及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2015年3月,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截至2021年1月30日,中國與17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205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也不斷發展起來,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和孟中印緬三大經濟走廊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重要建設內容。本文就中國與東盟合作中的信息共享建設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為中國與東盟合作更好地實現信息共享提供優化路徑。
在當今信息化社會,信息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占有了信息就意味著掌握了資源,而且重要信息往往是稀缺的,獲取信息是需要成本的。信息共享建設對實現區域合作中具有必然性,在區域重大公共問題的治理中需要區域內各政府積極合作,對重大問題進行協同決策。科學合理的決策需要充分的信息做保證,信息的不對稱和不完全是科學決策的重要約束條件,尤其在多主體協同決策中,需要各方共享和充分使用區域信息資源,以保證協同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現代化。信息不對稱是指互相聯系的雙方之間,一方擁有充分有效的信息,另一方擁有較少甚至缺乏有效信息,造成雙方在交往中擁有的信息數量和質量方面有顯著差距的一種狀態。這種信息無法驗證,第三方即使要驗證也要花費大量的人、財、物和精力成本。
在區域合作中,也會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從理論上來說,跨域合作治理和區域公共事務治理在進行重大決策時應實現區域信息共享,任何一方都不要規避信息,但是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這是不可能的。各地政府在進行區域重大公共問題決策時,區域內各主體都是理性的“經濟人”,會最大限度照顧自身利益,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種信息不對稱必然導致區域協同決策信息共享難以實現,區域重大問題協同決策面臨信息不對稱的約束。區域內各主體沒有建立統一的信息交流平臺,各地基于利益考慮,公共性不足、保留信息甚至誤導和欺騙對方,產生機會主義行為,信息不對稱構成區域合作的重大障礙。區域集體行動要求建立明確的區域信息共享制度、機制和平臺,信息共享的實現有助于解決合作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區域內各主體的互信,建構了區域信任資本和關系資本,這是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社會資本。
首先是技術層面的本質。技術層面的本質主要回答“如何搭建區域信息共享平臺”這一問題,主要解決區域合作中實現信息共享的技術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在今天已經成為可能,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為區域信息共享提供了技術支撐,通過技術手段將區域內教育、醫療、環境、科技等主要信息資源接入,搭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區域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技術層面的本質是最基本的,是信息共享的物質技術基礎,沒有技術手段將區域各類信息資源接入共享平臺,就無法實現區域內各政府及部門、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的共享。
其次是信息層面的本質。信息層面的本質主要回答“如何保證通過共享得到高質量和有用的信息”這一問題,主要解決區域合作真實信息這一重要約束條件問題。信息共享的關鍵和核心內容是通過共享平臺得到真實、準確、可靠的信息,為合作實踐服務。根據哲學和傳播學中的“使用理論”,無用和冗余的信息不僅不能共享,還會給共享者帶來負作用和信息干擾,妨礙合作。因此,在區域合作中,要求區域內各主體提供符合條件的共享信息,提供具有特定內容的真實信息,明確“共享什么信息”的問題,告訴所提供可共享信息的特征和處理方式,對信息進行盡可能詳盡的說明,建構信息標準,確保信息質量。
最后是管理層面的本質。管理層面的本質主要回答“如何協調區域內各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增進共享意愿”這一問題,主要解決區域合作信息共享中的利益沖突和矛盾。信息共享的實現并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區域合作多元主體共同使用信息資源的一種管理活動,管理層面是技術層面和信息層面的社會存在形式,是信息共享的社會基礎,是信息共享社會特征的表征,主要通過管理行為解決利益沖突,通過建立制度、規范和公共政策協調利益矛盾,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為信息共享實現提供社會基礎。
信息共享三個層面的本質密不可分,技術、信息和管理三個層面的緊密結合構成了信息共享的本質體系。區域合作中信息共享的實現不只是尋求技術解,探求共享實現的技術基礎、方式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共享技術基礎之上探求各主體增進共享意愿、緩解利益沖突和實現協同治理的社會方案。區域合作信息共享本質上是一項社會管理活動,是區域內各主體構建協同治理機制,通過有效信息共享解決利益沖突,實現區域公共利益、平衡區域整體利益與各自利益的管理活動。
區域合作信息網站是實現區域信息共享的主要平臺,隨著電子政務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建立信息網站,實現信息共享。“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東盟合作網站應該被看成是考察信息共享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很多區域合作的信息在網站這個平臺得以發布,為區域合作和重大公共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公共信息的獲取渠道和交流平臺。區域合作信息網站成為區域合作信息交流和互動的公共平臺,成為公共問題的能量場,通過這個平臺形成了區域各主體之間的對話,逐步形成區域多主體間的信任,累積成為區域合作和公共問題解決的社會資本。區域合作交流平臺的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具有實質性的促進區域合作的效果,區域合作網站是區域信息共享平臺的重要考察指標。
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成為政府改革與治理的重要手段,“互聯網+政府”的智慧政府大大優化了信息資源,提高了政府服務能力。中國-東盟區域合作中,在很多領域設立了專門的合作網站,提供豐富的區域合作信息查詢,解決了合作信息不對稱問題。中國-東盟各領域信息網站的建設,對推動區域合作的實踐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信息載體,為區域深度合作和一體化建設提供了完備的信息來源。本文對涉及中國-東盟合作的主要信息網站進行梳理,能夠反映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東盟合作信息共享建設情況(見表1)。

表1 涉及中國-東盟合作的區域信息網站建設一覽表(部分)
中國-東盟區域合作網站為區域多主體間的交流和溝通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搭建了區域合作信息共享的機制。合作中各成員國之間通過召開論壇、峰會、研討會、博覽會,充分發揮現有聯委會、混委會、協委會、指導委員會、管理委員會等雙邊機制作用,成立各成員國政府參與的委員會、理事會、協會,由各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專家學者組成的專家咨詢委員會等,這些都是實現信息共享的交流平臺與機制。如“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絲綢之路博覽會、中國-東盟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國-東盟各行業合作委員會、中緬經濟走廊聯合委員會、中國-東盟疾病防控合作論壇、中國-東盟產能與投資合作論壇、中國-東盟媒體合作論壇、中國-東盟財稅合作論壇、中國-東盟經貿合作論壇、中國-東盟物流合作論壇、中國-東盟市長論壇、中國-東盟工程論壇、中國-東盟婦女論壇、“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絲路國際智庫網絡、高校智庫聯盟、中國與東盟高校合作設立的“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合作發展學院、聯合培訓中心以及中國-東盟啟動科技伙伴計劃共建區域技術轉移平臺等等。
中國與東盟合作強化了多邊合作機制作用,構建了中國-東盟(10+1)合作機制、瀾湄合作機制、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世界經濟論壇、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博鰲亞洲論壇等中國-東盟多邊合作機制,以及中國-東盟電子商務合作機制等等,通過這些機制,中國與東盟各國開展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實質性對接與合作。打造中國-東盟共建合作的融資平臺,如由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國際多邊開發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助力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多邊平臺之一。中國政府2014年宣布出資成立的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注入了大量合作基金,發揮了重要作用。2017年,中國建立“一帶一路”PPP工作機制,將PPP模式運用于“一帶一路”建設合作項目之中,也推動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項目建設。這些合作論壇與機制成為中國-東盟深度合作的信息共享、交流和開放平臺,為區域內的深度合作和信息共享提供了便捷的平臺與機制,成為中國與東盟國家深化交往、增進互信、密切往來、共商合作的重要平臺和載體,推進了中國-東盟走向共同發展的區域經濟體。
本文主要從中國-東盟區域社會資本培育、區域文化建設、區域信息平臺完善、協同機制構建等方面探討促成信息共享的人文與制度路徑,探尋信息共享的社會基礎與信息共享建設路徑。
第一,培育社會資本,為中國-東盟合作信息共享累積互信。社會資本對促進區域合作解決區域難題有重要作用,通過社會資本培育增加中國-東盟各成員國家之間的信任,形成共享意愿、理念和價值,從而促進行動者合作,減少集體行動的障礙。在中國-東盟合作信息共享建設中,應大力發展各國家之間以及各國主體之間的信任,形成以信任為基礎的社會資本,為中國-東盟合作信息共享累積互信,中國和東盟都是“關系中的行為體”,是在“過程”中不斷發展,在“關系”中實現戰略對接、政治安全以及經濟互惠,良好互信關系的建立是信息共享的內生因素和人文環境。一方面,要強化現有的信任基礎,對中國-東盟區域內長期形成的一些有利于發揮互信共享理念的歷史文化遺產、風俗習慣、慣例等非正式制度和社會規范要積極發揚,使其成為信息共享建設的重要推動力;另一方面,對一些無助于增強信任的中國-東盟區域內非正式制度進行改造,積極培育以信譽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資本,使其成為信息共享的人文動力因素。中國-東盟區域內各成員國及其各國主體之間要通過長期的交往互動關系和重復博弈,獲得維系中國-東盟區域治理的信任基礎和聲譽,重復博弈能給各方帶來長期穩定的預期,久而久之將形成中國-東盟區域持久的信任和濃厚的聲譽,這種以信任和聲譽為基礎的社會資本成為中國-東盟區域合作信息共享建設的重要黏合劑。
第二,建設區域文化,夯實中國-東盟合作信息共享的人文基礎。區域文化是本區域內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價值觀念、人文歷史、風俗習慣、宗教儀式等,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文化產生認同,經過在文化主導作用下的社會建構過程,制度的躍遷和實踐的變遷就會發生。中國-東盟區域合作需要積極發展合作共享的文化、利他思想和互惠規范,進而產生中國-東盟區域共同文化,為共享注入文化內涵。文化向度是認識和推進信息共享的精神維度,應從文化向度去解碼共享的正當性和有效性,應積極探討共享的文化土壤,探討中國-東盟合作信息共享的共同文化建設路徑。區域文化猶如一定的人文土壤滋潤著區域合作的制度、法律和方式,應積極挖掘信息共享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品格,注重其內在的文化機理培育和建設,這是信息共享建設的“內在精神”問題。中國-東盟合作通過傳授共享的準則、事實和技能促使共享產生,但更為重要的是從文化和教育層面傳授信息共享的意義和重要性,讓共享成為共同理念,區域合作就會走向集體行動的協同。積極支持東盟國家和民間挖掘“一帶一路”歷史文化遺產,聯合舉辦專項投資、貿易、文化交流活動,增進互信。中國與東盟十國山同脈、水同源、民同俗,在長期的歷史交往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文化淵源,應積極挖掘中國-東盟區域有用的文化元素,培育中國-東盟區域共同體意識,促使認知上的協調統一,使其成為中國-東盟信息資源合作共享的內在動力和人文基礎。
第三,完善信息平臺,解決中國-東盟合作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要實現中國-東盟區域合作的信息共享,必須高度重視信息的作用,要形成充分、公開、透明和共享的中國-東盟區域信息資源,確保信息的公平利用。這就要求大力建設中國-東盟區域性信息平臺,打破信息壟斷和信息的不對稱,消弭信息鴻溝,為實現信息共享提供服務。具體來說,應積極搭建中國-東盟區域大數據信息平臺,構建信息平臺運行機制體系,即信息平臺的開放獲取機制、分類存儲機制、整合共享機制、技術支撐機制和管理協同機制,以維持整個平臺體系的良性運轉;要對中國-東盟區域信息資源現狀進行調研,將已有資源進行集成,對中國-東盟區域內分散資源通過發現獲取、評價遴選、規范采集、標引組織等工作,然后通過建立中國-東盟數據庫系統、門戶網站或題錄庫等搭建中國-東盟區域信息資源共享平臺;中國與東盟十國應成立專門的中國-東盟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負責信息通道建設;健全中國-東盟區域內政府、NGO、企業、民眾、媒體的溝通聯絡機制,形成中國-東盟區域合作的無障礙信息服務網絡;應建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東盟區域合作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和信息通報制度,發布合作動態,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為解決中國-東盟合作中的重大公共問題提供信息共享服務;中國-東盟合作中各成員國要積極發展電子政務,充分借助電子政務提供的技術路徑和平臺,實現區域合作信息公開和信息交互使用。
第四,構建協同機制,打破中國-東盟合作的信息孤島和信息壁壘。信息孤島和信息壁壘是因為信息在各自主體內閉環運行,各自獨立和封閉,信息運行渠道沒有“通”而導致的現象。這就要求構建主體間協同機制,實現有效的信息流動與共享,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數據開放生態,打破區域合作的信息孤島和信息壁壘。具體說,在管理協同方面,應建立關于中國-東盟區域信息資源的協同法規制度和成立協同管理機構;在資源協同方面,應建立中國-東盟區域信息資源的協同整合機制,將教育資源、政務信息資源、科技信息資源、醫療衛生資源、環境資源等各類型信息資源進行分類整合,建立起滿足中國-東盟區域合作需要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資源體系;在技術協同方面,搭建中國-東盟區域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協同平臺,以及建設區域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協同標準規范;在利益協同方面,建立約束與沖突協調機制以及利益協同分配和激勵機制;在主體協同方面,建立中國-東盟區域內各方參與的主體協同機制。通過管理、資源、技術、利益和主體五個方面的協同機制建設,打破信息孤島和信息壁壘,實現中國-東盟區域合作的信息共享。
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與東盟各國要攜手前行、接續奮斗,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共創更加繁榮美好的地區和世界。要完成這一目標,在中國-東盟的合作實踐中,信息共享成為構建更為緊密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領域、途徑和目標。當今,高度發達的網絡化技術讓信息發展從集成化、平臺化走向共享化,“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東盟在信息領域的合作應順應大數據時代潮流,充分利用網絡化技術優勢,在各國的推動下走向信息共享化發展,以信息共享促進中國-東盟跨域公共事務治理、高水平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公共危機解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等,真正打造“親誠惠容”理念支撐的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使中國-東盟關系成為世界睦鄰友好的典范和東亞區域合作的示范。
本文基于信息共享的基本理論,并從技術本質、信息本質、管理本質探討了信息共享的內涵,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東盟合作信息共享的優化路徑。提出應在現有中國-東盟合作信息共享建設實踐的基礎上,主要在中國-東盟合作已有區域信息網站、平臺與機制建設基礎上,從四個方面優化“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東盟合作信息共享的路徑,使中國-東盟區域合作的網絡化從信息集成化、信息平臺化走向信息共享化。具體來說,應積極建設中國-東盟合作的社會資本,為中國-東盟區域合作信息共享累積互信;應努力發展中國-東盟合作的區域文化,夯實中國-東盟區域合作信息共享的人文基礎;應逐步完善中國-東盟合作的信息平臺,解決中國-東盟合作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應全面構建中國-東盟合作的協同機制,打破中國-東盟合作的信息孤島和信息壁壘。只有從這些方面積極入手,主動作為,才能實現“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東盟合作信息共享,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