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雨,李 明,紀 翔
(1.安徽中醫藥大學 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肛腸科,安徽 合肥 230038)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癥狀痛苦,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且具有癌變傾向,因此及時控制病情并緩解癥狀為臨床治療目標,但該病反復發作,遷延難愈,且發病機制尚未十分明確,臨床治療存在長期用藥副作用多,停藥后復發率高,患者依從性差等問題。中醫藥治療UC各階段均有其治療原則及方法,具有癥狀緩解持久,復發率相對較低及副作用小等優勢。腸愈灌腸方在臨床上多用于治療證屬大腸濕熱型UC,但卻鮮有對其作用機制和路徑的研究。研究表明,P38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參與并誘導免疫應答,在UC的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1]。本研究采取現代實驗技術觀察腸愈灌腸方對UC大鼠P38MAPK及相關細胞因子的調控,從免疫炎癥反應角度探析其治療UC的作用機理,豐富該經驗方治療UC的理論基礎。
本實驗選用 62 只健康 Wistar 大鼠(2月齡),來源于安徽省實驗動物中心(動物生產許可證:SCXK(皖)2011-002),雌雄各半,體質量(160±20)g。實驗室為SPF級,空調恒溫23 ℃,濕度50%±5%,明暗交替12 h/12 h,室內通風換氣,食滅菌固體飼料和標準飲用水。
柳氮磺吡啶腸溶片1 g,購于安徽省中醫院藥房,產自上海福達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31020840);腸愈灌腸方:黃柏6 g(濃縮顆粒劑0.5 g)、白及10 g(濃縮顆粒劑1.3 g)、苦參6 g(濃縮顆粒劑0.5 g)、仙鶴草15 g(濃縮顆粒劑0.9 g)。濃縮顆粒劑供自四川新綠色藥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加錫類散1 g(購自杭州胡慶余堂藥業有限公司)。
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Sigma公司)、50% 乙醇、生理鹽水、水合氯醛;TNF-α ELISA 試劑盒(批號:93556038)、IL-4 ELISA 試劑盒(批號:230441235)及IL-10 ELISA 試劑盒(批號:10369R);BCA 蛋白定量試劑盒購自上海 BestBio 公司。一抗:兔抗鼠P38MAPK一抗;二抗:IgG-HRP羊抗兔二抗(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VELOCI-TY 高速低溫離心機(美國伯樂公司);組織勻漿機(上海凈信Tissuelyser-192);Western-blot所用電泳槽及轉運槽(Bio-Rad 公司)。
環境與飲食干預,聯合TNBS/乙醇混合試劑灌腸法,空白組12只大鼠予常規飼養,余50只大鼠給予肥甘飲食(普通飼料摻入12%動物脂肪、10%糖漿融合加工),隔日交替灌喂56度白酒20 mL/kg,后將大鼠放入人工氣候箱(參數:高溫35 ℃、高濕95%)中,共21 d,以建立內因濕熱型模型。造模前一天,大鼠僅飲水,并用棉簽擦凈肛周穢物,促進排空大便,之后用水合氯醛麻醉,固定大鼠背部于解剖臺上,取直徑約2 mm灌腸管用石蠟油潤滑后,經肛緣緩慢插至結腸約8 cm處,再把TNBS和乙醇混合物注入肛門上段,將大鼠頭低腳高位傾斜倒置45°,時間持續2 min,使得溶液能充分進入腸腔內,清醒后自由飲食,觀察并記錄大鼠情況。3周后評估被抽取大鼠造模水平。造模成功標準:大鼠結腸黏膜充血水腫明顯,紋理模糊,部分節段見散在潰瘍、糜爛及出血點,甚者附著白色偽膜,與周圍臟器有不同程度黏連,腸腔梗阻或狹窄,結腸長度縮短明顯。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對62只SPF 級健康大鼠進行分組,分別為空白組、模型組、柳氮磺吡啶組,腸愈灌腸方低、中、高劑量組,空白組12只,其余各組均為10只。空白組(12只大鼠)不作任何干預措施,每日按時給予喂養。模型組每日予3 mL生理鹽水灌腸。按照人與實驗大鼠體型換算系數法[3],計算有效給藥劑量,腸愈灌腸方組每日按低劑量(濃度為0.09 g/mL,相當于成人臨床日需量的2.5倍),中劑量(濃度為0.18 g/mL,相當于成人臨床日需量的5倍),高劑量(濃度為0.36 g/mL,相當于成人臨床日需量的10倍),各3 mL灌腸。柳氮磺吡啶組予柳氮磺吡啶,研磨成粉后用蒸餾水稀釋成均勻混懸液,濃度0.02 g/mL(相當于成人臨床日需量的5倍),取3 mL灌腸。每日固定時間給藥1次,持續14 d為1治療周期。
各組動物經相關灌腸給藥治療14 d后,禁食過夜24 h,期間飲水不限,用異氟烷吸入麻醉,低溫無菌分離腹主動脈,取血5 mL,離心后取上清-80 ℃保存,用于ELISA檢測。將大鼠斷頸處死,沿縱軸自肛門上端約8 cm處剖開腸腔,取病變最明顯處結腸組織約6 cm,用4 ℃生理鹽水清洗腸腔并用錫紙包裹,置于液氮冷凍,隨后用無酶凍存管-80 ℃保存,備Western-blot法檢測。
自實驗開始每日逐只稱量大鼠體質量,觀察大鼠精神反應狀態,進食量,泄瀉程度,毛發密度及光澤度等,采用鄰甲苯胺法檢測糞便隱血。根據計算公式:DAI=(體質量下降分數+糞便黏稠度+便潛血)/3,評估UC疾病活動指數[4]。見表1。

表1 大鼠DAI評分
截取約50 mg解凍后的腸標本研磨破碎并加入200 μL RIPA試劑(含PMSF),冰浴30 min后低溫離心10 min(4 ℃,12 000 rpm)。取上清,用BAC法進行蛋白定量。將總蛋白提取液與1/5的loading buffer均勻稀釋,沸水浴使蛋白變性。每孔上樣20 μL,根據蛋白分子量大小制備凝膠,隨后開始電泳分析蛋白。濕法電轉至0.45 μm的PVDF膜,用5%脫脂奶粉+3% BSA將PVDF膜37 ℃溫育1~2 h。把PVDF膜放于稀釋至1∶2 000的兔抗鼠P38MAPK一抗培育液中,4 ℃靜止過夜,洗膜5次。取出PVDF膜,浸于稀釋至1∶3 000的HRP羊抗兔二抗培育液中,37 ℃結合反應1~2 h,TBST快搖洗膜5次。用化學發光(ECL)膠片顯影。實驗均重復3次。
實驗結束后,將從腹主動脈取得的血液置于離心機離心10 min(4 ℃,3 000 r/min),收集上清液于-80 ℃ 保存備測。按照 ELISA試劑盒操作規程測定血清IL-4、IL-10以及TNF-α的水平。

空白組大鼠反應快,飲水進食排便均正常,皮毛厚而光滑,糞便為深褐色,呈顆粒狀;模型組第2天出現精神不振、嗜睡、毛干枯稀疏,食物攝入量降低,第3天時有血便,第5天出現膿血便;1星期后大鼠體質量明顯降低,出現少食懶動、皮毛松散枯槁、嗜睡、黏液膿血便、反應遲鈍等癥狀,生存能力明顯下降;藥物干預2周后,相較于模型組,各治療組癥狀明顯減輕,動作敏捷,毛發有光澤、飲食、糞便、體質量接近正常,身體發育良好。實驗期間由于灌腸操作不當,模型組大鼠死亡3只,腸愈灌腸方低、中劑量組及柳氮磺吡啶組各死亡2只,空白組及腸愈灌腸方高劑量組未見死亡。腸愈灌腸方中、高劑量組一般情況較好,體質量恢復正常,大便性質明顯改善,皮毛有光澤,活動增多,DAI評分比模型組顯著降低(P<0.05);腸愈灌腸方和柳氮磺吡啶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腸愈灌腸方高劑量組DAI評分明顯低于柳氮磺吡啶組。見表2。

表2 腸愈灌腸方對各組大鼠 DAI 評分影響
相較于空白組,模型組大鼠腸黏膜P38MAPK含量明顯升高(P<0.05);與模型組比較,腸愈灌腸方(0.36 g/mL、0.18 g/mL)組和柳氮磺吡啶(0.02 g/mL)組均可明顯降低結腸組織P38MAPK蛋白表達量,組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各治療組間比較,腸愈灌腸方(0.18 g/mL、0.36 g/mL)組及柳氮磺吡啶組(0.02 g/mL)組均優于腸愈灌腸方(0.09 g/mL)組,組間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各組大鼠之間P38MAPK蛋白表達比較
相較于空白組,模型組大鼠的IL-4、IL-10含量較低,TNF-α的含量明顯升高(P<0.05);與模型組比較,柳氮磺吡啶組和腸愈灌腸方組大鼠血清TNF-α顯著降低,IL-4、IL-10 的含量上升,其中以腸愈灌腸方高劑量組最為顯著,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各組大鼠血清中細胞因子含量比較
近年來,由分子機制角度切入,探索炎癥介質及其通路在UC腸道病變中的作用成為研究熱門。有關實驗研究表明[5-6],UC 的發生與機體組織內抑炎因子和促炎因子(或基因和蛋白)的紊亂狀態有密切關系,這一觀點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同[7]。
諸多研究表明,UC活動期人群的血清TNF-α含量較正常人群該項指標升高顯著,病情程度越重,血清TNF-α升高越明顯,經治療,血清TNF-α水平會逐漸下降。可見,TNF-α是UC疾病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細胞因子。IL-4、IL-10與TNF-α不同,這兩種刺激分子在UC的發病過程中展現降低趨勢,對腸黏膜具有保護作用。IL-4主要由活化的T細胞分泌而來,具有抑制炎癥與免疫抑制等多種生物學效力,在腸道黏膜微環境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8]。IL-10可抑制部分炎性細胞因子合成,Th2細胞是其主要來源。研究表明,將小鼠IL-10基因剔除,可使小鼠誘發結腸炎,之后予以IL-10可防治其發生。本實驗亦表明,IL-10在保持腸道黏膜免疫調節方面,作用極其重要[9]。此外,對于直腸炎,IL-4、IL-10 具有逆轉 Th1/Th2 細胞活化作用,加強 Th2型反應,使得黏膜修復得以改善。
P38MAPK主要位于細胞漿內,其活性在正常情況下很低,可被特定細胞因子刺激而活化,而后通過調控多種蛋白激酶與轉錄因子,介導細胞應激免疫炎癥反應,與炎癥的發生發展過程息息相關[10-11]。研究發現,P38MAPK 在 UC 腸黏膜中的蛋白水平顯著提高,可能是通過調節下游細胞因子(如 IL-1β、IL-10、TNF-α)的表達,從而參與了 UC 的發生[12]。Li等[13]研究表明,姜黃素可阻斷P38MAPK蛋白產生,下調下游炎癥因子(IL-6、TNF-α)等的表達,從而改善結腸黏膜對促炎癥因子的免疫防御機能。
本實驗結果表明,腸愈灌腸方中、高劑量組和柳氮磺吡啶組對UC大鼠的生存狀況改善明顯,結腸P38MAPK蛋白和血清中TNF-α的表達下調明顯(P<0.05),提示腸愈灌腸方治療大腸濕熱型UC具有明顯效果,可能與其降低結腸組織P38MAPK的蛋白表達,從而調控血清各細胞因子的水平如TNF-α、IL-4、IL-10,以達到抑制炎癥性反應,調節免疫平衡,修復黏膜屏障的效果有關,今后應深入研究該方,為UC治療提供新的思路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