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鷗



觀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獲獎作品《柔情似水》,給心靈找到了一個安放的地方。這既是一個能讓人安靜下來的作品,又是一個能讓心顫動的作品。從這個作品中我看到在一灘波光粼粼的湖水邊,一群摩梭少女表達著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摩梭人,是納西族群的一個分支,被稱為“納西族摩梭人”,他們居住在四川與云南交界處,一個叫瀘沽湖的地方,這個地方因湖而得名,生活在這里的摩梭人依托著這個湖而生活。納西族摩梭人是母系氏族社會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族群,被人們稱為“神秘的女兒國”。一直以來,這里的女人都是家庭生活中的主要力量,因此她們有著堅韌的一面,但為人妻母的她們也有柔情的時候。摩梭人能歌善舞,較為流行的是“甲搓舞”(俗稱打跳),“甲”為美好之意,“搓”便是跳舞的意思,意為美好的時辰而舞蹈、美麗的舞蹈。除此之外,摩梭人的音樂汲取了藏、漢音樂的特點,尤其是受藏傳佛教音樂的影響,將本民族的一些音樂曲調進行了調整改編,除了喪葬詞外,一般都是比較高亢豪放的,固定的音樂曲調有《阿哈巴拉》《瑪答打》等,而有些古老的曲調現已失傳。舞蹈作品《柔情似水》中的音樂《夜歌》,也來自于瀘沽湖地區,是納西族的一首民間歌謠,創作者在原曲基礎上進行了改編,使音樂與舞蹈完美結合,既為舞蹈營造了氛圍,又體現了摩梭女子們的柔美情態。在2021年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賽中,《柔情似水》也因此獲得了“優秀作曲獎”。
《柔情似水》是一個情緒性舞蹈作品。編導沒有設定任何敘事情節,只是想表達摩梭女人柔情美好的一面,柔柔似水,娓娓道來,并將這種情緒貫穿作品始終。因此,在觀看中我們既沒有感受到激烈、歡快的氛圍,也沒有看到復雜、多變的動作,仿佛清澈如鏡的瀘沽湖面,清風徐過泛起陣陣漣漪,恬淡美好,讓人的心也隨之沉靜下來,這也便是此作品的魅力所在。
舞蹈開場,隨著音樂緩緩流淌,背向觀眾的舞者們舉起互相拉著的手,通過手臂動作的變化再慢慢轉向觀眾,此時,一張張微笑甜美的摩梭女子的臉龐呈現在大家面前。接著姑娘們以腳下墊步帶動身體前后律動,就是這個簡單的搖曳動作,精準到位地表現出了摩梭女子柔情的一面。到中段小高潮時,通過舞蹈調度的變化對整體畫面進行打破又重組,而多變的隊形使得畫面舒展開來,此時的摩梭女子柔美且靈動。接著舞蹈動作開始加強幅度,情緒也隨之加強,并一步步推向高潮。然而就在高潮過后,也是整個作品最打動我的地方——女子們又慢了下來,圍在一起形成了兩個緊密的圈,緊接著三名舞者依次起身望向遠方,她們似乎是在遙望自己心中所愛的人,似乎是在眺望山湖以外的世界,又似乎是在憧憬美好的明天。最后,女子們又手牽著手慢慢移動,在柔和的音樂和意境中結束了表演。整個舞蹈沒有強烈的情節起伏,但是隨著結構、層次的遞進,觀者能感受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心境,或深或淺,蘊含著人生況味,這需要沉下心來慢慢體會。
在《柔情似水》中,我能清晰感受到一種“舞中景、景中境”之意。群山環繞著湖水,碧藍的天空下,湖面是那么的澄凈清澈,當微風吹過,湖面會泛起層層細浪,一艘艘小船在湖面上緩緩前行,有潔白的花朵漂浮在水中。清清淺淺的瀘沽湖,恍若天宮瑤池,閑看云卷云舒,安靜淡然,散發著無限的魅力,帶著幾分神秘,幾分浪漫,給人以遐想與思憶。此番情景,令人生發出一種“詩和遠方”之感。這樣的意境得益于編導對舞蹈的構想與空間的設計——開場的環狀隊形變化為兩個小弧形,呈現出一汪湖水的意象,在中段多組隊形移動變化時,仿佛是安靜湖面上泛起的陣陣波瀾,而在獨舞演員脫離隊伍獨自舞動時,她便像一艘劃行的“小船”,在奮力駛向遠方的目的地。當三名舞者依次起身眺望遠方時,其他舞者通過身體輕微的律動配合著,此時“人與景”融合、“情與意”連接,我的心也隨之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