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
三國曹子建詩曰:“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日長,愿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唐朝的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比翼鳥象征著至死不渝的愛情,只有兩個人一起,彼此心心相印,才能比翼齊飛。那么,大名鼎鼎的比翼鳥又有什么來歷呢?
其實,古代關(guān)于比翼鳥的記載很多,早在上古時期就有了,可謂源遠流長。不過,一開始的比翼鳥并非象征恩愛,而代表災(zāi)禍,是一種會給人間帶來巨大災(zāi)難的惡鳥,只要它出現(xiàn),天下就會爆發(fā)特大洪水。因為上古時代人們無法解釋自然現(xiàn)象,所以便將這些歸咎于神怪,認為比翼鳥會帶來洪災(zāi),就給其取了個叫“蠻蠻”的名字。
《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原文記載:“崇吾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又《海外南經(jīng)》云:“比翼鳥在其東,其為鳥青、赤,兩鳥比翼。一曰在南山東。”意思是,在中國西北地區(qū)的崇吾山有一種怪鳥,大小和樣子與野鴨子相似,但是一個翅膀一只眼睛,必須一雄一雌并翼在一起才能生存,相互協(xié)助才能在天空飛翔,這種鳥出現(xiàn)的地方,就會發(fā)洪水。
關(guān)于比翼鳥的模樣,《爾雅釋地》中說:“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郭璞注:“似鳧,青赤色。”由此可見,這種鳥的顏色是青中帶紅,樣子像野鴨。元代伊世珍在《瑯?gòu)钟洝分杏涊d:南方有比翼鳳,飛止飲啄不相分離,雄曰“野君”,雌曰“觀諱”,總名曰“長離”,言長相離著也。此鳥能通宿命,死而復(fù)生,必在一處。紂時集于長桐之上,人以為雙頭鳥不祥。及文武興,始悟曰:“此并興之瑞也。”
到了周朝,比翼鳥才變成能夠給人帶來千年壽命的神鳥,被認為是一種象征深情的祥瑞。《逸周書》曾載,周成王大會諸侯時,曾有人以比翼鳥進貢。《瑞應(yīng)圖》中記載:“王者德及高遠,則比翼鳥至。”《博物志》中說,崇邱山有鳥焉,一足一翼一目比肩而飛,名字叫作虻,只要見到它就有好事發(fā)生,如果能騎在它身上,就可以活一千歲。隨著時間的推移,比翼鳥的形象被不斷豐富,后來有人將傳說中“不死鳥”的特征結(jié)合在一起,比翼鳥變成一種可以死而復(fù)生的神鳥。
據(jù)說湊成對的比翼鳥,猶如熱戀中的小情侶,不管是飛行還是停下來喝水進食,都不會分開,故古人將比翼鳥之類的“相比”之物,都作為感情深厚的象征,很多文學(xué)作品中,如《爾雅釋地》中記載了五種奇異的生物,都是一對一對一起行動的,被古人用于寄托美好的祝福,尤其用來形容夫妻之間的感情,如鴛鴦、大雁、琴瑟、比目魚、鶼鰈、連理枝等等都是如此。在南朝的《述異記》中就記載過一段連理枝與比翼鳥的故事。相傳三國東吳的海鹽縣有個叫陸東美的人,娶了個姓朱的妻子,妻子美貌端莊,夫妻倆感情極好,平時也都成雙入對形影不離,人們稱作“比肩人”。朱氏不幸病故后,陸東美便絕食殉情。兩人合葬之后,在墳冢上長出兩棵相交在一起的梓樹,后來長成了一棵樹,樹上時常有一對大鳥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