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璇璇 張李斌 劉 崢 楊 喆 李麗娜
(1 華北理工大學心理與精神衛生學院,唐山 063210) (2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北京 100875)(3 北京市大興區心康醫院心理科,北京 102600)
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是個體為保證認知控制順利進行而壓抑優勢認知過程和認知活動內容的過程(Buzzell et al., 2021)。抑制控制能夠使個體通過自我控制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如,減少根據有限信息而匆忙得出結論的傾向以避免造成損失(Perri, 2020)。反應性抑制任務研究發現,相較正常人,精神分裂癥患者需要更長時間來抑制準備好的反應(Michael et al., 2020),繼而會影響個體的沖突控制、注意、決策等心理過程(Cohen, 2017),而這種表現上的差異與其患病前的智商(Martin et al., 2015)及其他認知過程無關,抑制控制缺陷長期以來一直是精神分裂癥理論的核心(Ettinger et al.,2018)。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經過系統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后的維持鞏固治療時期,病情穩定,自知力基本恢復,但抑制控制功能未能通過藥物治療得到明顯改善,依然存在明顯缺陷(Thai et al., 2019)。此外,精神分裂癥患者也會更早出現與衰老相關的抑制控制能力下降(Thuaire et al., 2018)。因此,如何改善患者的抑制控制功能成為臨床心理治療亟待解決的問題。
已有研究證明Stroop色詞反應任務的不一致條件能夠有效評估精神疾病患者抑制控制功能(Scarpina & Tagini, 2017)。Stroop色詞反應任務要求被試判斷色詞一致與不一致的表示顏色的字,結果發現判斷不一致刺激的顏色比判斷一致刺激的顏色所需時間更長或錯誤率更高,這是由于自動化程度較高任務(閱讀漢字)會對自動化程度較低任務(判斷顏色)造成干擾(MacLeod &Dunbar, 1988)。在判斷顏色時被試需要抑制閱讀漢字,即抑制優勢反應,以避免其對判斷顏色屬性的認知能力造成干擾。因此,Stroop色詞反應任務被認為是經典的測量抑制控制能力的任務。
有研究發現,抑制控制與正念覺知水平有一定正相關關系(Rice & Liu, 2017)。正念是通過有意識地對當下的體驗進行不批判的關注而產生的意識(Kabat-Zinn, 2003)。正念訓練是使個體學會以一種不評判的態度來覺察此刻發生于身心內外體驗的心理訓練總稱。從正念的心理機制來看,正念是一個去自動化過程,即個體重新獲得對內在行為步驟的覺察和注意,而抑制控制功能在個體去自動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李泉 等, 2019)。個體通過正念訓練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認知活動,抑制不需要的反應過程,使目標反應實現自動化。
正念已在正常人群體中被證明可以改善抑制控制功能(Fabio & Towey, 2018)。Hepark等(2019)采用正念訓練對55名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ADHD)成年患者進行干預,結果發現患者在執行功能和正念技能方面有顯著改善。一項對ADHD青少年的家庭正念訓練定性研究表明,8周正念訓練能夠明顯改善青少年的認知功能,產生多種可轉移的正向感知效應(Siebelink et al.,2021)。此外,正念訓練也能夠提高中重度抑郁癥患者的認知控制水平(李紅娟 等, 2019)。目前,循證醫學已證明正念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心理功能、陰陽性癥狀、對疾病的洞察力等方面有改善效果(Lee, 2019; Wang et al., 2016)。一項橫斷面研究也發現,高正念覺知水平能夠減輕精神癥狀的嚴重性,對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主觀幸福感有重要作用(Dudley et al., 2018)。
盡管臨床方面已有很多正念訓練的實證研究,但大多針對注意力缺陷兒童及抑郁癥患者的認知功能改善,在精神分裂癥群體中多用于減輕其陰性癥狀以提高生活質量,僅少部分探究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整體認知功能,缺乏對抑制控制功能的具體研究。所以,本研究采用Stroop色詞反應任務來探究正念訓練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抑制控制功能的改善作用,通過五因素正念覺知量表來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的正念覺知水平,旨在為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治療提供更多參考。
選取某精神專科醫院2020年6月至10月康復病房住院患者54名。入組標準:符合ICD-10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目前病情穩定;入組前已經過系統抗精神病治療,目前仍在服藥,預計參與研究期間使用的藥物種類和劑量不需調整;年齡范圍18~70歲,有一定認知、理解能力,交流順暢,患者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嚴重軀體疾病、視覺異常、藥物不良反應及參加過正念訓練者。采用隨機對照研究方法將被試隨機劃分為正念組(27名)和對照組(27名)。
8周正念訓練后共有53名被試數據完整納入數據分析,其中對照組被試因出院脫落1名,數據有效回收率為98.15%。兩組被試在性別(χ2=0.02,p=0.893)、年齡(t=0.48,p=0.630)、文化程度(χ2=0.65,p=0.885)及婚姻狀況(χ2=1.70,p=0.637)上無統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正念組與對照組被試人口學信息比較
2.2.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問卷主要內容包括住院號、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
2.2.2 五因素正念覺知量表
采用鄧玉琴(2009)修訂的五因素正念覺知量表(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 FFMQ)中文版問卷,包括39個條目,分為觀察、描述、有覺察地行動、對內心體驗的不評判和對內心體驗的不反應5個維度,采用5級評分,各維度和總分得分越高意味著正念覺知水平越高,各維度Cronbach’s α系數均在0.75以上,驗證性因素分析擬合指數均接近理想值,信效度良好。
2.2.3 Stroop色詞反應任務
分別用紅、黃、綠、藍4種顏色書寫“紅”“黃”“綠”“藍”漢字。任務要求被試判斷屏幕上所呈現刺激的顏色,然后作出對應的按鍵反應,當刺激為紅色按“F”鍵;藍色按“J”鍵;綠色按“R”鍵;黃色按“U”鍵。要求被試盡可能準確快速地作出按鍵反應。實驗由8個組塊組成,其中色詞一致的情況有2個組塊,不一致的情況有6個組塊,每個組塊包含16個試次。每個刺激呈現流程如下:先呈現注視點,然后呈現目標刺激,被試在刺激呈現后作出顏色判斷反應,刺激在按鍵后消失。為了使被試熟悉按鍵,在正式實驗前,被試先進行2個組塊的練習,練習材料與正式實驗一致。練習正確率高于90%就可以進入正式實驗。實驗流程見圖1。

圖1 實驗流程圖
2.2.4 心理健康宣教方案
心理健康宣教持續8周,每周1次,每次60分鐘。由專業心理治療師開展,宣教主題包括理解心理健康、自我認識、自信心建立、人際溝通、人際交往與合作、問題解決、社會比較、回首過去展望未來。
2.2.5 正念訓練干預方案
正念訓練共進行8周,每周1次,每次90分鐘。將正念組27名被試分為3批,每批9名,以保證正念訓練有效實施。每次正念訓練前向被試介紹訓練主題及內容,訓練中所使用的音頻材料來源于《八周正念之旅》(Teasdale et al., 2014),并要求被試在課后自行練習布置的正念活動。訓練全程由1名接受過專業正念培訓的治療師和1名心理治療師在醫院團體活動室開展。正念訓練具體內容安排見表2。

表2 正念訓練干預方案
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實驗設計,將被試隨機劃分為正念組和對照組,兩組在干預前后接受FFMQ、Stroop色詞反應任務測驗。實驗期間,對照組予以常規康復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健康宣教,正念組在進行常規治療基礎上,還接受團體正念訓練。
對正念組和對照組被試在FFMQ上的前后測得分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3。前測條件下兩組被試在5個維度及總分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s>0.05。為了進一步考察正念訓練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正念覺知的影響,分別以正念覺知各維度及其總分為因變量,進行2(組別:正念組、對照組)×2(測驗類型:前測、后測)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表3 正念組與對照組 FFMQ 得分比較
結果顯示,在觀察維度得分上,組別和測驗類型交互作用顯著(見圖2A),F(1, 51)=12.15,p<0.01,=0.19。簡單效應分析發現,正念組后測得分顯著高于前測,F(1, 51)=15.90,p<0.001;對照組前后測差異不顯著,F(1, 51)=0.94,p>0.05。后測條件下正念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F(1, 51)=5.01,p<0.05。說明正念訓練提升了觀察維度得分。
在描述維度得分上,組別和測驗類型交互作用顯著(見圖2B),F(1, 51)=4.32,p<0.05,=0.08。簡單效應分析發現,正念組后測得分顯著高于前測,F(1, 51)=4.06,p<0.01;對照組前后測差異不顯著,F(1, 51)=0.88,p>0.05。后測條件下正念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F(1, 51)=8.38,p<0.05。說明正念訓練提升了描述維度得分。
在有覺察地行動維度得分上,組別和測驗類型交互作用不顯著,F(1, 51) =0.34,p>0.05,=0.01。在對內心體驗的不評判維度得分上,組別和測驗類型交互作用不顯著,F(1, 51)=2.82,p>0.05,=0.05。
在對內心體驗的不反應維度得分上,組別和測驗類型交互作用顯著(見圖2C),F(1, 51)=4.44,p<0.05,=0.08。簡單效應分析發現,正念組后測得分顯著高于前測,F(1, 51)=4.41,p<0.05;對照組前后測差異不顯著,F(1, 51)=0.79,p>0.05。后測條件下正念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F(1, 51)=5.06,p<0.05。說明正念訓練提升了對內心體驗的不反應維度得分。

圖2 FFMQ維度得分及總分的簡單效應分析
在FFMQ總分上,發現組別和測驗類型交互作用顯著(見圖2D),F(1, 51)=27.40,p<0.01,=0.35。簡單效應分析發現,正念組后測得分顯著高于前測,F(1, 51)=42.30,p<0.001;對照組前后測差異不顯著,F(1, 51)=0.91,p>0.05。后測條件下正念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F(1, 51)=28.80,p<0.001。說明正念訓練提升了FFMQ總分。
對被試Stroop任務正確反應時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剔除3個標準差以外的數據。由于有效數據正確率均較高(正念組95.9%,對照組92.9%),進行方差分析后沒有發現顯著差異,故不進行下一步分析討論。正念組與對照組Stroop任務反應時結果見表4。

表4 正念組與對照組 Stroop 任務的反應時(ms)
在前測條件下,兩組一致反應時差異不顯著,F(1, 51)=0.39,p>0.05;兩組不一致反應時差異不顯著,F(1, 51)=0.02,p>0.05。
對Stroop任務反應時進行2(組別:正念組、對照組)×2(一致性:一致、不一致)×2(測驗類型:前測、后測)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組別的主效應不顯著,F(1, 51)=1.72,p>0.05;測驗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1, 51)=20.32,p<0.001;一致性的主效應顯著,F(1, 51)=99.24,p<0.001。組別×一致性×測驗類型三重交互作用和組別×測驗類型二重交互作用顯著,具體分析如下。
組別(正念組、對照組)×一致性(一致、不一致)×測驗類型(前測、后測)三重交互作用顯著,F(1, 51)=9.59,p<0.01,=0.16。簡單簡單效應分析顯示,一致條件下正念組后測反應時低于前測,F(1, 51)=27.23,p<0.001;對照組前后測差異不顯著,F(1, 51)=0.03,p>0.05。不一致條件下正念組后測反應時低于前測,F(1, 51)=56.15,p<0.001;對照組前后測差異不顯著,F(1, 51)=0.57,p>0.05,見圖3。正念訓練后正念組在一致和不一致兩種條件下Stroop任務反應水平都有顯著提升,而對照組都沒有顯著變化。

圖3 不同條件下正念組和對照組前后測Stroop反應時
組別(正念組、對照組)×測驗類型(前測、后測)二重交互作用顯著,F(1, 51)=27.42,p<0.001,=0.35(兩組前后測的Stroop任務反應時有一致、不一致兩種條件)。簡單效應分析發現,正念組后測反應時顯著低于前測,F(1,51)=48.39,p<0.001;對照組前后測差異不顯著,F(1, 51)=0.26,p>0.05。前測條件下兩組反應時差異不顯著,F(1, 51)=0.13,p>0.05,后測條件下正念組反應時顯著低于對照組,F(1, 51)=4.95,p<0.05。說明正念訓練提升了Stroop任務完成水平。
本研究中,正念組和對照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干預前FFMQ得分無顯著差異,經過8周正念訓練后,正念組在觀察、描述、對內心體驗的不反應3個維度上的得分及FFMQ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即正念覺知水平顯著提高。與徐松(2018),Wang等人(2016)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正念訓練能夠有效提升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正念覺知水平。
本研究認為,正念組患者在觀察、描述維度方面得分提高可能是因為正念作為一種調節策略,能夠幫助個體實現自我監控和元意識,即意識到正在進行的想法或精神狀態(Smallwood et al.,2007)。正念訓練過程中,治療師不僅會引導患者注意內外部體驗,而且更加注重鼓勵成員將體驗到的感覺通過言語進行表達,用文字標記內心體驗,使體驗更為具象化。有覺察地行動要求患者專注于此時此刻的活動,但是注意分散屬于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注意障礙的典型癥狀,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注意力難以長久地集中于客觀對象上且容易頻繁變更客體(段浠婷 等, 2018),因此本研究在正念訓練中只要求患者在覺察過程中分心時輕輕地把注意力拉回來,未對其分心次數加以限制,也沒有對注意力保持時間作出要求,這可能是有覺察地行動維度得分沒有顯著提高的原因。在正念訓練以及心理健康宣教中,都涉及引導精神分裂癥患者轉變思維方式,使兩組患者對內心體驗的不評判維度得分都有所提高,因此未能證明正念訓練對此產生獨特作用。通過正念訓練,患者嘗試以開放的態度去覺察內心沖動性反應,對其保持好奇但不做回應,允許思想和感覺的變換,不陷入冗思之中,而是用心去體會這種反應的存在,使得患者對內心體驗的不反應維度得分顯著提高。總體來說,通過正念訓練,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能夠學會以觀察者視角進行有意識地覺察、表達內外在體驗,并不對其作出反應,促使患者以更客觀的態度看待自己的感知覺而不見諸行動。
正念組經過8周正念訓練后與對照組比較Stroop任務反應時顯著降低,而兩組在8周前反應時無顯著差異。而且正念組后測反應時也顯著低于前測,對照組則沒有這種變化。
在不一致的Stroop任務中,認知首先會對熟悉的字義進行自動化加工,從而干擾正在進行的顏色識別任務,只有終止自動化的字義加工,才能夠更專注于顏色識別任務。正念訓練使患者在面對復雜信息時,更集中于與任務相關的信息,選擇與任務相關的注意分配方式,當出現干擾信息時不過度關注,抑制沖動性反應能夠終止自動化加工過程,將注意重新轉移到需要完成的任務中,也就是說正念訓練能夠在注意層面產生去自動化效應(顧瑛琦, 2018)。本研究結果與Zhu等人(2019)的研究結果類似,通過正念冥想,Stroop任務的完成水平得到提升,患者的抑制控制能力得到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抑制控制功能的提升也意味著他們在正念訓練中學會克服強烈的、習慣性的反應傾向的技巧,轉向采用偏向意識的行為反應。
本研究考察正念訓練在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群體中的訓練效果,發現正念訓練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正念覺知水平,同時改善其抑制控制能力,為正念訓練在這一群體的心理干預方面提供有效實證研究支持。這啟示在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治療中可以推廣正念訓練,并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有針對性的正念訓練方案。
本研究還存在部分問題需要改進。首先是樣本量較小,這有可能導致實驗結果的統計功效不夠理想。其次沒有在干預結束后進行追蹤研究,未能探究正念訓練的長期影響,今后可以進行持續追蹤研究。最后,在實驗設計方面,正念組比對照組多進行的正念訓練導致主試與正念組接觸更多,對其關注也更多,這也是實驗未能控制的額外變量。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將實驗設計加以改進:將被試分為3組,3組都維持穩定藥物治療,其中1組為接受正念訓練的正念組,1組為接受除正念訓練以外另一種干預的安慰劑組,還有1組為不做任何干預的空白對照組,以控制額外變量影響。
正念訓練能夠顯著提升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正念覺知水平,改善其抑制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