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蘭
摘要:幼兒期既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期,也是沾染不良習慣的危險期。作為教育者,可從飲食習慣、衣著習慣、睡眠習慣三個方面著手,結合幼兒身心特點,啟動適合的策略來塑造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關鍵詞:護健康 養習慣 幼兒 生活習慣 策略
一、研究背景
基于幼兒年齡階段特點,健康自護的意識和能力、經驗都非常欠缺,也不是幼兒自身能完全達到的,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給予健康安全的物資心理環境,保護其身心健康成長;研究如何養成幼兒健康的生活習衛生慣,主要參考了《幼兒園工作規程》、《3-6歲兒童發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三份綱領性文件,均指出幼兒階段主要是健康行為習慣的養成,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的習慣禮儀態度行為。
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毙《灾?,習慣影響著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而言之,習慣影響著幼兒一生的幸福甚至周圍他人的幸福。那么,習慣是什么?簡言之,它是由無數次重復或練習而逐步固定下來的自動化行為方式。習慣的本質特征是“自覺自動”,是一種習慣的本質特征是“自覺自動”,是一種出于需要而自動出現的自學的行為方式、傾向,它在人的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庇變簳r期,幼兒對周圍環境十分敏感,喜歡模仿,以及受環境的刺激與影響,并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這一時期,是幼兒形成習慣的關鍵期,外部力量在幼兒習慣的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而需要教育者有效地施加外部影響,使其各種良好的行為得到不斷強化,從而逐漸內化為自身的習慣。習慣有優劣之分,一方面,作為教育者要在幼兒期塑造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另一方面,針對幼兒的不良習慣還需及時糾正。要針對幼兒的不同個性和不同情境,思考不同的應對策略。
陳鶴琴先生認為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品德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其中生活習慣是最基本的。良好的生活習慣主要要包括飲食習慣、衣著習慣、睡眠習慣三個方面。
二、研究內容與策略
(一)飲食習慣的內容與策略
飲食習慣是指幼兒在吃飯、喝水等方面應該形成的行為方式。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良好的吃飯習慣、飲水習慣、飲食衛生習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兒童要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其中包括“不偏食、挑食。喜歡吃瓜果、蔬菜等新鮮食品。飲用白開水,不貪喝飲料。不用臟手揉眼睛,連續看電視等不超過15-30分鐘。在提醒下,每天早晚刷牙、飯前便后洗手,按時進餐、吃好早餐”等。
1.為幼兒營造良好的進餐環境
進餐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兩方面的內容。物質環境方面,家長要合理安排餐點,讓飲食的空間環境整潔、衛生、安靜;幼兒食品營養均衡、便于咀嚼,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餐具要安全、衛生,便于使用。心理環境方面,教育者要為幼兒創設輕松愉悅的進餐氛圍,融情感交流、引導學習為一體,根據幼兒的飲食規律和身體發育鼓勵幼兒獨立進餐,不強迫幼兒多吃飯,更不能在餐桌上大聲訓斥幼兒的進餐行為,而應耐心引導幼兒認識錯誤并改正。
2.開展輕松、有意義的餐前活動
圍繞進餐的禮儀,教育者可以通過談話、故事、兒歌、古詩等形式來和幼兒交流。故事《大公雞和漏嘴巴》、古詩《憫農》、兒歌《洗小手》以及說說今天的飯菜會有哪些營養等,都是很好的題材。另外,還可和孩子一起制作飲食記錄卡,光盤打卡等方式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陳鶴琴指出:“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表揚與鼓勵常常是達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例如:開開是我班較調皮的孩子,坐沒坐的樣兒,甚至吃飯的時候躺在地上或是鉆到桌子下面,提醒和批評都不見效。有一次,其他孩子都吃完飯了,就剩下他一個人,我說:“飯菜都涼了,吃下去會不舒服的。”他不緊不慢地說“老師,我牙疼?!彼麖堥_嘴,讓我看,我發現他的嘴里有不少齲齒,怪不得孩子吃得慢,我自責自己太粗心了。每次吃飯時我都注意給佳佳較軟的食物,當他有了進步時及時給予表揚。慢慢地佳佳吃飯快多了,也不躺在地上了,進步很大。
(二)衣著習慣的內容與策略
衣著習慣是指幼兒在衣著打扮方面應該形成的行為方式。良好的衣著習慣包括:3-4歲的幼兒在成人的幫助下能穿脫衣服或鞋襪;4-5歲的幼兒能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扣紐扣;5-6歲幼兒能根據冷熱增減衣服,會自己系鞋帶。
1.把自理服務作為主題課來教學
幼兒能力的提高源于直接經驗的學習,所以教育者不可以越俎代庖,阻礙幼兒動手的機會。但幼兒不會拉拉鏈、不會穿衣服、不會扣紐扣、不會穿襪子穿鞋子,教育者反復示范但效果不好,怎么辦?首先,教育者要端正心態,要蹲下來,以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如果我是孩子,大人怎樣說我才會聽得懂。其二,把引導幼兒自理能力的學習當作教學來規范,教育者會發現效果非常好。教學中,教育者和學習者有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反思結果的過程。所以,教育者應該經歷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觀察成人的動作示范,在反復操作練習中及時得到評價,并最后總結的一系列環節。只有教與學的過程規范了,幼兒學起來才輕松、明白,教育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2.創編兒歌,將自理服務的步驟清晰、快樂化
例如《疊衣歌》:小衣服,先放好,我來把你折疊好。小手抱一抱(兩只袖子依次放胸前),點點頭(有帽子的衣服,把帽子先疊一下),彎彎腰(衣服對折),我把衣服折疊好?!洞┭澴觾焊琛罚呵懊娉?,拉緊褲腰;喊著口號,兩腳賽跑;兩條跑道,別找錯了;伸出褲腿,露出小腳;終點到了,提褲站好,做乖寶寶?!洞┨咨馈罚号琅琅?,爬爬爬,抓住衣邊往下滑,最先露出圓腦袋,右手找袖伸出去,左右找袖伸出去,最后把衣邊往下拉?!睹撎咨馈罚合劝岩路咸?,抓住袖口縮胳膊,右臂慢慢縮回來,左臂慢慢縮回來,提起領子鉆出頭,寶寶的衣服脫好了。所以,只要教育者做一個樂于觀察,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就會創作出很多幼兒真正需要并樂于接受的兒歌來。gzslib202204040303(三) 睡眠習慣的內容與建立策略
睡眠習慣是指幼兒在睡眠休息過程中應該形成的行為方式。良好的睡眠習慣包括:按時入睡,獨睡小床,用自己的被褥、枕頭,睡前洗漱,有正確的睡眠姿勢。幼兒每天的睡眠一般指兩個時間:一是夜晚,一是午睡。夜晚很重要,午睡也很重要。幼兒身體正在發育之中,自晨至中午,由于參加集體教育活動和各種游戲活動,身體會很疲勞,午睡1.5-2小時有利于幼兒的身心恢復。夜晚睡眠應以晚上8:00――8:30入睡為宜。
1. 營造睡眠環境,塑造睡眠習慣
教育者要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睡眠條件和環境。睡眠環境要安靜,空氣要清新,被褥要輕軟;條件允許,讓幼兒穿睡衣睡覺。睡衣宜選全棉布制品,要寬大,使幼兒全身血脈易流通;讓幼兒獨睡一床,這樣很衛生,避免父母所呼出的氣體被幼兒所吸,同時也養成幼兒獨立的生活習慣。另外,讓幼兒便溺有定所:便盆放在固定地方。對于低齡幼兒,教育者可進行幫助,大齡的幼兒則應自己獨立起來便溺。再者,幼兒睡前應有適當的散步,適當的娛樂。在園午睡前教師可帶領幼兒散步,看看美麗的花草樹木等。晚間無論在家或在幼兒園要開展愉快的寬松的娛樂活動,如談話、聽故事、聽音樂等安靜的游戲活動,這樣可讓幼兒懷著愉悅的心情,輕松、平靜的進入夢鄉。
2.因人施教,想出適合幼兒的睡眠辦法
教育者可提供音樂小鬧鐘,和幼兒一起認識鬧鐘,并且說說不同的時間應該分別做哪些事情,還可和幼兒一起制作生活時間分配表或者鬧鐘提醒標記,讓幼兒自覺遵守每天不同時間所應該做的事情。例如,在鬧鐘的7點位置標記起床,待早上鬧鐘響起,家長就可督促幼兒遵守規則。教育者可適當提早叫醒幼兒的時間,聲音要溫和而富有節奏感,或同時輕輕按摩幼兒的腰椎和脊椎兩邊,直到把幼兒喚醒,還可播放柔和或他平時喜歡的音樂。在幼兒園午睡,教育者可播放美妙的音樂,用表情或動作暗示先醒的幼兒起來,也可請先醒的幼兒輕聲喚醒身邊的同伴。
三、結束語
總之,行為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建立需要家長、教師等眾多教育者的參與,需要教育者從幼兒的身心特點出發,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采取循序漸進、潛移默化、有趣易學的方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和教師要共同從幼兒生活的一點一滴入手,以常抓不懈的態度進行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教師不管是在教學活動、游戲活動還是生活活動中,都不能太過于牽強和僵硬地把生活習慣教育強加于教育活動中,而要“隨風潛入夜”地讓幼兒自然地浸潤其中,使幼兒在不經意間自然地將良好的生活習慣得以固化,這樣才能產生1+1>2的效果,最大限度促進幼兒養成健康、科學的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徐東.家庭中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J].教育學研究.[J].蘭州學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