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琦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的同里古鎮,被譽為“江南水鄉明珠”,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鎮區被15條小河分隔成7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巷內深邃,幽靜宜人,屋瓦連綿,白墻花窗,具有獨特的水鄉風貌。同里鎮因優美的環境、便利的交通和豐富的物產而成為士紳退隱頤養之地,因此鎮上多深宅大院和精良民居。全鎮現存明代建筑十余處,退思園等清代建筑數十處,被稱為明清建筑博物館。
退思園位于同里古鎮新填街234號,始建于清代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園主任蘭生,字畹香,號南云,在安徽鳳陽等地任兵備道,因營私肥己而被解職,回歸故里后,花十萬兩銀子建造宅園,請同里著名畫家袁龍構思設計,歷二年而建成,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得名為“退思園”。宅園布局緊湊,格調清新,簡樸無華,占地面積約6 500 m2,造園不講究氣勢氣魄,意在追求園林的神韻與詩意。建筑面積約2 800 m2,但建筑類型多樣,造型精致玲瓏,品味淡雅素樸。退思園于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同年也被國務院批準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宅園因地形所限,沒有采用傳統的前宅后園布置,突破常規,改縱向成橫向,自西而東左宅右園,分廳堂、內宅、中庭、花園,形成宅、院、庭、園的格局。
宅分為二,最西側為三進廳堂,呈軸線序列狀,建有門廳(轎廳)、花廳(茶廳)和正廳,均為三開間。門廳前設有八字照壁,正廳又稱蔭余堂,廳堂之間用天井院落相隔,蔭余堂后有小花園。轎廳、花廳作為一般接客停轎所用,正廳平時不用,僅在婚喪之事、祭祖典禮及接待貴賓之時使用,以示隆重。轎廳明間兩側有“欽賜內閣學士”“鳳穎六泗兵備道”“肅靜”“回避”四塊硬牌執事,門廳設置威嚴,莊重肅穆,令人望而卻步。廳堂東側為內宅,內院形式,建有回字形南北兩幢上下各五間的“畹香樓”,樓與樓之間的東西兩端設有樓梯,可供上下,呈雙重環狀連廊,俗稱“跑馬樓”。畹香樓的南面有平房六間,位于轎廳的東面,稱為“下房”,供侍者所用。住宅部分雖分東西,即東面廳堂西面院落宅居,但分合自如,分者各成院落,合者渾然一體,可謂慮之縝密,匠心獨運。
宅居之東是庭園,中庭內園以高墻相隔,亦可認為此庭系園之序,故中庭為住宅的結尾,也是住宅向花園的過渡。庭園西端中置“旱船”,歇山屋頂,船頭向東,直向東面的“云煙鎖鑰”月洞門,宛如待航之舟,將游人引向東部花園。庭園以“坐春望月樓”為主體,高二層,樓的東部延伸至花園部分,設一不規則五邊形的樓閣,取名為“攬勝閣”,攬勝閣使賓客中的女眷,足不出戶,就可飽覽園中景色。春暖花開之夜,登樓賞月,香氣撲鼻,令人陶醉,進“攬勝閣”,憑欄遠眺,更是滿園春色,一覽無余。與坐春望月樓相對的是“迎賓室”和“歲寒居”,均為單層硬山頂帶檐廊的建筑,園主人當年曾于此以文會友,陶冶性情。迎賓室為文人雅士吟詠舞墨之處,而旁側的歲寒居,乃觀賞冬景之所,三五好友圍爐品茗,透過景窗,靜觀迎風傲雪的冬梅,挺拔蒼翠的青松,亭亭玉立的翠竹,“歲寒三友圖”赫然映入眼簾。庭園雖似錦屏障目,但隔而不斷,放眼庭中,樟、樸如蓋,玉蘭飄香,清雅幽邃,小院所用筆墨不多,與花園銜接自然,引人入勝。
庭園與花園之間通過月洞門相連,門洞內外上額的兩塊磚刻,各寫著“得閑小筑”和“云煙鎖鑰”。洞門外則為“水香榭”,其為歇山頂,檐牙高啄,懸挑水面,似芙蓉出水,凌空而起,此處專供游人觀賞池內游魚和荷花。水香榭回廊南行是“鬧紅一舸”,其為船舫造型,遠看似劈波斬浪而去,人站船頭,行云倒影浮動,似有小舟蕩湖之感,別有情趣。船頭為懸山形式,屋頂檐口稍低,船身由湖石托起,外艙地坪緊貼水面,船頭紅魚游動,為“鬧紅”之趣。
出水香榭九曲回廊往北,墻壁上嵌有清朝書畫家惲南田的石刻。西北角有一花瓶門,進門轉彎的小樓為攬勝閣。沿廊向東過一小軒,即到全園的中心“退思草堂”,退思草堂為三開間歇山頂,兩側與正面有檐廊,草堂之前設有平臺,室內分南北廳,南廳上懸“退思草堂”匾額,在此可環顧四周不同景色。草堂往東是“琴房”,琴房為硬山屋頂,南面臨水,旁有三曲石橋,橋上架有紫藤棚。過橋后是疊石假山,穿山洞曲折盤旋而上,有居高而筑的“眠云亭”。
眠云亭的西南方為“菰雨生涼”軒,取意于彭玉麟題西湖“三潭印月”之聯句“涼風生菰葉,細雨落平波”。其是一處臨水小軒,單層硬山頂,位于園林湖池的東南,軒的臨水面開有六扇落地門,軒內隔屏正中置大鏡一面,鏡前設一小榻,夏日臥于榻上,背后的鏡里映出池中一片蓮荷,仿佛置身于荷花叢中。以鏡面擴大園林空間是蘇州園林中常見的手法,而此處運用之巧妙,真可謂獨具匠心。相傳菰雨生涼軒底原有三條水道,使荷池之水循環其間,故盛夏酷暑在軒內賞荷觀景,陰涼爽快。
出菰雨生涼小軒,繞假山拾級而上即為“天橋”,天橋是上為橋下為廊的復道,與“辛臺”為一體,也連接著菰雨生涼軒。湖池南岸的辛臺是一幢二層小樓,與菰雨生涼軒相隔一段距離,各自體量較小,無論從空間比例上,還是立面變化上看,都顯得單薄分散,但通過天橋將兩者連接后,即變成一組體量較大且造型豐富的建筑,與湖池北面的退思草堂起到均等抗衡的作用。由于天橋采用開敞形式,前后南北通透,炎熱酷暑時因有良好的通風,在此能感到消暑納涼,神清氣爽。辛臺前筑有湖石假山,以“老人峰”為主體,高低錯落,玲瓏剔透,宛如大型山石盆景,石景皺、透、漏、瘦,清雋秀逸,耐人尋味。菰雨生涼軒、天橋、辛臺與園西北部的攬勝閣遙相呼應,兩處均為欣賞退思園全景的最佳處。
辛臺旁側為一小庭院,從“金風玉露”亭入內,庭中遍植叢桂,庭內主體建筑叫“天香秋滿”,俗稱“桂花廳”,每當桂花飄香之時,盈室繞階,馥郁芬芳,為“天香秋滿”題名的意境所在。
退思園建筑布局獨特,亭、臺、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園林格局緊湊自然,以湖池為中心,建筑沿池岸布置,結合植物配置,點綴四時景色,給人以清澈、幽靜、明朗之感。退思草堂作為全園主景,體態輕盈,位置適中,于堂前貼水平臺上環顧四周。園內各建筑圍成一個曠遠舒展、彼此對應的開闊景區,宛如一幅山水畫長卷,恬淡靜謐,每一建筑可獨自成景,又均是另一景點的對景,在同一景區內,由于觀景角度變換,所見景色亦不盡相同。園林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建筑物的設置,位置、體量、造型尺度合宜,富于變化,與花木泉石布局互相襯托得體;低矮曲折的池岸,清澈明凈的池水,隨波漾動的倒影融為一體,透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清幽氣氛。整個園林貼水而建,別具風格,水鄉韻味,使人百看不厭。
建筑組景坐春望月樓、菰雨生涼軒、桂花廳、歲寒居,點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致,而琴房、眠云亭、辛臺、攬勝閣又塑造出琴、棋、書、畫四藝景觀。退思園雖小而景全,不失為園林建筑史上的杰作。退思園在有限的空間內,獨辟蹊徑,容納了豐富的藝術之精華,全園布局緊湊,一氣呵成,有序幕,有高潮,跌宕起伏,使之成為能和江南任何一個名園相媲美的園林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