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南慧


李鳳玉?筆名渼祺,乳名玉兒。散文詩創作已有三百余章,其散文詩代表作有《人生菩提》《遠逝的風景》《靈魂的引領》《一剪梅》《和書談談心》《我在雨巷幽深處等你》等。現已出版《玉兒詩語》散文詩一部,發表國畫作品數十幅。
掛在一家詩書畫院展廳的《遠古落琴音》《唐詩寫意圖》《秋溪逸舟閑》《靈巖鎖蜀山》《春景醉游人》《犁春在山鄉》等山水,是以耿繼斌、陳乃建先生為師的青年詩人、畫家李鳳玉新近創作的一組山水小品畫。它平淡天真,質樸自然,簡約蘊藉,淡而有味,其味雋永,“筆墨”具有的表現性、繼承性和可變性,深刻而又真實地充盈于作品的意境里。這組使人耳目一新的山水作品,每每令讀者駐足、贊許。
我們常說,一幅優秀的山水畫作品,當你讀過它之后總是不會忘記的,因為你的心靈由此而獲得了新的活力,你的思想由此而敏銳,激情由此而澎湃,感受力由此而豐富,對人生的理解也由此而更深刻。盡管從接受美學的觀點來看,讀者的欣賞過程同時也是創造的過程,因此,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我們賞讀一幅優秀的山水畫作品,為了抓住它的根本價值,特別是它的思想蘊藉、藝術風神,就必須從畫家對物象有會于心,對自然與神情得到契合中去解析。李鳳玉是一位勇于追求、敢于實踐、永不滿足的人,她喜歡讀書、寫詩、亦喜歡繪畫,不但從諸位老師處承繼了山水畫的技藝,更重要的是她亦從諸位老師處得到了學問、修養、個性、胸襟、氣質的陶冶,因之其作品總能不斷強調藝術語言的機巧、雋永和內蘊的錘煉,總能追求一種意趣的絢麗,詩性的空靈,復歸于樸的平淡,令讀者品讀不厭,吟味久長。
熟悉李鳳玉的人都知道,她習學中國山水畫的時間并不算長,然其僅僅在十年習學過程中,畫技與對畫之認知都不斷提升。她習畫之初,尊古學古,一筆一畫都在追求形似,從不敢越雷池半步,總認為只要臨摹好古人作品或“亂真”《芥子園》,便可進入畫家行列。可后來在諸位老師的循循教導與啟發幫助下,她把習畫與讀書緊密地結合了起來,并牢記著藝術上要不斷有進境。她為自己定下了三條必須做到:一是學畫必須多讀書,畫者文之極也。二是必須心中明白,畫要有靈性,有學問,“有法不如無法,無法亦先有法”,畫無性靈不能蘊詩味,無筆墨情趣;畫無學問不能傳意思,無筆墨韻味。三是必須既修人又修藝,習畫要有人品,斷絕名利。藝術要升華,名不可好,亦不可輕;愛名是自尊,好名是貪心。故其山水畫創作每每傾注了自己強烈而又真摯的感悟,踐行中又如癡如醉地不懈追求。李鳳玉近些年來創作的不少作品,均可見她在藝術思想和藝術形式上的修煉,其魂系山水的創作,那熔鑄筆墨形象,強調吐述的性靈,追求內實感真的踐行,著實令讀者欣喜,感佩有加。
令人感佩的還有李鳳玉在其習畫的歲月中,還把自己人格的塑造、情感的抒寫、自己表現的“寫意”追求自覺地攀援在山水藝術上,她不僅僅把筆墨當作抽象的點、線、面,或當作隸屬于抽象的“造型手段”,而且更把筆墨當作自己心靈的跡化、性格的體現、氣質的流露、審美的顯示、學養的標志。因之她遵循老師的教誨,重筆墨韻味,重氣韻表現,重意境創造,重由技進道,作品已臻達能從自然物象中獲取創作素材和靈感,并通過表現感受去表達自然物象,以筆墨來實現藝術追求與獨特感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