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喬 李吉斌



2021年11月5日,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微信公眾號發布訃告,我國著名傳染病專家,原解放軍三○二醫院專家組組長、主任醫師、教授陳菊梅,因病醫治無效,于2021年11月5日9時20分逝世,享年96歲。陳菊梅的二哥陳建元說:“菊梅是我國第一個發現中藥五味子降酶作用的人,她的人生也像五味子,酸咸苦辣甜都在里頭?!?/p>
陳菊梅是新中國第一批留蘇歸國的醫學女博士,87歲高齡仍然堅持工作,在傳染病防治一線扎根63年,準確診斷了近60種感染性疾病,成功救治患者達數十萬人。
她是中國發現五味子降酶作用并應用到臨床的第一人,首創成功救治乙型腦炎后遺癥患者的“鞘內注射法”,獨創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技術和方法被納入《傳染病診療規范》,先后領銜研制十余種肝病治療新藥。
她為病人而科研,臨床永遠是她的課題來源。她不接“紅包”,不謀私利,把病人當作親人,為病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以病人快樂為快樂,以病人幸福為幸福。
新中國第一批傳染病學留學生
陳菊梅的父親在家中排行老五,家境貧寒。勤快的陳父先開打銀店,后開酒坊,但因為養了三男二女,加上置辦了一些房產,日子過得拮據。
1925年,陳家在育有二子后,喜添一千金。陳父選取“菊梅”二字,作為女兒的名字,取意“人如菊淡,品如梅清”。
7歲時,陳菊梅進入私塾念書。雖然偶爾有些淘氣,但成績一向非常好。每天放學回家,她就埋頭作業,完后還會幫家里做些家務。
二哥陳建元回憶:“二妹小時候剪著齊耳短發,人很聰明秀氣,讀書很勤奮。她的數學特別好,老師經常表揚她。”
當時,民間流行訂娃娃親,許多女孩子到十幾歲就要出嫁。陳菊梅長到十多歲,陳家也開始考慮她的婚嫁大事。但是,陳菊梅知道這事后,堅決不答應。當時她說:“誰答應誰去,我肯定是不去的?!彼f自己要讀書,不嫁人。
這在當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下,算是敢于抗爭的了。好在,陳家父母非常通情達理,做事民主。陳建元說:“我爸也是個講道理的人,菊梅不肯嫁人,他就繼續支持她讀書。”
1946年,在老師的推薦下,陳菊梅考取了浙江醫專。1949年畢業后,她去了杭州一醫院做實習醫師,不久后,被分配到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傳染科工作。
1953年3月,上海市在全市各大醫院選招留蘇學生,陳菊梅獲得了單位的推薦。她非常珍惜人生的第一次出國深造的機會,特地請假一個星期復習迎考。
在上海交通大學集中考試時,近一個上午的專業知識答題量,陳菊梅不到一個小時就答完了,第一個交卷走出考場。當時,許多人都以為她交了“白卷”。誰知成績公布時,她和另一名男醫生被錄取。
在北京俄文專修學校為赴蘇留學做語言準備期間,那名男醫生遇到陳菊梅,驚訝地說:“我以為你交了‘白卷’,沒想到,你也來了。”陳菊梅笑著說:“你能來,我為什么就不能來?”
父母得知陳菊梅要去前蘇聯留學三四年,接連拍了兩封電報過去,反對她出國。父母擔心她去國外人生地不熟,吃不好,受不了,還擔心她在外面有個病痛沒人照料。但她心里只想著上級交代的留學任務,幾次寫信來解釋。父母知道她的性子,最后還是同意了。
1954年夏天,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傳染病學留學生,陳菊梅赴列寧格勒兒科醫學院攻讀傳染病學博士學位。在異國他鄉的陌生環境里,她憑借頑強拼搏,全部功課的成績達到滿分5分,提前一年畢業。她的導師告訴她,如果滿分是6分的話,他們就給她打6分。家里人知道了,非常高興。
“我寧愿摘掉身上的全部器官”
上世紀50年代的中國,在傳染病學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每年因肝病而喪命的人數高達幾十萬,甚至因此被國際上扣了一頂“肝炎大國”的帽子。后來,新中國派出了第一批傳染病學留學生,陳菊梅就是其中一員。
陳菊梅在前蘇聯的列寧格勒醫學院拿到傳染病博士學位后,她返回祖國,投身研究。當時國內的醫療手段還很落后,對肝病患者只能查肝功能正不正常,查不出具體的病毒,當時判定患者是否好轉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轉氨酶的高低。于是,陳菊梅投入了攻克轉氨酶居高不下的臨床難關中。由于夜以繼日的研究導致勞累過度,她的身體出現了狀況:她患上了腎小球腎炎,甚至嚴重到尿血。而這個病,最忌諱的就是勞累,急一點累一點,都會導致病情反復發作。
疾病影響了研究工作,“狠人”陳菊梅想了個“一勞永逸”的辦法,在外人看起來極其“瘋狂”:將身上一切有可能引發炎癥的病灶清除。為此,她切掉了自己的闌尾,摘掉了扁桃體。后來更是分三次,把滿口牙齒都拔光了。那一年,她剛剛47歲。沒有“后顧之憂”,隨之而來的是夜以繼日的研究,終于,努力有了結果。
陳菊梅不僅成功研制出降低轉氨酶的藥物,還創造了驚人的奇跡:將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左右。除了肝炎以外,作為傳染病學專家,陳菊梅更是診斷了近60種感染性疾病,救治患者達數十萬人。
那些在當時看起來“天方夜譚”的事,她都做到了。她曾經說過:“為摘掉我國‘肝炎大國’的帽子,我寧愿摘掉身上的全部器官?!狈路稹皦咽繑嗤蟆卑阌旅蜎Q絕,這種膽識和氣魄,貫穿了她的一生。
“就算83歲了,我也是一名戰士”
作為傳染病學專家,陳菊梅有很多成就和貢獻。但她對自己的定義始終非常簡單:“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醫生?!?7年的行醫生涯,她從未缺席過一場“戰斗”。每次遇到重大疾病、災情,總能看到她奮戰在第一線的身影。2003年非典暴發,她敏銳察覺防疫工作迫在眉睫,幾天幾夜沒合眼,緊急編寫了《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冊》;開辟專業雜志的第一個“非典”專欄,向大眾講解如何預防“非典”。同時,更是深入隔離病房,組織專家會診。那一年她78歲。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為了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原解放軍三○二醫院遵照統一部署,先后抽組1個醫療隊和6個防治隊奔赴一線,面向災區群眾和救災部隊執行疫病防治任務。當時83歲高齡的陳菊梅主動請纓,要求親自到災區了解情況。院領導勸她不要去,她卻說:“我同傳染病打了一輩子交道,有經驗?!?/p>
震后的城鎮滿目瘡痍,在廢墟上的一個滿頭銀發的身影特別顯眼。戰士們看著陳菊梅深一腳、淺一腳地在瓦礫堆上忙碌,便找來一根木棍給她。她拍了拍身上的軍裝,笑著說:“看到了嗎,小伙子,就算我83歲,也是戰士!用不著拐棍!”
5月的蜀地氣候潮濕而悶熱,稍一活動,汗水就讓厚實的迷彩服箍在了身上?!瓣惤淌?,您別累著,換件衣服再走吧”,怕老教授中暑,同行的原解放軍三○二醫院政治部主任楊清仁建議道。陳菊梅搖搖頭,她不搞特殊化?;锸持挥忻鏃l,簡單的一碗,沒有任何調味。她吃得很快,一會兒還要繼續深入重災區做實地調查呢。
“不到一線看一看,我就不放心,就沒有發言權?!彼c幾位將軍一道,走遍了北川、什邡、綿竹等重災區,到了北川縣城、老北川中學、擂鼓鎮、漢旺鎮等廢墟現場,查看部隊營區、災民安置點和消殺作業現場,對衛生防疫機制和環境消毒等進行了全面評估。陳菊梅運用一輩子積累的傳染病防治經驗,對災后可能發生的疫病進行科學預測和客觀分析,提出了“完善監測體系、突出防疫重點、實施科學防疫”三項重要的防控建議,主持編寫了《地震災區醫院院內感染預防指南》《地震災后傳染病防治手冊》等書籍,下發到災區醫療隊、救災官兵和受災群眾手中,為災區醫院預防院內感染,確保災區不暴發傳染病提供了科學指導。
2010年,86歲的陳菊梅被診斷患了帕金森病。不僅手臂肌肉萎縮、變細,還時常會因此摔跤,導致半邊身子活動都不太利索。對此,她常常對同事開玩笑似地說:“我今天又摔跤了,各種摔跤姿勢都試過了!”即便如此,她仍然一周五天堅持出診。后來,她不能走路了,就坐車去上班,每天早晨7點半,準時出現在辦公樓下。就這樣堅持了5年后,91歲的陳菊梅才正式退休。
“我離不開病人”
2011年11月的一天,自動叫號系統悅耳的女聲已經響過多遍,無人應答。護士長走進診室:“陳教授,叫了好幾遍也不見個人影,要不把這個號作廢了吧!”陳菊梅想了想:“等等吧,先看下一個?!?/p>
中午11點30分,送走了今天預約的最后一位病人,護士長進來準備關電腦,勸道:“病人還是聯系不上,今天估計不能來了,您下班回去吧!”陳菊梅搖了搖頭:“再等等,患者掛一次專家號不容易,可能有什么事耽誤了,我再多等一會兒?!?/p>
中午12點40分,一位滿頭大汗的小伙子跌跌撞撞地跑進了五診室,氣喘吁吁地說:“謝天謝地,陳教授,您還沒下班……”原來,他剛出門車就壞在了路上,手機也沒電了。面對一臉愧疚的病人,陳菊梅輕聲安慰他:“不著急,先擦擦汗,坐下歇歇。以后來復診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一定等你?!?/p>
面對患者,陳菊梅總是態度和藹,細致耐心。
每一個周四的7點40分,87歲高齡的陳菊梅都會準時坐在原解放軍三○二醫院五號專家診室,等待迎接第一位患者。提前20分鐘,是為了事先做好準備,不耽誤患者就診時間。
當老病號們來院復診時看到陳菊梅還在,心里除了踏實還有疑惑:陳教授怎么還沒退休?特別是陳菊梅患上了帕金森病后,望著曾經步伐矯健的她一步步挪進診室堅持出診時,患者和同事們心里既心酸又感動。
陳菊梅的回答很簡單:“我離不開病人?!痹夥跑娙鸲t院院長呂吉云感慨地說:陳菊梅教授在傳染病防治一線工作了63年,可以說把生命和青春都獻給了傳染病防治事業。如果讓她離開病人,她心里一定會“憋得慌”。
陳菊梅的門診一天定量是十個號,但往往會變成十七八個。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患者太多了,她只好盡可能多地加幾個。因為怕上洗手間耽誤患者就診時間,陳菊梅一上午通常不喝一口水,也不離開診室一步。但畢竟出診時間有限,尤其近些年因為身體原因,陳菊梅不得將一些患者委托給其他醫生診治。
涉及到患者的事情,陳菊梅的態度永遠認真。原解放軍三○二醫院軍人肝病診療中心主任張文瑾就收到過這樣一張字條,上面工整的字體寫著:張文瑾主任,將這位病人移交給你診治,請妥善安排,陳菊梅??粗辖淌诘淖舟E,張文瑾覺得,手里這張輕輕的字條不只是前輩的一句囑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活著不愿出名,死了不需留名
據采訪過陳菊梅教授的記者說,采訪她實在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因為幾乎每次采訪,她都想各種辦法“謝絕”。
英國的《名人傳記》《劍橋大學名人錄》等多次想為她宣傳,都被她拒絕了。醫院想用她的名字命名花園,她不愿意:“我活著,不愿意出名,能為病人服務就很快樂;死了,更不希望為自己留名。我喜歡安安靜靜地做事,不愿用我的名字命名……”有人想為她寫傳記,她說:“我只是做了些自己應該做的工作,都是些凡人小事,根本不值得宣揚?!薄敖ㄗh你們多宣傳些年輕人,他們干得不比我們差。宣傳他們更合適……”就和她的名字一樣,她既有梅的堅韌勇敢,又有菊的淡然超脫。她從不覺得自己做了多么偉大的事,而認為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而已。
如今,她安安靜靜地離開了,就像她生前說的那樣。她叮囑家人不要舉行告別儀式,她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了首都醫科大學。一生做好一件事——當個好醫生。她將自己的一生,精神和肉體,全部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事業。
所以,一個人能為自己熱愛的事業貢獻到什么程度?我相信答案就是陳菊梅,她值得我們銘記。編輯/張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