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元
(甘肅省民勤縣西渠鎮西渠中學,甘肅民勤 733399)
當前中小學教育工作更關注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以往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習慣于用德育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把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歸類為思想道德問題,沒有運用科學的心理學理論知識解決問題,在實際生活、教育工作中對中小學生缺少了解,導致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有待提升。
教師要重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疏導工作,結合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特征科學設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方案,讓中小學生能夠以積極向上的心態投入學習與生活,培養中小學生正確的情感價值觀、文化價值觀。同時,教師在疏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過程中要樹立預防為主、解決為輔的教育理念,加強重視心理健康問題疏導工作,不僅要讓教師積極投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還要把預防、疏導心理健康問題的主導權交給學生,構建融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
中小學生的適應能力比較差,會出現一系列生活、學習問題。中小學生伴隨年齡增長和心理逐漸成熟,原有的生活模式與學習模式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再加上他們意志不夠堅定,因此經常會出現學習目標不夠明確、缺乏學習動力、態度不夠端正等問題,最終情緒會出現失落感與厭煩感,無法提升學習成績,并且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
同時伴隨年級的升高,學生會面臨改變班集體、不同教師的講課模式等問題,這些都會考驗他們的適應能力,中小學生適應能力有問題會給自己的學習、生活產生一定影響。此外,當前大多數學生習慣于把自己放在一個獨立的空間中,不希望受到他人干擾,這種心理問題會影響中小學生生活和學習適應能力的發展。
當前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溺愛,缺乏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抗挫折能力較差,再加上大多數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很容易出現暴躁、激動等情緒,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很容易出現問題,進而影響學生正常的精神狀態。同時,有些性格有問題的學生大多都和自身的成長經歷存在較大聯系,他們往往性格孤僻、偏激、自卑,一旦在生活、學習過程中遇到無法處理的問題就會出現恐懼、緊張、焦慮的情緒,從而影響學生的正常生活,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除此之外,當前學生面臨較大的考試和升學壓力,會引發他們的焦慮情緒,這不僅會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也會損害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對此,教師一定要圍繞學生的心理問題靈活運用技巧、方法提出解決對策、疏導方法,營造一個放松的生活環境,以此解決中小學生的情緒與性格問題。
人際交往問題也屬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內容,因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價值觀、生活背景都是不同的,學生是否能夠順利開展人際交往活動也會影響他們自身的情緒、生活、學習。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心理逐漸趨于獨立,但他們對于事物缺乏正確的認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習慣于以自己為中心,缺乏人際交往技巧,存在不合群、我行我素等心理問題。同時,當前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也容易出現戀愛的心理問題,他們對于戀愛有較強烈的新鮮感與好奇心,但同時卻又缺乏正確的健康交往意識,這不僅會影響他們正常的社交、學習,還會引發他們出現擔憂、焦慮、恐懼等心理。
要想真正疏導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就需要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結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挖掘他們的心理潛能,以此促進中小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學校、教師一定要結合中小學生的人際關系、生活現狀、學習現狀選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健全中小學生的人格,培養他們堅強的意志、高尚的情感、健康的情緒、良好的個性,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首先,教師要把認知能力教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認知能力是指學生需要全面掌握事物的發展動力、性能、構成等基本規律,對于事物本質擁有正確認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多元化的環境下明辨是非,吸收更多正能量,養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與生活態度。
其次,教師還要把情緒管理教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情緒屬于一種重要的生活體驗,是人的社會需要與生理需要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反應,能夠表現學生內在真實的情緒波動。如果無法正確調節學生的不良情緒,就會導致他們出現各種心理疾病與生理疾病。積極的情緒能夠讓學生戰勝悲傷、忘掉憂愁,讓他們的心理始終處于健康、愉悅的狀態。教師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學會積極表達自己的情感、情緒,有效調節與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實施相應的技巧訓練,通過放松訓練、自我表達訓練、敏感訓練體驗友情與親情,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情緒掌控能力。
最后,教師要把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給行為與心理有問題的中小學生實施心理咨詢,疏導中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考試焦慮等問題,進一步消除他們心理方面的阻礙。
教師實施中小學教育工作需要設定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疏導方法,幫助中小學生解決內心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學校要專門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活動,利用游戲輔導活動、角色扮演活動、情境活動、專題辨析活動、心理訓練活動、心理知識講座活動疏導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作為重要的中介、把個體經驗作為重要的載體,幫助學生獲得相應的生活技能、學習技能,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教師落實心理輔導課程活動不僅需要掌握心理衛生技能與心理衛生知識,還要激發中小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意識,創設健康的氣氛與情境,為中小學生自我約束、人格發展提供相應的經驗。教師要借助集體輔導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問題疏導活動,實現把團體目標和個體需求融合在一起,借助團體的內驅力實現學生的自我成長與自我認識。同時,教師要定期開展專業心理咨詢活動,借助心理輔導工作室實施心理輔導活動,利用團隊輔導與個別輔導解決中小學生的學習困惑、生活困惑、心理困惑。
另外,教師要及時鑒別、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找出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與病癥,借助教育活動矯正、干預每個學生的行為問題、心理問題。學校、教師也要注重在日常教學活動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活動,展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廣泛性與長期性特征,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借助激發學習動機、訓練學習策略、營造課堂氛圍、指導學習行為、培養學習習慣有目的性、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除此之外,學校還要積極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注重輿論宣傳,設定專門的心理問題疏導宣傳欄,利用學校廣播播放一些心理健康常識問題,讓心理咨詢網站成為中小學生的引路人,有效阻斷社會不良文化、思潮的傳播,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情感價值觀。
要想增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就要注重評價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作為疏導心理健康問題的指向。教師可以采用檔案袋評價法,記錄與分析中小學生每一個階段的心理狀況、學習狀況,以此展現每一個學生的進步情況、心理問題,了解中小學生真實的心理狀態。檔案袋評價法具備信息量大的優勢,能夠詳細記錄中小學生所有心理變化,教師借助心理檔案定期和學生、家長展開溝通,以此設定評價標準。同時,教師可以借助行為觀察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評價,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一邊觀察、一邊記錄中小學生消極、積極的心理狀態,以此作為評價中小學生心理狀況的標準,定期對中小學生開展心理輔導。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他人評價法、自我評價法開展心理教育評價:學生通過他人評價可以讓教師、同學描述自己的心理狀態,教師以此記錄學生生活與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心理問題,逐漸增強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而學生通過結合他人的評價實施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設定心理狀態評價內容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心理問題,獲得家長、教師、同學的幫助,進一步樹立積極、健康的情感價值觀、文化價值觀。在心理健康教育評價工作中,教師要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評價內容開展心理問題疏導工作,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生活問題、學習問題,及時和學生之間展開溝通、互動,及時給予他們最大的幫助,這樣不但能夠構建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而且還能真正解決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疏導工作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效,促進每一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學校就要注重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榜樣,努力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成長。
首先,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增強自身的心理素質,圍繞科學發展觀開展心理健康問題疏導工作,把學生當作獨立的個體,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世界觀、情感觀;基于三維角度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疏導工作,展示學生的主體性需求、主體性地位,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自主意識,不要以自己的意志主導學生的行為、思想,而是要圍繞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開展心理健康問題疏導活動。
其次,教師是和學生接觸最多的人,一定要嚴于律己,時刻約束自己的思想、行為,和學生之間強化互動、溝通,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改變傳統“師道尊嚴”的教育角色;在平時教學過程中不再只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而是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多表揚、鼓勵學生,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生活,幫助學生塑造美好、正直的心靈,消除學生壓迫、恐慌、焦慮等心理障礙。
最后,教師要具備較強的處理學生關系的能力,讓學生感覺和教師相處是愉悅、自由的,要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帶動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共同學習,營造溫馨的班級教育和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中小學教育工作要想取得理想的心理健康問題疏導成效,學校、教師一定要強化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教育指導,讓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為學生營造健康的家庭生活氛圍和教育氛圍,真正解決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生活問題。首先,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進一步消除自己的功利心理,不再把提升孩子的成績作為唯一的目標,而是要向著更強、更高的目標發展,家長要為孩子制訂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防止由于學習目標過高、過大造成孩子心理壓力增大,要進一步消除孩子的恐慌、焦慮心理,強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不再過度依賴學校教育,家長要花時間多陪伴孩子,共同參與孩子的學習活動,從而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讓每一位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最后,家長、教師與學生之間要保持溝通,積極了解學生的觀點、想法,引導學生保持樂觀、積極的學習態度,圍繞中小學生的內心動態開展家庭教育活動、校園教育活動,如果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一定要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在中小學心理健康問題疏導過程中,學校、教師一定要講究技巧、方法,多學習一些先進的心理問題教育理論知識,借助科學的心理疏導策略引導中小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觀、生活觀、情感觀,能夠以積極向上的心態投入學習與生活,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同時,教師一定要全面了解與認知中小學生,結合中小學生實際生活過程中真實存在的心理問題設定心理健康問題疏導方案、體系,真正解決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增強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