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鐵路,是于1896—1903 年間在我國東北地區修建的全長約2426km 的鐵路,是近代中國東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沿線有俄式、日式建筑等,遺產資源類型豐富、數量眾多且集中。作為線性分布的工業遺產,相對于孤立的點狀遺產來說,將遺產資源進行整合,更利于其保護和發展。文章試圖從遺產廊道研究的技術方法入手,對中東鐵路南部支線吉林段遺產資源進行價值評估和保護優化對策探討。
20 世紀80 年代,美國最先提出“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概念,其概念源自于“綠色廊道”,是遺產保護區域化進程中采取的方法
。遺產廊道首先是一種線性的遺產區域,其次是一種遺產的保護方法,同時又是涵蓋自然、經濟、歷史和文化等多個層面的綜合保護體系
。其概念是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性景觀。
為促進湖泊保護管理的現代化,應加強湖泊保護管理的科學研究工作。通過開展一系列湖泊保護管理重大課題研究、湖泊保護關鍵技術開發、湖泊保護技術推廣項目以及規程規范的制定等提升湖泊管理與保護的整體科技水平。
國內遺產廊道的相關概念于2001 年由王志芳和孫鵬首次引入,并對美國遺產廊道的選擇標準和管理體系等方面進行了介紹
。對于遺產廊道構建的方法問題,朱強提出了“主題確定一資源調查與登錄一分析與評價一格局構建一實施對策”的基本思路,然后確立整體保護與再利用的策略
。這套方法奠定了國內遺產廊道研究的理論基礎,此后不同學者大多借鑒了此套遺產廊道的研究框架,對不同的項目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分析研究。
遺產廊道研究對象的四個選擇標準為:(1)歷史重要性;(2)建筑或工程上的重要性;(3)自然對文化資源的重要性;(4)經濟重要性
。結合這套研究標準,中東鐵路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和歷史重要性的事件和要素,獨具歷史性。鐵路貫穿整個吉林省,包括農村和城市,其沿線自然風光景觀真實而獨特。此外,鐵路本身及周邊環境能帶來旅游等經濟效益,具備一定的經濟發展潛力,是一條典型的線性遺產廊道。
經過與其他供暖方式的對比(見表3),超低溫CO2空氣熱源熱泵供暖的節能效益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1)具有較高的系統綜合能源利用效率;(2)運行調節靈活,使單位供暖面積耗能量降低。
價值評估是遺產廊道構建的先行條件。工業遺產價值評估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參考這些研究,結合中國遺產保護相關法律文件與遺產廊道的概念,選定評價因素。在中東鐵路工業遺產特征之上,將5 項評價因素細化成14 項評價因子,通過專家咨詢與線上線下調查問卷等方式,結合德爾菲法為各項參評因子做權重賦值,建立遺產資源分析評估表,作為遺產廊道格局構建依據(如表2)。
遺產廊道的空間格局主要由四個系統構建,分別為綠色廊道系統、游步道系統、遺產系統、解說系統
(如圖1)。

隨著城市的不斷更新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數量上升,部分舊車站因不能滿足新的功能需求而日漸衰落,或更替不再使用。這些歷經百年的建筑在沒有妥善維護下老化嚴重,更有車站在新型城市建設中已被拆除。對于中東鐵路吉林段還遺存下來的建筑,因牽扯到多方利益且保護概念薄弱、技術手法單一、遺存種類多且管理難度大、管理落后、資金匱乏等現實問題,中東鐵路相關遺產正在急速消失。
目前,這些遺存下來的建筑所處環境多樣,建筑保護問題也較為突出。在調查中發現,大量鐵路住宅建筑目前作為民居,所有者維修過度乃至翻新,使其原有風貌遭到破壞。由于人口結構的改變,有些建筑因無人居住而廢棄,且缺乏合理有效的保護維修,出現墻體斷裂、瓦加脫落、房檐頂部破損、門框歪斜、室內布滿垃圾等情況。不僅影響了周圍環境,也變成了城市中的危房。
目前關于CCL3與抑郁癥關系的研究較少。幾個小型橫斷面研究(n=9和n=59)發現,與對照組相比,抑郁癥組血清CCL3顯著增加,研究中抑郁癥標準按照DSM-Ⅳ[37]。但是類似樣本大小的健康女性研究發現BDI與LPS刺激產生的CCL3水平無相關性[16]。這些研究提供了CCL3與抑郁癥關系的早期證據,但這兩者的關系仍需進一步研究。
如今,隨著遺產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部分鐵路建筑已經有了自己的編號,但保護修繕手法均針對個別單體,沒有形成歷史風貌,未在區域內形成建筑之間的呼應關系,更是缺乏群眾對于遺產保護的積極參與及配套的保障機制。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were assessed by the Newcastle-Ottawa Quality Assessment Scale (NOS)[21].Twelve of 14 studies had 6 or more star points on the NOS scale.
吉林省中東鐵路遺產沿線呈現帶狀分布趨勢,其南支線在今吉林省境內北起扶余,南至四平,橫跨扶余、德惠、長春、公主嶺、四平五市
。文章研究對象為陶賴昭站至四平站,現遺存站點26 個,其中扶余地區1 個,為陶賴昭站;德惠地區11 個,為新城山站至老家站;長春地區4 個,為一間堡站至大屯站;公主嶺地區5 個,為范家屯站至大榆樹站;四平地區5 個,為蔡家站至四平站。其中,虎市站、孟家屯站、大屯站、楊木林站隨著鐵路系統升級已撤消,暫無發現中東鐵路時期的歷史建筑。

中東鐵路工業遺產廊道是一個整體性的遺產保護系統,應綜合考慮遺產價值,制定總體保護規劃的基本結構和發展戰略。在進行構建過程中,不能隨意進行影響其歷史文化價值的加建與改建,對于需要現狀修整、重點修復的個體,應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采用傳統材料和工藝,延續地方文化特色與建筑特點,傳承建造技藝,盡量恢復原有結構、布局與風格。

中東鐵路在吉林省地區留存著以歷史車站為節點的多種類型、數量豐富的建筑。其按照最初使用功能可劃分為鐵路運營設施建筑、公共服務設施建筑、軍事設施建筑和居住建筑四種主要類型,具體包括車站站舍、職工住宅、護路軍哨所、給水塔、機車庫、教堂、學校、醫院等,總體數量約 300 棟(座)
。除此之外,在鐵路沿線更是存在鐵路橋梁、水井、涵洞、路基等附屬設施遺址(如表1)。
球化法主要是是對對破碎法和理化法生產的不規則粉體進行球化處理,被認為是獲得高致密球形粉末的最有效工藝,其原理是利用溫度高、能源密度大的熱源(等離子),將粉末顆粒迅速加熱熔化,并在其表面張力作用下縮聚成球形液滴,進入冷卻室后快速冷卻而得到球形粉末[15]。目前,球化法制備工藝主要分為射頻離子球化法和激光球化法兩種。由于初始粉體會產生一定的團聚現象,在球化過程中會使其整體熔融,導致制備的球形金屬粉末粒度增大[16,17]。

綠色廊道系統是遺產廊道的景觀生態模式,使線性遺產資源與周邊的自然景觀、鄉土景觀產生聯系。依據構建規定,推測建設的范圍應規劃在鐵路兩側至少五十米以內。在生態脆弱區域及關鍵遺產點處應進行著重設計。在植物的選擇上,應多選擇吉林省本土植物,更要維護植物的多樣性,注意生態保護和修復,避免過度開發。
游步道系統是為廊道保護、管理、大眾游覽的慢速交通路線,也是確保遺產廊道與周邊地區聯系的必要路徑。中東鐵路游步道主要以鐵路線為主,另外因遺產點之間距離較近,客運線、高速公路也是重要的交通方式。除此之外,慢行道、景觀道、自行車道可在各個尺度上根據不同區域的景觀需求和廊道主題進行設計。
遺產系統包括當前所有的遺產點,即遺產點內的建筑物、橋梁、涵洞等中東鐵路歷史遺存,對于不同類型及現狀的遺產,采取不同的保護方法,在合理的情況下對其進行現狀維修、減少過量修復。依據上文研究,以一級遺產點為核心,串聯帶動二、三級節點形成整體空間結構。
解說系統是使用媒介或其他解釋手法,使大眾了解中東鐵路工業遺產的歷史發展、遺產性質和建筑特點,以此來達到提高公眾認知和教育的目的。具體形式可采用建立博物館、掛立解說牌、電子顯示屏、影音制品、紀念物及印刷物等傳統形式,也可采用VR、AR 等新型媒介,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東鐵路的歷史文化。
根據評價因子評分等級對22 個遺產點加權、打分,各級分數相加,得到中東鐵路吉林段遺產資源價值評估分級統計表。將遺產資源分為三個等級,一級遺產點3 個(7—4.5 分),占比14%;二級遺產點8 個(4.5—2.8 分),占比36%,三級遺產點11 個(2.8 分以下),占比50%(如表3)。
其次,進行遺產保護知識普法宣傳,對有價值的文物、構筑物進行核定,并公布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增強公眾認知度。還可設立文物標識、開展公益講座、組織文化活動、組織中小學生活動等方式,利用各種媒體和網絡視頻圖片加文字等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界的保護意識。
當前鋼結構施工期間存在較多的項目環節,項目成本、質量、安全管理、進度管理以及控制等方面均存在問題。具體而言,在工程項目的推進過程中,施工環節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影響因素,工程變動難免會影響造價成本,為企業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安裝期間,由于技術人員沒有掌握正確的施工技術,也會影響工程的推進效果,甚至延誤工期,造成不良經濟損失。運輸與安裝鋼結構構件時,也會因損壞以及污染等問題延長施工進度,技術人員需要重新調配構件,導致工期延誤。工程項目推進期間,施工人員需要進行現場操作,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技術以及安全等問題,從而影響鋼結構的施工效果。
首先,良好的公民意識,是推動政府保護工作的基礎。目前,中東鐵路保護的參與者主要是政府,公眾保護意識相對薄弱。因此,相關部門應走訪調查,充分征求相關專家、文物部門和社區民眾的意見,了解公眾對于中東鐵路遺產廊道保護更新發展的需求,特別是對中東鐵路有深刻感情的老一代鐵路職工們。
中東鐵路分布地域廣闊,其空間地理分布途徑多個市、縣,制約條件復雜,確保各個組成部分協調管理的保護機制是必要的。各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秉持“一體化”的區域合作理念,建立專門的領導機構,明確遺產廊道的保護開發范圍,建立統一協調的保護管理機制,使遺產廊道保護系統可持續發展。也可建立專門的領導機構,依托專門的平臺,承擔管理,落實項目實施。
對于遺產資源,各部門應依法采取保護措施,對遺產進行普查和登錄,定期監督、檢查,出現問題及時解決,對一級建筑群積極申報歷史文化街區。另外,我國針對跨區域文化遺產,仍缺乏強有力的法律法規。因此,針對不同遺產的狀況、價值,制定相應的保護原則和管理規定,明確保護范圍和區域,系統性的展開保護工作。
在政府保護的同時,不斷拓寬保護資金經費的來源渠道,加大國家對沿線遺存保護的投入。也可充分利用歷史建筑優勢,還原地方特色風貌,發揮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對歷史建筑群進行商業特色街區改造,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吸引資金的流入,推動市場的經濟運作。
中東鐵路資源豐富,歷史意義特殊,其文化的屬性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具有旅游開發潛質。可以借鑒國內的相關歷史地旅游運營模式,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建立統一的旅游服務系統,打造主題性旅游文化線路。深化各地區特色文化,發揮各地區中東鐵路遺產廊道的優勢,開創出一條具有地域性文化的旅游遺產廊道。借助短視頻、公眾號、微博等網絡運行方式進行宣傳,提高知名度。
隨著Web2.0 互聯網技術普及和飛速發展,網絡上的資源正在爆炸式地增長,致使用戶從網絡大量數據中獲取感興趣的信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因此,各種形式的推薦技術應運而生。作為當前主流的推薦技術,協同過濾推薦技術由于其算法實現簡單、魯棒性強等優點,已經廣泛應用到各個行業和領域。其基本思想是基于用戶-項目評分數據集,通過收集相似用戶的興趣信息進而對目標用戶推薦。但隨著用戶和項目數量的指數增長,該算法存在計算量大、數據稀疏性、推薦質量不高的問題[1]。
遺產廊道的建設是在建立保護資源的前提下。在實施過程中,對資源進行保護式的開發,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優先考慮資源與旅游發展的適應性。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鐵路遺產的保護更新、舊建筑再利用問題都是不可回避的。當前,中東鐵路工業遺產生存困難,保存狀況復雜,管理難度大,如果不進行專業系統的保護措施,將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壞。遺產構建的目的是保護遺產,作為一種整體性的保護方式,可以實現“1+1 >2”的保護效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不僅可以使遺產資源得到保護,還可以激發城市的發展活力。
[1]張定青,王海榮,曹象明.我國遺產廊道研究進展[J].城市發展研究,2016(05):70-75.
[2]唐岳興,邵龍,曹彎.遺產廊道城鎮旅游開發潛力評價——以中東鐵路濱綏線為例[D].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2016.
[3]王志芳,孫鷴.遺產廊道一種較新的遺產保護方法[J].中國園林,2001(05):86-89.
[4]朱強.京杭大運河江南段工業遺產廊道構建[D].北京大學,2007.
[5]呂龍,黃震方.遺產廊道旅游價值評價體系構建及其應用研究——以古運河江蘇段為[D].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
[6]王新英,商顯英.吉林省近代鐵路工業遺產車站站舍建筑研究——以中東鐵路、南滿鐵路、吉海鐵路為例[D].創意設計源,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