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勝
“工業”和“社區”,一個關乎生產,一個關乎生活,如何產生連接?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通過以社區黨委為核心領導、以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為服務管理平臺、以社區和諧共建理事會為共建共享紐帶、以社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為抓手,變工業園區管理為工業社區治理,探索出了一條工業園區社區治理“共同體”新模式,為工業園區治理提供可復制樣本,成功入選“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單。
北侖區是浙江省、寧波市對外開放門戶和制造業強區,境內各級各類工業園區眾多,有省級小微企業園15家,區級小微企業園近30家,工業園區治理提升是北侖區實現經濟轉型提升和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
為此,北倉區以構建服務長效機制,強化服務集成供給,塑造園區良好生態為抓手,實現園區、企業的同步發展和企業、員工、園區的三方共贏。
一是構建科學化的治理機制。創設社區“大黨委”制,將區域內規模較大企業和經信、科技、發改等多家區級經濟管理職能部門黨組織負責人納入社區“大黨委”,極大地整合了政府部門的各類服務資源。建立公共服務中心,積極承接政府下放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目前和企業發展、職工生活緊密有關的30大類105項服務事項,均可在社區公共服務中心“一站式”辦理。成立“和諧共建理事會”,組織區經濟管理職能部門、企業、群團、各類協商議事組織及社會賢達等,對園區發展的重大事務進行協商共建。
二是創新精準化的服務模式。目前,北侖有15個工業社區,根據地理位置、產業類型、區域組成等不同,分成三大類:大港等社區,開發時間早、產業集聚度不高,轉型提升發展的特征比較明顯;靈峰等社區,開發時間晚、產業集聚度高,產業鏈上下聯動抱團、創新提升發展的特征比較鮮明;山下、百合等社區,企業產業集聚度不高,且有居民居住,混合型特征明顯,服務內容以企業生產性服務為主,兼顧居民生活性服務。

北侖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園區集聚了70多家企業,90%都是壓鑄模及其上下游配套企業,被譽為國內壓鑄模之鄉。
三是探索標準化的服務體系。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目標導向,努力構建一套符合各自園區發展需求的清單化、項目化的服務體系。大港社區發布《工業社區服務企業標準清單》,內容涵蓋企業黨建、公共設施服務、社區治理、公益慈善、秩序維護、應急管理、公共衛生、技能培訓、政策咨詢、孵化服務等十九個方面,針對性地對園區企業成長提供精準幫扶。
作為制造業強區,北倉區在構建協調高效的管理服務機制的同時,還突出做好賦能強企的生產服務功能,讓治理“實”起來。
北倉區首先從服務企業入手,開通了服務企業“直通車”,探索企業綜合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推進幫企、惠企、利企事項實現“一門受理、一網通辦、一事集成、一路護航”。
例如,北倉區在浙江省率先推進小微園區“區域環評+簡化評估”改革,將中介服務機構(環評編制單位)下沉到街道開展技術服務,環保部門也同步下沉到社區跟進代辦,實現“環評編制+環評審批”一體化雙下沉服務,環評批復后環保部門代辦員負責“批文上門,服務到家”,確保入園企業兩天內完成項目審批。
同時,圍繞龍頭企業和“單項冠軍”,北倉區強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動互通和大中小企業抱團發展,形成產業鏈供需、技術對接、資源耦合、協同配套的一體化區域產業創新聯盟。
靈峰社區聯合園區內12家壓鑄模具龍頭企業,創建高檔壓鑄模具行業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先后申報并通過了14項(次)壓鑄模具國家標準制(修)訂項目(占全國的1/2),推動壓鑄模“北侖標準”上升成為國家行業標準。目前,園區內有國家級實驗室2個,國家、省市各級研發和工程(技術)中心20多個。
針對企業發展人才短缺問題,各社區圍繞企業人才引進、培育等,不斷拓展企才信息對接、校企人才合作、人才培訓等服務,搭建人才強企平臺。
靈峰社區盤活閑置資源,建設人才公寓,協助企業破解人才安置難題,2019年園區企業拓普公司成功引進技術團隊,助力企業成功創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為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北倉區創新個性化服務載體,創設了“法管家”“金融管家”“親清家”等服務載體,不斷為企業轉型發展、蓄能提級“輸血供氧”。
橫楊社區設立的企業復工法律顧問團,邀請團隊開展24小時線上答疑解惑,為旺業機械、敏達機電、金坦磁業、康東塑料等252家企業,解答關于用工生產、政策扶持等300余個問題咨詢。
圍繞企業職工服務需求,北倉區創新設計服務項目,以“社區自治理念”去實現同頻共振,聯動共贏,不斷提升工業社區治理水平。
首先是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各工業社區普遍設立區域性、開放性、綜合性的工業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為園區企業和職工常態化提供社會保障、綜合治理、文化教育、流動人口管理等服務。據不完全統計,北侖區15個工業社區直接服務的職工約28萬人,其中外來人口占了70%。
其次是搭建惠民共享平臺。為了滿足廣大職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社區均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切實增強了職工們在第二故鄉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山下社區的“聲動山下”唱歌比賽已經連續開展了多年,在轄區企業職工當中有著良好的口碑,是社區的一張“文化名片”。又如,渡頭董社區整合了小微園區內企業約籃球場、臺球館、乒乓球館等文化活動設施,“共享”給園區內的所有員工使用。
最后是搭建職工共建平臺。搭建專業工作室、安全“互診隊”等多樣化的共同體平臺,實施“五星員工”“十佳優秀員工”等創評制,提高職工參與企業建設、園區建設的積極性。

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增強職工們在第二故鄉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大港社區創立創意工夫工作室,每月設計主題,通過“邊學、邊做、邊教、邊體驗”等方式,引導員工尋找問題,發揮創意,為企業添磚加瓦。北侖區的工業社區改革實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低行政成本、高質量服務、多元共治”工業園區治理模式,全面助力工業園區企業成長和產業工人發展。
從治理績效看,2021年,15個工業社區覆蓋所有產業集聚區和小微企業園,共服務6000多家企業和30萬產業工人,實現工業總產值2600多億元,產生制造業高新技術企業257家,單項冠軍、隱形冠軍54家。培養各級勞模270名,市級以上五一獎狀、工人先鋒號等優秀班組先進集體60個。
從治理效率看,實現社區服務事項“一站集成、一網辦理”,企業服務效率和水平顯著提升,特別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北侖15個工業社區發揮共建共治優勢,牽頭解決各類問題3235個,在浙江省39個工業強區中率先實現復工復產,在全國名列前茅。
從治理關系看,近三年員工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區4.2個百分點,產業工人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顯著提升,3個街道和30多家企業被評為寧波市級以上和諧企業創建工作先進單位。
從治理成本看,充分發揮3532名企業黨員帶頭作用,帶動近10萬職工參與社區共治,治理成本顯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