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琦
《山海經》中的“赤鱬”、古希臘神話中的海妖“塞壬”、安徒生童話中的“海的女兒”等都是“人魚”的形象。隨著人類對海洋認知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美人魚”很可能就是以海洋中的哺乳動物——儒艮為原型創作出來的。
儒艮是哺乳綱海牛目儒艮科的唯一現存種,主要分布于南北緯27°間的印度洋、西太平洋大陸和島嶼沿岸,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海南和臺灣的沿岸海域。
成年儒艮體長通常不超過3米,體重250~900千克,體態肥胖,沒有明顯的頸部,頭部短小,雖憨態可掬,但與“美人”相差甚遠。
儒艮生育率很低,即便在最優環境下,種群增長率也不超過5%。通常在10歲左右方能性成熟,妊娠期11~15個月,每胎產1仔,需隔數年才能再次生產。儒艮壽命可達70多歲,稱得上動物界的“長壽之星”。

圖1 儒艮(圖/東方IC)
儒艮所屬的海牛目現有儒艮科和海牛科2科4個物種。海牛科有西印度海牛、亞馬遜海牛和西非海牛三種。儒艮與海牛科物種體形上的最大區別在于儒艮尾鰭凹陷,呈新月形,而海牛科尾鰭突出,呈鏟狀。
海牛目雖然名字中帶“牛”,但與陸地上牛的關系相距甚遠,反而與大象關系較近。有研究表明,海牛與大象有著共同的祖先,海牛后來才從陸地進入海洋。俄羅斯科學家從已滅絕的無齒海牛標本骨骼粉末中提取了線粒體DNA,與現存的儒艮、西印度海牛、非洲象、亞洲象等物種一起進行系統發育分析,證實了海牛與大象有著很近的親緣關系。
無齒海牛是海牛目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體長6~10米,體重5~6噸,與親戚非洲象屬于同一個重量級別。1741年,歐洲航海者首次在白令海峽發現了無齒海牛,將其作為滯留荒島的食物來源,而后海牛的皮、肉、脂肪招來了更多獵殺者,致使其于1767年滅絕。
儒艮也經歷了多次浩劫,20世紀80年代起,受人類經濟活動影響,儒艮賴以生存的海草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數量大幅減少。儒艮目前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我國瀕危物種之一。

圖2 海草床是儒艮的“臥室”與“食堂”(圖/東方IC)
海草床是指大面積的連片海草,具有營養循環、凈化水質等生態作用,海草床不僅是包括儒艮在內的諸多海洋生物的“臥室”,也是儒艮的“食堂”。
儒艮喜食富含高蛋白、高淀粉、低纖維的海草,但儒艮的進食過程對海草床并不友好。儒艮不僅食用海草葉片,還食用海草根狀莖,善于將海草連根拔起。儒艮進食過后,海草床上會留下一道寬約20厘米、深3~5厘米的食痕,需要20多天甚至數月才能恢復成原來的狀態。一頭成年儒艮每天要進食40~55千克海草,雌性個體在哺乳期的食量更是平時的數倍。
然而,從1987年至2017年的30年間,廣西合浦儒艮保護區海草床面積大幅度減小,海草保護工作面臨嚴峻挑戰。
人為破壞是導致海草床退化的主要原因。外來物種互花米草也不斷侵占海草的生存空間,滸苔爆發影響海草進行光合作用,氣候變化帶來的異常降雨、熱帶風暴等現象都造成海草大量損傷,使得儒艮死亡率增加而出生率降低,人類的海上經濟活動也時常給儒艮帶來危險。我們應主動提高海洋生態保護意識,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海草床,關愛儒艮。(據《科普時報》,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海洋科普專業委員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