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燦



由青年編導李薇創作的舞蹈作品《這盛世如你們所愿》,在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舉辦的“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賽”中得到了評委和觀眾的極大肯定,最終榮獲“表演一等獎”和“創作二等獎”。
這是一封今天的人們寄往73年前的“時空來信”,是吾輩誓要守衛這盛世的“宣誓書”。編導與演員用極大的誠意和高超的藝術水準為評委和觀眾呈現了一部蕩氣回腸又情真意切的作品。該作品取材于著名的十二橋慘案,又稱一二·七大屠殺。1949年12月7日,就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第68天,成都和平解放的前20天,國民黨特務將關押在成都將軍衙門內的36位共產黨員、進步人士和愛國青年學生,秘密殺害于通惠門外十二橋附近。
這部作品在本次大賽中是最特別的一個,讓評委和觀眾充滿了意外和驚喜。編導放棄了大群舞的形式,別出新意地選擇了極為少見的四人舞形式。大膽與創新帶來的是更大的不可控,不論是對編導的表現手法,還是演員的表演方式,四人舞關系的處理,人物形象的樹立,以及作品內在結構的邏輯聯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一切,在作品中都能找到答案。
從結構來看,整個作品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描述還原了73年前那個至暗、悲壯的夜晚,交代了四位烈士犧牲的經過。第二部分呈現了另一個空間,四位烈士仿佛復活了,或許是在人們的心中,或許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另一個世界。以此構成了一實一虛兩個空間,編導這一巧妙的安排避免了與同類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同質化,人物臉譜化,情緒單一化。實和虛的結合既豐富突出了人物形象,又使得整個作品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讓作品中的這些人物慢慢沁入到觀眾內心。前半部分給觀眾建立起人物和事實的基礎,讓觀眾感受到先烈們堅若磐石的信仰和視死如歸的革命信念,看到他們團結一致的革命友情。而后半部分的處理更加高級,以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取代了慷慨激昂的情緒,沒有高大的革命者形象,只有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也正是這樣單純質樸的人物形象越能讓觀者產生痛惜之情。多么美好的年華,就在黎明來臨前的那一刻倒下了,要是他們能活著看到今日之中國,看到他們用鮮血換來的和平盛世,該有多好啊。當觀看完作品后回想作品名字——《這盛世如你們所愿》,一切豁然開朗,原來如此,就該如此。編導在構建作品時,通過巧妙的結構設計使得觀眾一步步從人物的形象走進了其內心并與之共鳴。
在人物處理上,編導在36名烈士中選取四個典型人物,愛國女學生、小伙計、學者和進步青年。一開場,四位人物便以舞劇式的儀式感依次出場,并用情景表演的方式刻畫出人物性格、身份、內心語境。看似柔弱卻又信念堅定的女學生,懵懂純真又膽怯的小伙計,文弱清高的學者,桀驁并視死如歸的進步青年,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為情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后又通過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的形式交代出人物的關系,并推動劇情的發展。編創者以小伙計為故事主線,刻畫出一位關愛他的姐姐、一位教他識字的學者、一位他崇拜的大哥哥,并從他的視角烘托出三位人物舍己為人、堅守信仰而流血犧牲的革命者形象,并促使他完成了從卻懦膽小到慷慨就義的靈魂升華。編導能在篇幅短小的舞蹈作品中,完成如此飽滿的人物刻畫,十分難得。
值得一提的是,編導用成都的市花芙蓉花作為重要道具,并貫穿作品始終,既服務于作品結構需要,又賦予了作品更高的精神寓意。那盆未開的芙蓉花是大家共同守護的希望,是胸懷理想者的精神寄托,他們憧憬著花開之日便是出獄迎接新中國之時,但最終沒能等來花開……在他們犧牲后,那盆芙蓉花在一束光亮中緩緩盛開,隨之將故事情節帶入另一個時空,由此展開先烈們重生后的浪漫敘述。同時,花的盛開隱喻了今天的繁榮盛世,而鮮艷的花朵也正是革命先輩們用鮮血澆灌孕育的,這鮮花也是為你們而盛放。編導這一極具巧思的道具設置,成為了整個作品中的點睛之筆。
在表演方面,四位演員用精湛的技藝和對角色的深刻理解,恰到好處地詮釋了人物精神。同時,他們表現出的強大氣場、舞臺張力絲毫不弱于群舞所展現出來的氣勢,這是讓觀者眼前一亮的,也突破了大家對四人舞形式的未知和想象。不論是獨舞部分對人物身份和性格的建立,或是雙人舞、三人舞部分對人物關系和情感的詮釋,還是四人齊舞表現出來的氣勢與震撼,都恰如其分地將編導意圖和作品的精神內核呈現給了觀眾。其次,導演為了對人物進行立體的刻畫,設置了舞劇式的人物翻轉和情景式的表演,而四位年輕的演員表現出了極高的駕馭能力,呈現給觀眾的仿佛是四位成熟的舞劇演員。不論是生死別離時的絕望吶喊,為信仰犧牲時的悲壯決絕,還是最后留給觀眾的那一抹淺淺笑顏,都是那樣的恰到好處,讓觀眾相信并認同他們就是73年前的那四位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