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留心過日歷的你,是不是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去年也就是牛年的最后一天(1 月31 日)是臘月二十九,沒有“大年三十”?那么“大年三十”去哪了?
農歷是根據月亮的圓缺變化來計算一個月的天數的,在天文學中被稱為“朔望月”。
“朔”所在日為農歷初一,那天人們完全看不到月亮;“望”所在日為農歷十五,那天人們看到的是滿月。從“朔”到“望”再到“朔”,這樣的一個周期就是農歷一個月的長度。
你知道嗎
當太陽與月亮在地球同一側的時候,我們完全看不到月亮。而月亮與太陽位于地球兩側,大體在一條直線上時,我們看到的就是滿月。
由于月球、地球、太陽之間的相對運動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朔望月周期”有長有短,最長約為29 天19 小時,最短約為29 天6 小時。為了方便,歷法上將農歷月份分為大月、小月,大月30 天,小月29 天。
為了保證農歷每月的初一必須是朔月,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也不是固定的。比如:去年農歷十一月有30 天,十月則有29 天;而今年則反過來,十一月有29 天,十月有30 天。
2021 牛年的臘月恰逢小月,只有29 天,因此也就沒有“大年三十”。由于“除夕”指的是歲末的最后一個晚上,所以臘月二十九便是“除夕”。
“大年三十”缺席的現象不算罕見,3 到5年就會出現一次,有時甚至連續幾年都會出現。
進入2000年以后,2000年、2001年、2003年、2006年、2012年、2013年、2016年 都 沒 有“ 大年三十”。下一個沒有“大年三十”的年份是2025年。而且,從2025年一直到2029年,連續五年都沒有“大年三十”。
牛年(去年)臘月少一天,虎年(今年)也“縮水”,只有355 天。
農歷年平年包含12 個農歷月,每個農歷月平均29.53 天,一年約354 天。農歷閏年則比平年多一個閏月,包含13 個農歷月,一年約384 天。
比如,2020 農歷庚子鼠年是閏年,包含一個“閏四月”,全年共有384 天。而今年農歷虎年是平年,沒有閏月,全年只有355 天。
知識卡片
我們日常使用的公歷記年法以太陽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即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依據,閏年一年有366天,平年一年有365天。一年之中的1、3、5、7、8、10、12月有31天,2月有28天或29天。
公歷年與農歷年一年相差10天至11天。
農歷與公歷也有聯系。農歷有公歷部分——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總是差不多固定在公歷的某個日期。比如,清明往往在4月5日前后,立春經常在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