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慧
(九江第一中學,江西九江,332000)
2001年6月,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其中強調要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1]2013年6月,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受教育部委托,領導開展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研究并形成報告,報告確定了核心素養涉及社會參與、自主發展和文化修養三個方面。[2]2014年3月,教育部正式頒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組織研究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要把核心素養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之中。[3]自此之后,核心素養迅速地引起了廣泛的關注,2016年掀起了“核心素養熱”,它也成為中國教育領域的熱門詞。
中國學術界對核心素養進行了多維度的研究,相關文獻數量呈現爆炸式增長趨勢。在中國知網(CNKI)上以“核心素養”為主題進行搜索,時間為2013—2020年,期刊來源類別為北大核心和CSSCI,共計搜索結果為7873條,2019年文獻數量達到了1919條,如圖1所示。
圖1 2013—2020年核心素養研究文獻數量
本文以中國知網為文獻來源庫,以“歷史核心素養”為主題詞,搜索條件為“精確”,時間為2013年到2021年6月,期刊來源類別為“核心期刊”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這兩個期刊來源類別的研究成果具有權威性。搜索文獻結果共計為138條,剔除與歷史課程教學教改等無關或聯系不緊密的文獻,最后共獲得有效文獻80篇。另外,為了規范數據,對關鍵詞中的同義現象進行了統一歸類,如“史料實證精神”“文字史料”“史料教學”等統一為“史料實證”,其他同義關鍵詞也做了類似處理。
本文采用了書目共現分析系統BICOMB 2.02和數據統計軟件SPSS 25.0。首先,選擇研究數據。從中國知網上檢索到主題為“歷史核心素養”的有效文獻80篇,以NoteFirst格式導出,并保存為txt文本文件。導出的文本文件主要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各文獻標題、摘要、關鍵詞、出版時間以及期刊名稱。其次,利用BICOMB軟件創建一個新項目,新項目格式類型為CNKI,接著對80篇有效文獻進行關鍵詞提取,并清洗和分類,然后進行矩陣分析。最后,利用BICOMB軟件生成高頻關鍵詞的詞篇矩陣等,利用SPSS 25.0對高頻詞進行近似值矩陣分析,并結合上述分析結果,揭示我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
1.出版時間和數量分析
如表1所示,2016年至2021年6月,歷史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總體上在不斷增加。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使得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具體化,使其在教學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2017年之后,與歷史核心素養相關的研究文獻明顯開始增加,2019年達到最高值,這與核心素養研究文獻的數量增長趨勢是相一致的,如圖2所示。
表1 2016—2021年歷史核心素養研究文獻數量及占比
圖2 近5年核心素養與歷史核心素養研究文獻趨勢
2.作者單位、數量分析
統計數據顯示,80篇歷史核心素養研究文獻來自71個研究機構或中學。總體而言,歷史核心素養研究的作者主要集中在知名的師范院校、中學以及教育研究機構,如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6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3次)、江蘇省邳州市第四中學(3次)、江蘇省無錫市市北高級中學(2次)、廣州市第三十三中學(2次)、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2次)、安徽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2次)、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次)等,如表2所示。總體上,一線中學教師是歷史核心素養研究文獻的主要貢獻者,共計出現44次,高校教育研究機構出現22次,其他為各地歷史教育科學研究所、進修學校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一線中學教師在從事歷史課程教學實踐的同時,也在積極開展核心素養研究的探索工作,尤其是江蘇省中學的核心素養研究走在前列。一些知名師范院校的教育研究機構關注基礎教育的發展,體現師范大學的本質屬性,為基礎教育的發展做出貢獻。部分歷史核心素養文獻研究作者單位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部分歷史核心素養文獻研究
3.期刊出版數量分析
數據分析顯示,80篇歷史核心素養研究文獻主要來自15種期刊,發表相關論文在13篇及以上的有3本期刊,其中《歷史教學問題》出現26次,《基礎教育課程》出現13次,《教學與管理》出現13次,隨后是《中國教育學刊》(5次)、《課程·教材·教法》(5次)、《教育理論與實踐》(4次)、《人民教育》(4次)、《教育科學研究》(3次)等。從中可以看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研究與課程、教學以及基礎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如表3所示。
表3 部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文獻研究的期刊分布情況
4.高頻詞的識別和分析
通過對80篇有效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共獲得154個關鍵詞,其后對關鍵詞進行標準化處理。根據高低頻關鍵詞定義公式以及中國學者孫慶林提出的高低頻關鍵詞劃分公式和詞頻估計方法,綜合考慮本研究的情況,頻次在7次(含)以上確定為高頻關鍵詞。高頻關鍵詞共10個,出現頻次為193次,累計百分比為53.89%,如表4所示。
表4 歷史核心素養研究文獻中10個高頻關鍵詞情況
這些關鍵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研究領域的熱點和趨勢。首先,排名前7位的關鍵詞詞頻均大于或等于10,歷史學科核心素養(79次)出現頻次最高,其次是教學設計、史料實證、教學評價與檢驗、歷史教學、時空觀念、教學方法與策略。其次,高頻關鍵詞涵蓋了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其中詞頻大于10的有兩大核心素養。最后,跟教學設計以及實踐有關的高頻關鍵詞出現了59次,且頻次都大于10,教學設計(27次)、歷史教學、教學評價與檢驗都是11次,教學方法與策略出現頻次為10次。這一結果表明,我國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研究大多圍繞基礎教育、教學過程以及課程改革展開,這與前面的分析結果是相一致的,即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研究的作者大多數為一線中學教師。
通過BICOMB軟件生成詞篇矩陣,將詞篇矩陣導入SPSS 25.0統計分析軟件,獲得10個歷史核心素養研究高頻關鍵詞的近似性矩陣,如表5所示。在近似矩陣中,兩個關鍵詞之間的值越接近于1,表明兩個關鍵詞之間的距離越近,相似性越大;值越接近于0,表示兩個關鍵詞之間的距離越遠,相似性越小。從表5可以看出,各關鍵詞與歷史核心素養的距離由近到遠依次為:教學設計(0.491)、史料實證(0.389)、教學評價與檢驗(0.373)、教學方法與策略(0.333)、歷史解釋(0.333)、唯物史觀(0.333),歷史教學(0.320)、時空觀念(0.314)、家國情懷(0.289)。
表5 歷史核心素養研究高頻關鍵詞近似矩陣
這一結果表明,大多數研究者將歷史核心素養與教學設計、史料實證、教學評價以及教學方法、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等相結合進行探討研究,總體上涵蓋了五大核心素養。另外,研究者傾向于將歷史教學設計、教學評價與檢驗,與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兩大核心素養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最后,矩陣分析結果也表明,現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研究在家國情懷方面探討得不多,尤其是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與檢驗方面的關聯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入,以探討怎樣更好地安排課程或教學設計以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
多維尺度分析可以客觀、準確地反映多個研究對象之間的相似(不相似)程度,從而更恰當地找出研究數據的表達方式。將近似矩陣導入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PROXSCAL多維尺度分析,并繪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研究領域的熱點圖。如表6所示,模型擬合優度中指標正態化原始應力Stress值為0.04888,另一指標D.A.F值為0.95112,因此模型的擬合效果比較好。
表6 高頻關鍵詞多維尺度分析的應力和擬合測量結果
圖3 歷史核心素養研究文獻高頻關鍵詞公共空間定位圖
在公共空間定位圖中,每個關鍵詞的位置用一個小圓點表示。關鍵詞之間的相互關系越近,它們所代表的圓點距離越近;否則相反。從圖3可以看出,首先,總體上來看,現有研究文獻的高頻關鍵詞主要集中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及史料實證、教學設計,這些離坐標原點最近,彼此距離較短,其他高頻關鍵詞散落地分布在不同象限中。第一、第三象限中,歷史核心素養中的三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與坐標中心相距差不多,其中,歷史解釋更多地與歷史學科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緊密相聯系,而史料實證與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關聯相對緊密,現有研究側重于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構成要素,[4]這也是現有研究的熱點和趨勢。最后,第四象限中的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的家國情懷,離坐標原點以及本象限的教學設計距離比較遠,可以看出,現有文獻對教學過程中以及課后家國情懷培養的研究較少,需要進行深入探討。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是相互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
1.研究主體多樣,科研實力不均
首先,文獻作者身份多樣。一線中學教師居多(頻次為44),其次為高等師范院校教師和研究者(頻次為22),這有助于加強核心素養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之間的聯系,同時有利于不同研究背景和視角的交融。其次,科研實力不均衡。知名的師范院校科研實力雄厚,教師卻沒有成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研究的主力軍,反而是科研實力較弱的一線中學教師成為研究主體。
2.研究內容豐富,德育探討不足
現有研究主要圍繞歷史核心素養探討課程設計、優化教學、探索教學方法與評價等,這對我們從歷史學科角度來審視教育的本質和價值,以及教育到底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同時,為深化教育改革、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五大核心素養應貫穿于全面育人的整個過程,彼此聯系,不可分割。此外,從數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對家國情懷與歷史學科教學設計、課程改革以及教學評價等的關聯研究文獻太少,對五大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文獻也較少。培養中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樹立學生把個體價值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堅定信念,這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是黨和人民對教育的殷切期望。
3.研究視角多樣,教師發展缺位
現有文獻大都是以學生為對象展開,盡管文獻作者很多是一線中學教師,但很少有從教師自身及其專業素養的角度探討落實歷史核心素養的問題,更沒有考慮學校管理層面的因素。[5]因此,未來研究應從不同研究對象出發去探索解決這些問題。
1.加強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培養的研究,提高德育成效
家國情懷的培養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它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任務。加強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途徑。中學時期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階段,加強德育育人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歷史學科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家國情懷方面的教學情境設計,深挖教材,改進教育模式,培養學生關注國家命運與前途的家國情懷,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現代價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要加強教師自身素養的建設,促進教師素養發展,以提高德育成效。[6]
2.鼓勵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緊跟時代需求
當前,核心素養視角下的課程體系改革是我國基礎教育及課程改革與實踐深入推進的時代訴求。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在于課程系統化設計與實施,從課程頂層設計、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以及學制和多邊協調等方面來突出核心素養的內涵和要素。隨著社會不斷轉型與發展,互聯網通信、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與廣泛應用,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應加強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對接,提升學生歷史的批判與創新思維能力。[7]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結合基礎教育及課程改革與發展,貫穿于人才培養和發展的全過程。
3.加強教師教育范式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提升教育能力
高頻關鍵詞中沒有出現教師專業與發展、教師素養等,這說明教師自身素養的培養并未引起廣泛的關注,鮮有文獻從歷史教師自身素養角度探討核心素養問題。[5]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我國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目的,教師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實踐者,是學校教育中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角色。因此,在研究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也應關注當前教師的教育范式和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以培養適應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和新時代需求的教師。以教師培訓活動為切入點,整合學生核心素養內容,不斷促進教師素養和專業能力的提升。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是相互聯系的統一體,密不可分,在積極探討有效培養方法和途徑的同時,我們也要把握它們之間內在的聯系,更好地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應加強對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研究,積極探討合適的培養方法與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