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十分重視美育。進入新時代,習總書記更是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這就要求我們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推動美育工作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
響應國家政策號召,走在新時代前沿,《美育(少年版)》創刊恰逢其時。
我的少年時代,不像今天的“00后”“10后”,能接觸到這么多的資訊,能環游世界或去各種博物館、美術館,聽音樂會,欣賞歌舞劇。但那個時代的少年也很少有抑郁癥、網癮,不會沉迷網游或是接觸那么多不健康的視聽產品。
《美育(少年版)》里有一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文章講的是一個小姑娘得了抑郁癥,她的母親給她講了桃花源的故事,帶她出門散心,去湖邊居住,接觸大自然,欣賞美的風景,品嘗美食,用各種美的方式開解她,幫她打開心扉。這個故事打動我的是美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今天青少年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但是他們的精神生活、審美生活是不是比以前更豐富多彩、更有內涵呢?這是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我看到《美育(少年版)》正試圖通過美的方式解決這些環繞在青少年身邊的問題,這也是這本刊物的主旨——用美的心靈打開世界。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心智發育極其關鍵的時期,要使他們自由、活潑地生長,充滿歡樂,蓬勃向上。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說: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霑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
“玩”是少年的天性,愛美也是人的天性。現在的中小學生課業壓力巨大,作業多,精神疲憊,身體虛弱,正是王陽明說的“摧撓之則衰痿”“生意蕭索,日就枯槁”。
《美育(少年版)》注重的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中華之美與西方之美的匯通,既貼合現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生活趣味,又與其學業、知識、能力相匹配。其中,不僅是美術,也有音樂、舞蹈、戲劇等多種多樣的藝術元素。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自己的獨特語言,正是這些獨特的語言才構成了藝術特有的魅力和深厚的意義世界。這種語言只能用體驗才能理解,而體驗是情感性的,不是靠知識灌輸或者技能培養獲得。《美育(少年版)》從培養青少年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到培養青少年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循序漸進,幫助青少年追求人生理想,構建青少年熱愛美、感受美、創造美的精神世界。
應試教育為人所詬病的地方往往在于其固定的認知方式和死板的教學理念,忽視了心靈教化和人格培養。沒有美育,人的創造力、想象力就會被壓抑,同情心、道德感、審美感也難以得到啟迪。我們的學校也就很難培養出拔尖人才。
因此,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美育這一字眼也頻繁出現。為進一步深化中小學美育教學改革,2021年教育部成立了首屆全國中小學美育教學指導專業委員會,說明國家對美育越來越重視。
人美社編寫的《美育》教材,我感覺編得非常好。以情感教育為主線,從話題入手,以情動人,注重細節,娓娓道來,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情感的共鳴和心靈的觸動,讓美在他們的心中悄然發芽、長大。這套教材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很實用,人美社所做的美育實踐細致入微,也很有開創性。作為全國第一套美術教材的編寫者、最強的美育內容孵化地,人美社在這個時代大有可為。
我注意到人美社近幾年的發展,尤其在“四個人美”戰略中,“教育的人美”無疑是核心優勢與核心競爭力。在“教育的人美”的戰略布局中,文化繼承、藝術傳播、美育創新逐步實現。他們出版了紅色連環畫系列,經典名著、傳統故事連環畫,以及用連環畫反映課本知識的“課本繪”等一系列優秀的出版物。引導青少年親近經典、學習傳統文化。除編寫了全國第一套美育教材外,還以人美美育學堂為抓手,開設美育課程,覆蓋從幼兒到中小學生以及藝考生的美育教學,而且已持續多年了。在“雙減”政策落地后,他們還為中小學校提供了課后延時的美育服務。在新美育時代,人美社正在探索具體而微的美育實踐,通過對宏觀戰略的把握,發揮引領作用,不斷滿足新時代的美育新需求。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繪畫、書法、音樂、舞蹈、影視、戲曲、表演等藝術文化經典是各個歷史時期人類最高智慧和最高美感的結晶。當孩子們有機會接觸到這些經典,我們相信他們一定會本能地愛上經典。因為,人的天性是不可磨滅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青少年美育領域,人美社已經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相信人美社未來會做出了更多的成績。希望人美社繼續努力,以文化藝術經典引導青少年尋找人生意義,追求更高、更深、更遠的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因此,美育,應從少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