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宗蘭
(四川民族學院,四川 康定 626001)
旅游業對社會環境、國民經濟環境、民族文化環境、生態環境等相關環境的高度依賴性,使旅游業呈現出敏感性和脆弱性;旅游業是使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更是我國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呈現出顯著的戰略性和應用性。基于旅游業特殊的行業特點,有針對性地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是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的基本任務;基于傳統大學教育強調理論性教學體系建設的現實狀況,建構與旅游業特點匹配度高的育人體系是旅游管理專業建設的重要任務。旅游管理專業作為應用型示范專業建設試點,在“知行合一”認知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地方特色和學校實際,使培養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不但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而且能靈活運用這些專業知識和技能,以適應旅游業對旅游管理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基于“知行合一”的認知理念建構旅游管理專業育人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知行合一”認知理念的核心思想
“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唯心主義知行觀,他認為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行的開始,對行有指導作用,行是知的完成,是知的目標實現。[1]經驗自然主義代表人物約翰·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提出了“從做中學”的認知理念[2],教育學家陶行知進一步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教學理念[3]。隨著認知理論研究的不斷發展,“知行合一”認知理念更加強調“知”與“行”之間共同協作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在“知”與“行”的共同作用下提高人認知事物本質的能力,促進人在認知事物的基礎上更好地利用和改造事物,促進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
旅游管理專業是為穩定性較弱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旅游業的敏感性、脆弱性、戰略性和應用性,決定了從事旅游業的專業人員不僅必須掌握廣博的旅游管理方面的理論知識,更要擁有扎實的旅游服務技能、靈活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要能為敏感而脆弱的旅游業在瞬息萬變的旅游市場中找到前進的方向和推動其前行的動力。因此,旅游管理專業的育人目標不應局限于讓學生順利走出校門走上工作崗位,更要注重學生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
1.“知行合一”認知理念與旅游管理專業育人理念耦合
“知行合一”認知理念相較于傳統的大學教育更強調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平衡性和互促性,不僅關注約翰·杜威提出的“做中學”,更要注重“學中做、學做互促、學做融合”,從而改變“學與用分離、脫節”的教學現狀。“知行合一”認知理念非常契合旅游管理專業培養專業理論素質過硬,能面對瞬息萬變的旅游市場,適應能力強的高素質專業人才的育人理念。
2.“知行合一”認知理念與旅游管理專業育人目標耦合
傳統的大學教育教學理念主要根植于精英教育,重視傳播和研究專業理論知識,偏重于學術研究。而今天的大學教育根植于大眾教育,不僅重視建立完整的學科理論知識體系,也應重視學生身體力行的實踐操作能力,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偏重于應用。“知行合一”認知理念非常契合旅游管理專業以學生未來發展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能力為重點,既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也重視學以致用能力培養的育人目標。
旅游管理專業在“知行合一”認知理念的指導下建構育人路徑,通過為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營造實踐教育教學氛圍、環境,讓學生有機會應用理論指導實踐,運用實踐檢驗理論,使理論有機會聯系實際,有機會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創建“學習—實踐”共同體,把頭腦里的理論變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變死記硬背為靈活運用,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建構育人體系的過程中,結合現代旅游業發展的實際和旅游管理專業未來發展的需要,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根本宗旨,以“學生成長、成才、可持續發展”為育人目標,以“知行合一”的認知理念為核心,以“學中做、做中學、學做互促、學做融合”為方法,建構旅游管理專業的育人路徑。
首先,建構五個教育教學的空間維度。通過協同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賽場、職場、社會五個教育教學的空間維度,搭建起實現“知行合一”的育人場域環境,使教育教學媒介更多元(見圖1)。旅游管理專業在這五個空間維度和場域環境中完成育人的各個環節,實現“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教育教學目標,培養出更具社會適應能力的人才。

圖1 “知行合一”協同育人的場域環境
其次,建構一個教育教學的知識框架體系。通過不斷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全人教育知識框架的基礎上搭建起實現“知行合一”的育人框架體系,使旅游管理專業的教育教學結構更豐富,體系更完整(見圖2)。旅游管理專業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達成育人的不同目標,實現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教育教學目標,培養出更具社會競爭力的人才。
第三,建構一個教育教學的保障機制。通過制定靈活的學分認定辦法;多途徑建設實習基地;多層級開展綜合型調研活動;開放文科實驗實訓空間。特別是全真模擬酒店的運營和文化旅游資源展廳的開放,模擬公司運營的流程,編制管理規章、實訓手冊,規范、細化實訓項目,從而明確實踐育人的方法和路徑,使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效銜接,從而高效達成旅游管理專業各個層級的育人目標(見圖3)。

圖2 “知行合一”育人框架體系

圖3 “知行合一”育人保障機制
1.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突出“知行合一”認知理念
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指導委員會對旅游管理專業的指導意見,結合《旅游管理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要求,依托旅游管理專業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不斷修訂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合理建構教學框架。自2014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以來,2017年、2019年、2020年共做了3次大的修訂,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修習學分總量呈遞減趨勢(見表1-表4)。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過程中,始終尊重學生的差異和差異化需求,通過增加課程可選度,特別是增加任選課程備選課程的量,使學生能三選一或四選一,盡量使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
為保證旅游管理專業教育教學的質量,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通過三個途徑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第一,改變計算學分的方式,以0.5為最小記分單位,引入講座式、專題式教學模式,縮減課堂教學學時,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第二,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和實踐,在學分設計上根據課程特征和教學資源實際,提高對實踐教學的要求,引導教師在教學中增加課外理論作業、實踐作業的布置和輔導。第三,為保證實踐教學效果,通過開放實驗實訓空間,全真模擬酒店運營,讓學生有機會在“做中學、學中做、學做互促、學做融合”,保證課外實習實訓有效開展。

表1 旅游管理專業2014版人才培養方案學分結構情況表

表2 旅游管理專業2017版人才培養方案學分結構情況表

表3 旅游管理專業 2019版人才培養方案學分結構情況表

表4 旅游管理專業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學分結構情況表
2.建立旅游管理專業技能塔,錨定“知行合一”認知理念
旅游業的敏感性、脆弱性、應用性和重要性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建構旅游管理專業技能塔,強調語言表達能力、服務技能、服務意識、應變能力、管理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的建構(見圖4)。除了通過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技能,還通過“現象”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方式,讓學生“學中做、做中學、學做互促、學做融合”為學生建構高階的專業技能。

圖4 旅游管理專業技能塔
為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技能塔的技能,在教學中引入“現象”教育,即整合多門課程資源,協調課程進度,開展綜合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活動,學生在相關課程任課教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到實驗、實訓、實習基地開展調研活動。在調研活動開展前期由相關教師擬定調研計劃,提前與調研單位溝通交流,促成被調研單位高層級人員參會的調研會議。學生在調研活動中根據調研計劃,帶著問題分組開展調研活動,在調研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找問題、找原因、找方案、找策略。學生通過“現象”教育,帶著問題開展調研活動,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以人的長遠發展為專業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抓大放小,注重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在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賽場、職場、社會不同場境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我”管理,特別是“文科實驗室—旅游實踐教學中心”全真模擬酒店運營和“文科實驗室—旅游文化模擬實訓中心”文化旅游資源展廳開放期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和需求選擇不同的部門,從事不同的工作,擔任不同的職務,學生在“自我”管理中不斷成長。培養了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能力。
3.制定科學嚴謹的學分評定標準,保障“知行合一”認知理念切實可行
為確保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賽場、職場、社會五個育人場境充分發揮育人作用,通過制定科學嚴謹的學分評定標準,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第二課堂、走上賽場、走入職場、走近社會,保障“知行合一”認知理念真實有效落到實處(見表5)。

表5 旅游管理專業學分評定標準
4.建構形式多樣的育人場境,保證“知行合一”認知理念有效落實
傳統教育教學體系的根基是以班級為單位的學校教育,在高速發展的后現代社會,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一專多能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須轉變觀念,在以班級為單位的學校教育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個人興趣、特長,建構一個多緯度、多層級的協同育人體系,注重對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賽場、職場、社會五個空間維度的整合,注重對年級與班級、科目與課程、專題與問題等多個維度和不同層級資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發揮資源的共享功能,開展綜合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開展綜合型調研活動。
5.建構多元化的“學習—實踐”共同體,確保“知行合一”認知理念持續發揮作用
在知識大爆炸且信息網絡化、便利化的時代,教師在掌握知識和信息方面的優勢地位逐漸弱化,而學生在掌握知識和信息方面的弱勢地位也逐漸弱化,以教師為主體的一元化灌輸式育人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參與,重視教學相長的效果運用,提升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在“知行合一”認知理念的指導下,旅游管理專業建立以“教師+學生+團隊”為主體的多元化教學相長育人模式,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利用教育教學經驗引導學生對海量、碎片知識的甄別、選擇、取舍;善用教育教學技術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思辨的能力,變教師布道式的課堂為學生成果展示的秀場,打破課堂的沉悶,讓學生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上碰撞,讓學生在課堂上刷存在感,在課堂上尋找到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并在課堂上發現自己的不足,使學生自主利用課余時間多途徑提升和完善自我。通過建立“學生+學生”“教師+教師”“教師+學生”的多元主體協作團隊,建構“學習—實踐”共同體,使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不僅有廣博的知識、活力和激情,還有自信心、創造力、開拓精神,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
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實現多維度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育人目標,提升學生除專業知識以外的管理能力、控制能力和創造力。通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賽場+職場,拓展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旅游協會依托旅游管理專業,在旅游管理專業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協作下,組織了兩個校級比賽(“文旅杯”導游風采大賽,禮儀風采大賽),一個院級比賽(酒店服務技能賽)。旅游文化模擬實訓中心作為學校接待來訪客人的基地,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承接了講解詞撰寫和引領、講解的服務工作。2017年至今,在旅游實踐教學中心模擬酒店運營期間,學生在教師的監督指導下模擬酒店經營,為本校教師、學生提供服務。其中前廳部提供接待、點餐、結賬服務;西餐廳提供西餐簡餐制作,以及接待和餐間服務;旅游產品設計部提供制作、推廣旅游產品的廣告服務;酒水吧提供雞尾酒調制、果蔬汁制作、水果拼盤制作,以及接待和餐間服務;花藝室提供花藝作品設計、制作、銷售服務;茶藝室提供茶水泡制、調制服務和茶藝表演,以及接待和續水服務;中餐廳提供中小型活動的接待服務。
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實現多層級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育人目標,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適應行業發展的能力。在服務地方政府方面,為甘孜州政府、共青團委、教育體育局舉辦的大型活動提供禮儀服務、接待服務和講解服務。在服務旅游企業方面,學生利用節假日、見習、實習的機會到北京保利酒店、成都群光君悅酒店、稻城日松貢布酒店、海螺溝索道公司、木格措景區、魚通土司官寨景區社會實踐,不僅為企業運營提供酒店接待服務、導游講解服務,還承擔一些基層管理工作。
綜合利用校內外平臺和資源,實現培養學生開展綜合型研究的育人目標,提升學生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旅游實踐教學中心,開展科研和大創項目工作。教師之間互相協作,整合校內外資源,實現多課程、多專題、多問題的校外調研、校內研討,建構了一個學科研究技能培養的網絡。
應用型本科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必須緊密結合地方產業發展的需求,特別是為有優勢的特色產業積蓄一線高級專門人才。應用型本科的育人核心環節是實踐教學,相較于傳統本科更加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應用型本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產學研用”之間的平衡,突出應用性、行業性。旅游管理專業作為應用型示范專業建設試點,依托“知行合一”認知理念建構育人路徑,在進一步豐富“知行合一”認知理念內涵的基礎上,結合旅游管理專業實際提出“學中做、做中學、學做互促、學做融合”的育人方法。旅游管理專業在整個育人過程中,不僅注重夯實理論教學環節,更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結合《旅游管理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要求,依托旅游管理專業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科學修訂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合理建構教學框架和體系,從根本上保證實踐教學的科學合理性。通過制定靈活的學分認定辦法;開放文科實驗實訓空間;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多層級開展綜合型調研活動;建構“教師+學生+團隊”的“學習—實踐”共同體;協同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賽場、職場、社會五個“學習—實踐”的空間維度和場域環境,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專業素養,提升學生“產學研用”的綜合能力。基于“知行合一”認知理念建構的育人路徑能為旅游業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強和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