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晚清香港戲曲史:戲園、火船、留聲機(1860-1911)

2022-04-01 09:55:12容世誠
文化遺產 2022年2期
關鍵詞:粵劇戲曲

容世誠

引 言

1872年10月2日,倫敦伯靈頓區英國紳士福格先生(Phileas Fogg),正在帶同仆人“萬事通”(Passepartout)趕往查令十字火車站。他剛和 “革新俱樂部” 的名流會友打賭,可以八十天環游地球一周。這個消息迅即轟動倫敦。福格和“萬事通”的環球旅程從倫敦出發,取道法國意大利登上“鐵行火船公司”火船“蒙古號”,橫渡地中海到達埃及蘇伊士(Suez)。數年前剛剛通航的蘇伊士運河,將“蒙古號”迎入紅海海域,橫渡阿拉伯海靠岸印度孟買。主仆二人在孟買接上火車沿“大印度半島鐵路”開往加爾各答,途中冒險救出溫柔嫵媚的艾娥達夫人(Aouda)。三人在加爾各答登上“仰光號”經“馬六甲海峽”抵達新加坡稍作停留,于11月6日靠岸香港。驟見“維多利亞港”內泊滿英國、法國、美國、荷蘭的各國商船軍旅,以及中國日本的大小帆船、舢板、小艇;市內則碼頭貨倉、政府大樓、醫院教堂、現代街道設施式式具備。行程經歷轉折,福格和艾娥達經上海抵達日本,在橫濱重遇失散落單的“萬事通”;并趕上三桅火船“巨人號”航越太平洋抵達美國舊金山,再乘坐火車沿“太平洋鐵路”開往東岸紐約。于最后一程航越大西洋返回英國倫敦,完成整個旅程。以上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 1828-1905)十九世紀冒險小說《八十日環游地球》的故事情節。“香港”部分約占五章(第17到第21章)。

蓋斯伯格回到倫敦翌年(即1904年),太平戲園在香港石塘嘴落成開業。二十世紀初,香港政府重新規劃港島“太平山區”,將原來上環“水坑口”的高級酒樓妓寨,往西遷徙往“石塘嘴”。1904年港島電車路軌鋪設完成。電車通行后將石塘嘴和整個“維多利亞城”聯系起來,推動往后塘西花國事業繁榮(香港于1935年禁娼),同時塑造了港島“高升”“重慶”“太平”戲園三分鼎立的局面。太平戲園落成同年籌演三日四夜粵劇“超群大集會”。院主隆重其事在《華字日報》刊登大篇廣告,宣稱“準初三晚開臺演三日四夜,專演馳名拿手出頭”,“不惜重資聘請首二三班大老官到演”。四晚共40多位劇壇名伶從廣州到港獻技,陣容鼎盛。邀得小生聰、馬蹄蘇上演首本戲,以及著名武生新華演出《詠醉升平》《醉倒騎驢》《晴雯補裘》”等劇目。除了聘訂來自廣州的粵劇戲班,戲園經常邀請“外江戲”(即“廣東漢劇”)、“潮劇”和“京劇”等不同劇種到港獻演,在戲臺上爭妍斗麗!

火船火車、電報電車、海港街燈、商業戲園、留聲機器、唱片工業、印刷資本主義、蘇伊士運河通航、人口貨物資金的全球性流動,交織成一幅新時代地理文化圖像,也構建了人類全新的空間聯系體驗。福格在“俱樂部”打賭時表示——“世界變小了”,著名地理學家戴維哈維(David Harvey)則用了“時間和空間的壓縮”,來表述這一種史無前例的現代性狀態。回到戲曲研究,如何書寫清末香港戲曲史,如何從中國近代史脈絡,論述香港戲曲的性質,是筆者近年一直思考的課題。有文化地理學者指出:“每一個時代的音樂性質,是由“網絡”(networks),“科技”(technologies)和“體制”(institutions)確立。這三項因素,勾勒出不同地理空間的文化聯系。”這種從“物質文化”和“地理網絡”分析西方音樂的分析取向,啟發筆者重新推敲近代香港戲曲史的不同方面。以下的文字,是筆者書稿計劃《晚清香港戲曲史:戲園、火船、留聲機》的“導言”部分。也是過去的一段時間,筆者嘗試從“空間聯系”“建制組織”和“物質科技”思考香港戲曲史的一次概念整理。下文將以“戲曲載體”和“網絡空間”兩組觀念切入問題,闡述香港在中國近代戲曲史上的位置所在。就讓我們從《循環日報》的一則簡短報導開始,敘說這個關于19世紀末香港戲曲的演義故事。

香港商業戲園:一個戲曲市場的興起

同治十三年(1874),近代思想家王韜(1828-1897)出任主筆的香港《循環日報》,有文章描述當時香港戲園的熱鬧盛景:“香港彈丸之地而有戲園三所,規模宏敞,每逢演劇之時,燈火連宵,笙歌徹夜,往觀者如水赴壑,因而各家皆貶價,以致座上客滿,幾無隙地。”上述三所戲園,指建于1865年的“升平戲園”(1877年改名“普樂戲園”)和“同慶戲園”(1892改名“重慶戲園”),以及1870年的“高升戲園”。三者都坐落于維多利亞城內的華人聚居地帶。換句話說,1865年到1870年短短五年之內,連續有三所戲園在港島落成演劇。1904年“太平戲園”開業,再將香港戲曲娛樂事業,推向另一個高峰。當時香港戲園競爭激烈,每晚徹夜演出,燈火通明,更且會壓低票價以廣招徠。1905年《華字日報》又報導:(高升戲園)準人立于園內傍邊之道三四百之多。府官判罰銀五十元,并命其賣票須有限制。在戲園觀戲者人山人海,氣息郁蒸,令人難耐。戲園里面全院滿座席無虛設不用說,連兩邊通道都擠上了幾百名觀眾,接踵摩肩,水泄不通。再翻開1900之后十年《華字日報》每天的戲園廣告,到港演出的戲班可以用“全年無休,日以繼夜”來形容。按照班牌名字計算,最少超過250個。又因現存《華字日報》數據并不完整,個別年份殘缺嚴重,實際總數遠超這個數字。

戲園相繼落成每天演劇,著名戲班川流不息訪港,當然與19世紀后半葉香港人口結構、經濟條件和消費模式有關;但若放在更廣闊的“海洋史”脈絡來觀察,可以理解為一場由全球海洋貿易(蒸汽機發明之后的“空間革命”)所帶動的港口繁榮和戲曲市場興起。簡單來說,“海洋”成為近代香港連接全球“通商口岸”的一度橋梁:陸地是海洋的一個部分,海洋也是陸地的一個部分。海洋是陸地通向外界的通道,它是一張流通的網絡,而不是一度屏障。王韜在《香港略論》(約1865年)論及香港市面繁華和海上貿易的關系:

太平山左右,皆曲院中人所居,樓閣參差,笙歌騰沸,粉白黛綠,充牣其中。旁則酒肆連比,以杏花樓為巨擘,異饌嘉肴,咄嗟可辦 …… 值江浙多故,衣冠之避難至粵者,附海舶來,必道香港,遂為孔道。香港不設關市,無譏察征索之煩,行賈者樂出其境,于是各口通商之地,亦于香港首屈一指。

杏花樓是上述“水坑口”的著名酒家食肆,和附近太平山區的妓院連成一體,構成香港島早期的華人“紅燈區”。王韜提到推動香港經濟繁榮的兩大主因——“太平天國”動亂(“江浙多故”)和“海上貿易”商機。19世紀下半葉,香港能夠成為首屈一指的商埠,原因眾多。除了上文提到的“自由港”政策,1848年是一個關鍵年份。這一年美國舊金山附近發現金礦引發“淘金熱”,“舊金山”一帶成為各地“淘金者”聚居地。隨著人口急速增加,連帶刺激生活必需品需求上升,造就了舊金山和香港之間的海上貿易繁榮。當太平洋變成連接北美洲和亞洲的干道,香港也成為美國西岸對中國地區航運的“終點站”。1850年首六個月,就有超過一萬噸貨物從香港運往美國西岸,包括米糧、食糖、茶葉、家具、木板等。香港也成為華工(俗稱“苦力”)漂洋過海到美洲尋找生計的轉運港口。根據香港政府《藍皮書》,1852年經香港出發到美國工作的華人高達30000人。小說里面福格搭乘“太平洋郵輪公司”(Pacific Mail Steamship Company,俗稱“花旗公司”)火船前赴舊金山途中,目睹同船載有一批中國“苦力”。不過可以想象這些離鄉別井的華工,和以二萬英鎊打賭環游世界的倫敦紳士,在船上必定屬于不同等別的客艙。

正如冼玉儀在《穿梭太平洋》指出,加州“淘金熱”將太平洋蛻變成一道新的“高速公路”,將曾經是邊緣的貿易地區,整合到主流的全球經濟之中。里面就包括香港。同時,全球海運貿易格局產生革命性轉變: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電報發明海底電纜鋪設成功,壓縮全球通訊距離和時間;火船逐漸取代傳統的“帆船”成為越洋運輸工具。這些因素都反映在《八十日環游地球》里面。蘇伊士運河開放以后,從倫敦到香港的航程節省了百分之26;新型的蒸汽船在各大洲海域跨國穿梭往來,編織一個以“海洋”聯系的英殖民地港口網絡。到了19世紀后期,香港的海港吞吐量已經超越英國利物浦,并且接近倫敦的出入口數字。當年香港的中西報章,例如《德臣西報》《循環日報》和《華字日報》,其中顯眼的版面就是刊登 “鐵行公司”“花旗公司”“太古洋行”“旗昌洋行”“德忌利士公司”等火船廣告以及輪船來往港口日程表。比起開埠初期,香港已經變身為連接中國、日本、歐洲、北美、印度、東南亞和澳洲的轉運港口城市。1865年,英資匯豐銀行在香港設立總行。這個時候,香港被納入整個大英帝國的“蒸汽船”商業航運網絡。上述《八十日環游地球》的故事情節和“留聲機公司”的灌片旅程,都體現了這種“火船網絡”和“海港地理”。

英國匯豐銀行在香港成立總部,標志香港正邁向成為當時的亞洲地區經貿中心。另外,“升平戲園”“同慶戲園”也在同一年(1865)開業演劇,二者之間,會否存在某種深層關連?粵劇史上有所謂粵劇“從農村進入城市”的說法,應該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資深粵劇藝人劉國興回憶說:“民國八年以前,無論大小戲班,都以農村為演出的主要陣地;無論大小戲班,都間或會到港、澳演出。”清人俞洵慶在《荷廊筆記》描述光緒時期的“本地班”(早期粵劇戲班):

(本地班)伶人終歲居巨舸中,以赴各鄉之招,不得休息,惟三伏盛暑,始一停弦管,謂之散班。設有吉慶公所,(初名“瓊花會館”,設于佛山鎮。咸豐四年“發逆”之亂,優人多相率為盜,故事平毀之。今所設公所在廣州城外。)與外江班各樹一幟,逐日演戲,皆有整本。

廣州是晚清粵劇的營運、集資、和集散中心。粵劇的營運平臺“吉慶公所”和行會組織“八和會館”,都設在廣州。每年農歷六月觀音誕粵劇戲班組班完成,紅船戲班從廣州“開身”,沿著江河水道前赴各縣邑鄉鎮演出;范圍大概覆蓋番禺、南海、順德、新會、東莞、臺山、香山等縣份,直到翌年六月初返回廣州“散班”。這一年的演劇年度結束,粵劇名伶會在廣州舉行“大雜會”。所謂“大雜會”(又稱“大集會”“大雜燴”)是粵劇營運體制的重要環節,也是戲行的習俗傳統。光緒三十三年(1907)《時事畫報》刊有“大雜會”圖像,所附文字說明如下:

大雜會:粵垣之梨園子弟,每年至六月則散班,至七月始再埋班。此月例為休息之時期,而各戲園則利用之以為大雜會。蓋子弟身未還班,可以擇尤邀請,集作大觀。觀劇者人數比多,而入場卷費又較常昂貴,故獲利恒優云。

在傳統“大集會”老倌名伶全力以赴演出“首本戲”,向新年度籌組新班的班主展現個人舞臺造詣;另一方面,班主則藉此了解觀眾對伶人的評價,決定是否禮聘或衡量聘金多寡。這一項特別粵劇匯演盛典,在19世紀末進入香港戲曲市場,更且成為戲園商業競爭的一種手段。

最遲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香港戲園已經上演“大集會”。更詳細的紀錄,見諸于《華字日報》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高升戲園的“大集會”廣告。是年農歷六月,戲園邀聘粵劇伶人到港獻演《菱仙蕩舟》《廢鐵生光》《王大儒供狀》《琵琶抱恨》等經典劇目,票價較平日高昂。上面《時事畫報》說每逢廣州上演“大集會”,定必“觀劇者人數比多,而入場卷費又較常昂貴,故獲利恒優”。這點和香港的情況是一致的。到了1902年,香港三所戲園同時籌演“大集會”,競爭氣氛更加火熱轟動。重慶戲園先聲奪人,邀得名伶小生鐸、大和、靚耀、揚州清等名伶上演名劇。高升戲園則于六月初四開演“超群大集會”,由小生倫、蛇王蘇、扎腳文、廣仔、公爺創演出《閨留學廣》《途抱情牽》《金蛇度婚》《與佛有緣》等劇目。之后全體移師九龍油麻地“普慶戲園”繼續演出。1904年太平戲園落成,又籌演大型“超群大集會”,于此不再贅述。綜合來說,20紀初香港已經成為廣州以外粵劇“大集會”的另一個演出點。戲班紅伶齊集香江獻演名劇,更且會吸引廣州戲迷坐船到港戲園觀劇,早被視為戲曲演劇的匯聚城市。

唱片工業的出現:戲曲載體的跨國流通

蒸汽船技術帶動下的“海洋航運”事業、帝國殖民主義主導下的“港口商埠”經濟,更將香港納入一個跨國留聲機唱片生產銷售網絡。筆者在另外一處指出,留聲機的發明和唱片工業的出現,是中國戲曲曲藝史的一件大事。20世紀初留聲機工業興起,香港迅即成為歐美公司進軍中國唱片市場的橋頭堡和轉口港。1906年,德國璧架唱片公司(Beka Record G.m.b.H.,北方稱“蓓開”公司)創辦人海因里希·邦布(Heinrich Bumb)從新加坡航抵香港。他描述美、英、德三國留聲機唱片公司在香港的市場競爭:

美國資本的唱片公司在香港占據了主要的市場:“歌林比亞留聲機公司”(Columbia Graphophone Company)剛剛完成最新一期的錄音。據稱他們支付五萬美元, 錄制了1000個曲目。“勝利”(Victor),“留聲機”(Grammophon),“新樂風”(Zonophon-Records)和“高亭”(Odeon)均有商業代表。”

從上述引文看來,“璧架公司”是競逐戲曲唱片市場的“遲來者”。邦布在香港登岸,目睹美國“歌林比亞公司”(又稱“歌霖鼻”)“勝利公司”(北方稱“物克多”“域打”公司)和上述“留聲機公司”已經搶占了主要市場位置。這個時期在香港代理銷售“留聲機公司”唱片的,是上面提到的“謀得利”洋行。我們下面會再談及這間英資洋行的歷史。

在西方唱片公司的跨國網絡里面,香港是進入中國唱片業的南方大門。歐美留聲機公司不只在香港設立銷售支部,更且以香港作為戲曲唱片的灌片基地。邦布安頓下來后,迅即在香港島設立一處臨時錄音室(一般租用市內酒店房間),邀得粵劇伶人樂師灌錄粵樂唱片。此外,又從汕頭延聘戲班到港進行錄音工作。同年(1906)11月,璧架公司在紐約出版的《留聲機世界》()雜志刊登一幅大型廣告,列出該公司銷售的“世界”音樂唱片類別。除了西歐主要國家,內容特別強調亞洲地區“中國”和“印度”唱片,以及公司作為“英國及其殖民地”的總代理。在“中國”欄目下面又細分六大曲種:汕頭調(Swatow);外江調(Guakau);北京調(Pekinese);山陜調(Shansinese);江南調(Kiangnanese)和廣東調(Cantonese)。以上分類,反映了當時“璧架公司”錄制的戲曲唱片范圍。所謂“廣東調”“汕頭調”和“外江調”,包括今天的“粵劇”“潮劇”和“外江戲”曲種,應該也就是邦布團隊在香港灌錄工程所取得的成果。在這個唱片事業萌芽時期,中國戲曲(唱片)已經被納入全球性留聲機工業生產版圖。當時中國的“港口商埠”(Treaty Port)是中國唱片的主要市場所在;而美國,馬來亞和澳洲的海外華僑,對唱片也有較大的需求。

邦布指出美國唱片公司在香港占據了主要市場,它們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歌林比亞留聲機公司”。1910年12月號的《留聲機世界》,有長文報導歌林比亞公司在香港的灌錄活動,還特別刊登香港錄音室以及拍和樂隊兩幅照片。綜合來說,早在20世紀初,歌林比亞公司已經以香港作為灌錄華南戲曲唱片的基地,遣派錄音師和工作人員前往廣州、潮汕和廈門灌錄潮曲和閩南唱曲。從同頁刊登的照片可以看到,當年的拍和樂器主要是:二弦、提琴、月琴、三弦、雙皮鼓、小鑼、大鈸,和高邊鑼,但卻沒有嗩吶和笛子等吹管樂器。如果這張照片確實反映了當時的灌錄實況,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另外,《留聲機世界》的報導又指出,當時的舊金山和紐約唐人街,都在售賣中國唱片,受到北美華人的熱烈歡迎,銷量相當可觀,令公司的營業經理喜出望外。其實早在1903年,舊金山華埠已經在出售“歌林比亞公司”和“勝利公司”的粵曲唱片;在華人聚居的舊金山華埠小區,可以買到《辨才釋妖》《打洞結拜》《斬鄭恩》《魯智深出家》《百里奚會妻》《打洞結拜》等一系列粵曲唱片,其中部分就是在香港錄音室制作的灌錄曲目。

如上所述,也是在1903年英國“留聲機公司”展開環球灌片作業,在上海和香港灌錄京曲粵曲。在這一年蓋斯伯格從橫濱抵達上海,是由“謀得利公司”負責接待,并通過“介中人”協助聯系灌錄京昆唱片。英資“謀得利公司”(S Moutrie & Company Ltd)成立于1875年,總部位于英國倫敦,主要售賣鋼琴、自動鋼琴以及各式西洋樂器。20世紀初留聲機工業興起,“謀得利”開始在銷售留聲機和戲曲唱片。之后在日本橫濱(最遲1900)、上海(中國總行)、香港(1906)、天津、新加坡、吉隆坡設立分公司。位于上海南京路的謀得利公司,就是“留聲機公司”的總分銷代理。根據一頁1906年“英商謀得利有限公司”廣告,香港“謀得利有限公司”門市部位于香港中環商業中心地帶“大鐘樓”。除了出售各種西洋樂器,可以購買到“留聲機公司”生產的“唱機嚜”“飛仙嚜”唱片(即“留聲機商標”“飛仙商標”);里面包括“廣東調”“潮州調”“廈門調”和“京陜調”的各種地方戲曲。又根據現存1903年“留聲機公司”中國唱片目錄,當年在香港為蓋斯伯格灌片的粵劇伶人,屬武生行當的有:公爺創、架子榮、大口東、靚耀。小生有細倫、亞廣、亞福、亞沾等;屬公腳行當的有新保、亞孝、顛禮、新旦。小武則有肥仔懷、潤蘇、大和、崩牙昭。總生有亞茂、亞柏、梆子安等;男丑則有蛇公禮、蛇仔秋和鬼馬如;男花旦有鮮花旺、廣仔、細明、白蛇滿、蘭花米、揚州清等。嘗試將這份灌片伶人名單和上述同年(1903)到港上演“大集會”的伶人比較,列表如下:

1903年大集會伶人1902年大集會伶人1903年灌片伶人行當所屬戲班1902-03年度新華無無武生瓊山玉公爺創公爺創公爺創武生瓊山玉蛇王蘇蛇王蘇蛇王蘇花旦新周天樂扎腳文扎腳文扎腳文花旦祝華年小生鐸小生鐸無小生代考靚耀靚耀靚耀武生周豐年廣仔廣仔廣仔花旦周豐年蛇公禮蛇公禮蛇公禮男丑祝華年蛇仔秋蛇仔秋蛇仔秋男丑新周天樂細明無細明花旦瓊山玉小生倫小生倫小生倫小生祝堯年小生換小生換無小生祝華年大和大和小武國豐年揚州清揚州清花旦周豐年鮮花旺鮮花旺花旦祝堯年小生沾亞沾小生吉慶來

對比之下,1903年在香港為“留聲機公司”灌錄唱片的,包括著名紅船戲班“國豐年”“周豐年”“瓊山玉”和“祝華年”的粵劇紅伶。回頭來看,鴉片戰爭的觸發主因是近代海洋貿易,所謂“船堅炮利”的英國戰斗艦隊,里面就包括蒸汽船炮艦“復仇女神號”。經歷半個世紀,1906年位于香港中環商業區心臟地帶的“謀得利公司”,出售英國“留聲機公司”生產的中國戲曲唱片。這個時候,香港一方面進入以火船為運輸載體的英國“殖民地網絡”,以海洋為橋梁接通全球經濟體系;更且受惠于近代蒸汽船技術,成為“紅船網絡”覆蓋范圍的一個新興戲曲市場。

結 語

中國戲曲有所謂“商路即戲路”的說法。1759年清高宗乾隆(1736-1795 在位)訂立“一口通商”政策,廣州成為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最大對外通商港口。各省客商商號云集廣州,六省戲班包括姑蘇班、安徽班、江西班、湖南班、廣西班和河南班等,都集中在廣州演出。19世紀中后期香港戲曲市場轉向火熱興旺,可以說是體現了“商路即戲路”的近代“海洋版”。火船火車電報被廣泛應用、大英帝國構筑殖民地港口網絡,重整全球商貿空間格局。隨著歷史的偶然和地理的必然,香港搭上了“海洋號”全球化列車;19世紀末香港戲園開始盛大籌演“大雜會”,標志著香港經已成為華南地區的戲曲匯聚城市,在粵劇史上和廣州星月爭輝。這個“雙城故事”一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初,方才分道揚鑣各自走上不同的藝術道路。

“紅船戲班”和“粵曲唱片”是晚清粵劇的兩種載體。留聲機工業的興起,締造了筆者稱之為“第三類型戲曲”的“唱片戲曲”。新科技(“留聲機器”)以及新體制(“唱片工業”),為顧曲周郎帶來“去場合”的戲曲聆聽體驗。聆聽戲曲不再需要進入戲棚劇院:哪里有留聲機(今天的“智能手機”),那里就可以接觸到中國戲曲!這也是一種“時間和空間壓縮”的現代感官經驗。1903年,蓋斯伯格在香港灌錄粵曲唱片,通過“留聲機公司”的全球商業網絡銷售海外華人社區,正好體現20世紀初 “紅船網絡”(珠江水域)和 “火船網絡”(面向海洋)在香港一地的交匯接觸。當“留聲機公司”(和商業伙伴“勝利公司”)的注冊商標圖像——“主人的聲音”(His Masters’ Voice HMV)——同一時期出現在紐約《留聲機世界》、香港《華字日報》、上海《申報》、舊金山《中西日報》和新加坡《海峽時報》,意味著近代留聲機工業已經將戲曲藝術(包括“粵劇粵曲”)帶進近代城市以及私人空間;同時,也乘搭蒸汽火輪船漂洋過海,以鄉音樂韻撫慰北美、澳洲和南洋各地唐人街華人的孤寂鄉愁。

猜你喜歡
粵劇戲曲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粵劇傳唱灑暖陽
戲曲的“形變”——“陌生化”表演凸顯戲曲寫意性
當代陜西(2021年20期)2022-01-19 03:23:46
戲曲從哪里來
SINGING THE CHANGES
漢語世界(2021年4期)2021-08-27 05:47:54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海峽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粵劇排場與粵劇傳承
戲曲研究(2018年1期)2018-08-29 01:18:48
1949—1951年粵劇“戲改”
戲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8:52
粵劇傳承中的“變”與“不變”
戲曲研究(2018年3期)2018-03-19 08:47:42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天天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日韩视频福利|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99精品久久|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视频一区亚洲| 干中文字幕|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亚洲bt欧美bt精品|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午夜激情婷婷|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爱在线| 欧美一道本| 免费在线a视频|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91精品牛牛|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熟女视频91| 日韩精品毛片| 午夜啪啪网|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 伊人色天堂| 在线网站18禁|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欧美日韩资源|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国产91小视频|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第一页在线|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