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早霞
(鄭州市圣瑪婦產醫院 婦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冠狀動脈內粥樣斑塊破裂,致使血小板活化聚集及血小板血栓形成所致,是臨床常見的慢性心血管疾病[1]。該病發病后會出心肌梗死、心絞痛、缺血性心力衰竭等一系列癥狀,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而冠心病的首要類型就是穩定型心絞痛[2]。據2018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指出,我國冠心病的患病人數約為1 100萬,且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比最高,男性高于女性[3]。由于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此類疾病的發病率也逐漸升高,且逐漸年輕化,引起廣泛關注。近些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CHD穩定型心絞痛發病率逐年上升,是當前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現階段關于CHD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多采用外科手段、抗凝、調脂等方法,但存在手術禁忌癥多、藥物副作用大、術后復發率高等弊端,整體治療效果不佳[4]。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角度出發,在該病治療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鑒于此,本研究從腎虛血瘀型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病因病機,探索中醫補腎祛瘀法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6月-2020年4月于我院就診的82例CHD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1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齡47~71歲,平均年齡(63.54±2.05)歲;體質量指數18~29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4.15±1.21)kg/m2;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78±2.03)年。治療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齡48~70歲,平均年齡(63.48±2.01)歲;體質量指數19~28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4.21±1.18)kg/m2;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81±1.9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西醫符合《內科學(第2版)》[5]中的診斷標準:①陣發性前胸壓榨性疼痛或憋悶感覺,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左肩、心前區、小指、左臂內側,或咽、頸、下頜部;②發作時心電圖出現暫時性ST段移位,停止后可恢復;③多發生于情緒波動或過度勞累時,心絞痛可持續數分鐘至10余分鐘。
中醫符合《中醫內科學》[6]腎虛血瘀型的診斷標準:主癥:心胸憋悶或疼痛;次癥:身困乏力、心悸氣短、身重肢麻、肥胖多痰;舌脈象:舌苔滑、舌質淡、脈弦滑。
1.3.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③語言、認知功能正常,能正常交流;④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
1.3.2 排除標準 ①精神疾病者;②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急性心衰者;③過敏體質者;④合并其他重度心臟病者;⑤合并造血系統、肝、腎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⑥依從性較差,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在中醫學歸類于“胸痹”“真心痛”。病機主要是因老年體虛、飲食失節、七情之傷、勞逸失衡、寒氣入侵致心脈痹阻,不通則痛,引發“胸痹”。據古代典籍記載“陽微陰弦”為胸痹的主要脈象[7],寸口脈主上焦,其脈沉且遲,搏動無力,這是陽氣閉阻于胸,無法達寸口而搏動無力。關上脈主脾胃(中焦),其脈細而緊,是脾胃有寒,寒痰中阻之征。《心痛病諸候·心痛候》認為五臟因體虛而不耐受病邪,邪氣侵入于心,致使心前區疼痛,出現心下胃脘部突然疼痛者,這就是脾心痛也[8]。《諸病源候論》記載寒邪內侵臟腑,體虛而不受邪,寒邪上乘于胸,而為胸痹[9]。據古代典籍記載認為七情雖是五臟六腑主導,但是追溯其根本,毫無例外都是從心發出,可見,七情之傷首先來源于心,亦首先侵害心臟[10]。
筆者通過總結臨床經驗,此病的主要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指腎虛,標實指瘀血、痰實。因此,治療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應當“從腎論治”,多采用補腎祛瘀的方法,標本同治。
1.5.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基礎治療,口服單硝酸異山梨酯片(山東益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718),20 mg/次,1次/d;口服阿司匹林腸溶釋片(Bayer Vital GmbH,H20130339),0.3 g/次,2次/d,100 mg/次,1次/d。用藥劑量依據患者癥狀調整。
1.5.2 治療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治療組患者按照中醫補腎祛瘀法,采用自擬方化瘀降濁湯治療。方藥組成:陳皮30 g,枳實20 g,薤白、桂枝、瓜蔞、川芎、大黃各15 g,山楂(焦)、首烏(制)、丹參(炒)各10 g,生姜5片。隨證加減:若患者腎陽虧虛,加巴戟天、菟絲子、益智等;若患者腎陰虛甚者,加天冬、墨旱蓮、女貞子、鱉甲、龜甲;氣陰兩虛者,加太子參、炙甘草、大棗、蜂蜜、人參等;氣滯心胸者,加陳皮、木香、青皮、沉香、烏藥、荔枝核;心脈瘀阻者,加乳香、沒藥、牛膝、郁金、延胡索、當歸。用水煎成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
治療期間要求患者低鹽、低脂飲食,不可過度勞累,戒煙酒,保證充足的睡眠。同時叮囑患者嚴格遵醫囑用藥,不可隨意停藥、變更藥物用量。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1.6.1 血脂水平 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采用抽取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檢測血清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檢測方法采用氧化酶法。
1.6.2 中醫證候及臨床體征 記錄治療前、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以及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
1.6.3 不良反應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
1.6.4 臨床療效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結合中醫證候積分與西醫指標,符合以下標準,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明顯,血脂水平達到以下任意一項:TC下降≥20%,TG下降≥40%,LDL-C下降≥2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好轉,TC下降≥10%且<20%,TG 下降≥20% 且<40%,LDL-C下降≥10%且<20%;臨床癥狀、體征改善不明顯,甚至加重,血脂水平未達到以上水平者。

經治療4周,治療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達95.1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6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治療后,兩組患者TG、TC、LDL-C等血脂指標水平均較治療前均得到有效改善;治療組患者TG、TC、LDL-C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HDL-C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更低,心絞痛持續時間較治療前縮短,且治療組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對照組出現2例血糖升高,調整藥物并監測血糖,2周后血糖值正常;兩組各出現1例腹瀉癥狀,調整藥物及劑量后逐漸緩解。
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是因動脈粥樣硬化使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痙攣),導致血管運血功能下降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的心臟病。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大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現代醫學認為,該病主要是由于血小板聚集、黏附、形成血栓、微循環障礙、脂類沉淀等引起[11]。治療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調脂、β受體拮抗劑、硝酸脂類藥物治療,可有效穩定病情,但遠期療效并不理想[12]。
中醫學認為,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屬于“心痛”“胸痹”等范疇,由于患者嗜食肥甘之品,肥可助陽,甘可緩中,滯留于脾,使脾運功能不足,津液生成、輸布失常,氤氳生濕,凝聚生痰,致使胸陽痹阻,氣血不能暢行,則心脈痹阻,發為本病[13]。故腎虛血瘀為該病常見證型,治療當以疏通氣機、化痰降濁為原則。
筆者基于中醫病因病機,按照中醫補腎祛瘀法“從腎論治”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采用自擬方化瘀降濁湯治療,以期化痰祛濕、調氣活血。方中運用陳皮燥濕化痰、理氣健脾;枳實破氣除滿、行氣化痰,配川芎增強行氣化痰之效;薤白通陽泄濁開胸痹;桂枝散寒止痛、辛散溫通;瓜蔞可寬胸散結;大黃逐瘀降濁、消痰實;生姜可溫肺散寒,以上諸藥合用,共奏疏通氣機、化痰降濁之功。運用化瘀降濁湯治療,上宣肺氣通心氣兼化痰,下去腑實可消濁痰邪,中通心脈,胸痹自除。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陳皮有改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并具有良好的調脂作用;桂枝可抗血栓、抗凝、抗炎,改善冠脈循環和心功能;薤白能保護心肌細胞,并有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的作用[14]。
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較高,治療后TG、TC、LDL-C水平均明顯降低,HDL-C水平較高,中醫證候積分得到有效改善,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心絞痛持續時間縮短,表明化瘀降濁湯治療療效確切,能緩解心絞痛癥狀,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且安全性較高,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