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剛 李壽其
網絡輿情對軍校學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
·張勇剛 李壽其
習主席指出,要在發揚光大優良傳統基礎上,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當下的社會環境與傳統的社會環境相比,最主要的變化是社會環境中的變量因子增加。其中,網絡輿情作為社會環境中的主要變量,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方式更加主動,內容更加龐雜,作用更加明顯。方式、內容與效果相互交錯,構成網絡輿情影響軍校學員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景象。
網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方式呈現多元化、碎片化,最終結果是觀點的分散與歧異,但是,網絡主體的選擇性偏好,經過網民的激烈博弈,最終會消解網絡的多元化與碎片化樣態,重新聚合為單一樣態,這樣的過程本質上就是網絡輿情的形成過程。由此可知,網絡輿情是以聚合而成的相對統一的樣態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影響。
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網絡意見領袖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或多級傳播,其模式為大眾傳播——意見領袖——受眾。在網絡輿情傳播系統中,意見領袖關注網絡事件,熱衷評價,在他們周圍形成一定的群聚效應。當網民的點擊量不斷增加時,網絡領袖的觀點與態度就足以左右輿情。軍校學員的學習訓練任務繁重,不可能花大量時間瀏覽網絡事件,一旦有網絡熱點出現,他們就會自主選擇在意見領袖那里尋求真相,聽取其對事件的分析與評價。因此,學員獲取的網絡輿情往往是經過意見領袖偏好選擇之后的“真相”。他們可能把意見領袖的觀點當作自己的觀點,從而不自覺地形成思維定勢,以這樣的尺度去拒絕接受與其不同的觀點,進而可能弱化軍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名人微博及微信公眾號的影響。近年來,以新媒體技術為支撐的商業社交網絡應用迅速發展,類型不斷增多。高校學生中最為流行的社交網絡,大致經歷著“綜合論壇/BBS→人人網→微博→微信”的變遷。微博、微信的興起改變了信息表達方式,傳播方式呈裂變樣態,用戶大量增加,也吸引了大量的娛樂明星、公共知識分子、“社會精英”等。往往微不足道的事件一經名人轉發,立刻成為轟炸性的事件,而有些明星熱衷于傳播“八卦”,炫耀奢侈性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軍校學員的人生價值觀。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微博、微信傳播的及時性更加凸顯。學員使用手機瀏覽微博、微信已成為習慣,因此,微博、微信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巨大挑戰,教育者必須關注了解新媒體,積極應對其影響。
網絡輿情的人際傳播影響。當下,學員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主要依靠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網絡輿情,圍觀熱點,參與討論,彰顯個性。在線上線下交往活動中,人們相互間傳遞和交換意見、情感、信息等,增進彼此關系的行為就是傳播學意義上的人際傳播。當代軍校學員的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學校社團數量多,活動頻繁,個別學員獲得的網絡輿情能快速在社團之間傳播,吸引更多學員關注網絡事件。尤其是轉發到微信朋友圈、公眾號、微信群、QQ群及QQ空間上的網絡輿情,可能成為學員人際傳播的核心輿情。具有正向效果的網絡輿情,能夠進一步激發學員的學習探索熱情;而負面效果的網絡輿情,則可能使學員的心態偏向消極,甚至產生抵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心態。
在做好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積極應對網絡輿情的影響,根據不同“社會網絡場域”中主體關系類型的差異,因勢利導,發揮各自的獨特功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切實抵制西方“政治轉基因”的顛覆圖謀,傳承紅色基因,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
“等級關系場域”中的正面宣傳與輿論引導。“等級關系場域”中主體之間具有明確而真實的層級關系,教育者的權威和學校的公信力是這一場域的主要教育優勢所在。豐富而權威的信息實現了對學員的吸引和凝聚,旗幟的鮮明性、理論的系統性、教育的導向性贏得了學員的思想認同。這一場域是軍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要以此為依托,加強網絡正面宣傳的主動性,增強輿論引導的影響力,實現對學員思想認識發展的有效引導。一是要快速反應,讓廣大學員及時正確地“知情”。對于一些重大事件或社會熱點,最初的新聞與評論是學員了解事實、產生思考和議論的基礎。把握輿論發展的主動權,就要將信息發布的時效性作為關鍵,在事件發生后的最短時間內快速反應,搶在網上的意見形成階段對事件進行傳達。通過對事實情況的“第一時間”傳達來實現對輿論發展的導向。二是要講求傳播策略,把握住輿論引導的話語權。在輿論引導的過程中要講求策略,發揮好學校網絡、廣播和報紙雜志等媒體作為主流話語陣地的影響力。要善于抓住事件的主要矛盾,以審慎務實的態度選取事實材料,把學員的注意力聚焦到事件的主要矛盾上來,把討論的焦點引導到積極有效地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方向上來,防止一些學員對事件意義的偏差性解讀。三是要注重與網絡民意互動,切實發揮正面宣傳的實效。學校正面信息發布之后,要注重網上的輿論反饋,在有效互動過程中提高宣傳和教育的效果。學校媒體在新聞發布之后,應通過調查和論壇及時關注和分析研究該報道在學員中的反響,發現學員在解讀和接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應對措施,力求達到應有的效果。
“熟人關系場域”中的集體建設與自我教育。在“熟人關系場域”中,網絡主體之間有比較緊密的人際關系和情感聯系,能夠進行深入思想交流和心理溝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發揮“熟人關系場域”的這一特性,發揮出學員網上集體建設與自我教育功能。首先,學員網上集體的建設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性和細致性進入到網絡空間。學員網上集體具有理性討論、平等溝通的交流氛圍,可以幫助學員調節情緒、理性思考,并通過政治干部、隊干部、學員骨干及黨員的主動參與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在現實集體中具有凝聚力和影響力的學員或社團骨干也可以成為網絡社區中的輿論領袖,干部、骨干及黨員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論影響其他學員對問題的認識,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其次,學員網上集體的建設有利于教育者開展網上和網下相結合的教育工作。在網下,可以通過開展班會、黨團活動及社團論壇等形式,在面對面的溝通中開展思想交流,幫助學員澄清認識,解決思想、心理問題。在網上,利用網絡的平等參與性和交互性,使交流更加充分,各種意見充分表達,思想溝通更加深入。這種基于網上網下互動的交流和討論,可以形成集體輿論的合力,營造出良好的自我教育的集體氛圍。
“陌生關系場域”中的情緒釋放和思想疏導。“陌生關系場域”是網絡世界中的消息集散地和網民輿論場。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各級政工網開設“心理服務”等欄目,充當“陌生人”角色,營造好“陌生關系輿論場”,可以巧妙發揮對學員思想和心理問題的教育疏導作用,對學員思想發展狀況實施動態監測和網絡輿論危機干預。首先,“陌生關系場域”的情緒釋放功能使其成為社會“減壓閥”,即通過網絡虛擬空間釋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矛盾形成的張力。“陌生關系場域”是學員發泄情緒、釋放張力的地方,在這個不存在現實利害關系的虛擬空間,學員可以把他們現實中受到抑制或是無處發泄的心理情緒盡情抒發。網絡的釋放機制可以及時暴露現實中具有隱蔽性的矛盾和問題,釋放學員群體中存在的情緒潛流,有利于教育者及時發現和處理現實中的一些潛在的矛盾和問題,把它們解決在發展的萌芽階段。其次,教育者要充當好“陌生人”,注重運用疏與導相結合的教育方法發揮心理服務功能。一方面,要廣開言路,集思廣益,讓學員敞開思想,把各種觀點和意見都充分發表出來;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循循善誘,說服教育,把各種不同的思想和言論引向正確、健康的軌道。
教育者要積極利用這些網絡途徑,及時了解學員的思想、心理所發生的反映,密切觀察每個事件過程中學員思想發展的動態,發現事件背后存在的深層次矛盾,抓住主要思想癥結,及時展開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系國防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