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農業現代化正處于轉型跨越初期,農業現代化發展存在各方面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其中農業經營體系建設落后和質量效益水平不高是突出短板;農業現代化分區域梯次基本實現,預計全國將在2030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國家農業發展的必然過程。我國農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由以追求數量為主向追求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改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為全面準確評價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在多年研究積累的基礎上,充分吸納專家建議,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與政策創新團隊,從農業現代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質量和效益、綠色發展、支持保護六個方面,研究確定了24個量化指標,通過定量評價,分析農業現代化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提出展望及未來工作重點。
一、農業現代化評價的主要內容及方法
報告主要對2015—2018年全國和各省以及四大區域(東部、中部、東北、西部[1])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即相對2050年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實現程度)進行測算評價,研究其所處的發展階段及其變化趨勢,分析農業現代化的短板和存在問題,并且對全國及各地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時間進行了預測。
在制定評價原則的基礎上,建立指標體系,運用比重法對指標值進行標準化,采用專家打分法確定指標權重,利用多指標綜合測度法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評價。
在參考國內外農業現代化評價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發達國家的歷程和農業發展的特點,可將農業現代化劃分為發展起步階段、轉型跨越階段、基本實現階段及全面實現階段(表1)。
二、全國農業現代化處于轉型跨越階段,區域間差異較大
2018年,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正處于轉型跨越階段,一半以上?。ㄊ?、自治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處于轉型跨越期。2015—2018年,農業現代化發展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目前農業現代化發展存在各方面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其中農業經營體系建設落后和質量效益水平不高是突出短板。
(一)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處于轉型跨越階段
2018年,全國農業現代化總體發展水平得分62.0分,處于轉型跨越期。江蘇等19個省份(直轄市)處于轉型跨越期,貴州等12個省份處于起步發展期(見圖1)。
(二)農業現代化六個方面發展差異較大
從六大領域來看,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質量效益、綠色發展、支持保護2018年得分分別為11.26、10.34、9.69、9.05、14.86、6.85,實現程度分別為62.5%、73.9%、57.0%、45.2%、70.8%、68.5%,經營體系、質量效益處于發展起步階段,是短板;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綠色發展、支持保護處于轉型跨越階段,其中生產體系已經接近75%的基本實現目標。
(三)全國2015—2018年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年均增長1.37分
2015—2018年,全國農業現代化水平得分從58.1增長到62.0,年均增長1.37分。農業現代化得分呈現了穩定增加特點,2017年得分首次超過60。六大指標體系中生產體系、質量效益和支持保護增長率均為14%,經營體系得分基本維持不變,產業體系得分略微下降約5%。整體上看,農業現代化發展呈現出穩定向好的發展態勢。
(四)區域間農業現代化水平差異較大
東部整體水平領先全國,生產體系優勢突出,短板主要是支持保護水平不高;中部發展較均衡,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優勢明顯,短板主要在于農業質量效益水平低;西部整體水平最低,綠色發展和支持保護優勢明顯,農業短板主要是農業產業體系和質量效益;東北地區農業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優勢明顯,短板主要是農業產業體系和質量效益水平均不高。
三、農業現代化發展短板明顯,問題突出
(一)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短板明顯,限制農業經營水平提升
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但也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如規模經營主體與農戶利益分配的矛盾,扶持政策頂層設計與落地執行的矛盾等,制約著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當前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僅為32%,與基本現代化目標值尚有差距,制約了農業經營體系的健康發展。
(二)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問題突出,質量效益水平提升較難
目前我國農業科研投入強度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問題仍突出,2018年全國農業質量效益現代化實現程度僅為45.2%。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于,農業科技與現代農業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尚未形成。因此,要加快解決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脫節等突出問題,改革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積極推進教育和“產學研”的有效結合,從根本上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有效提升。
(三)農產品加工和涉農服務業滯后,農業產業體系需要補足短板
產業體系不健全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短板之一。我國農業產業體系結構不盡合理,各產業間的發展協調性不足,產業增長緩慢,與市場需求、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協調性亟待加強。主要表現為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尚不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展不平衡。目前,我國糧食產量穩定度持續穩定在100%,糧食保障能力強,但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的發展滯后,現代化實現程度低于60%,制約了農業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
(四)區域發展極不平衡,西部落后局面亟待解決
我國幅員遼闊,現代農業發展區域特征明顯、業態類型多樣、發展水平不一。東部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經濟、資源、農業科技的應用和勞動力素質普遍處于較高水平。東北地區已逐步發展為中國農業重要的“北大倉”,農業機械化和規?;洜I等農業現代化特征鮮明。中部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也有了長足進步。相比而言,西部地區農業的基礎地位比較薄弱、發展相對落后。必須要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實現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持續提高,走出一條西部特色的農業產業化道路。
四、展望及工作重點
(一)農業現代化處于轉型跨越初期,全國將在2030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2018年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得分為62.0,表明全國農業發展水平總體正處于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轉型跨越初期階段。其中,產業體系現代化實現程度達到了62.5%,生產體系現代化實現程度達到了73.9%,經營體系現代化實現程度達到了57.0%,支持保護水平現代化實現程度為68.5%,質量效益現代化實現程度為45.2%,綠色發展現代化實現程度為70.8%。2015—2018年全國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得分由58.1增長至62.0,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落實和深入實施,預計全國將在2030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農業現代化分區域梯次基本實現
1.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將在2025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2018年東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得分為70.5,表明東部地區農業發展水平總體正處于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轉型跨越后期階段。其中,產業體系現代化實現程度達到了69.7%,生產體系現代化實現程度較高,達到了81.1%,經營體系現代化實現程度達到了72.3%,質量效益現代化實現程度為66.9%,綠色發展現代化實現程度為73.6%,支持保護水平現代化實現程度為54.6%。2015—2018年實現程度得分由64.2增長至70.5,預計東部地區將在2025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2.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將在2030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2018年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得分分別為65.4和64.7,表明中部和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水平總體正處于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轉型跨越中期階段。其中,產業體系現代化實現程度達到了66.2%和39.8%,生產體系現代化實現程度達到了73.5%和83.7%,經營體系現代化實現程度達到了74.7%和91.8%,質量效益現代化實現程度為41.6%和42.5%,綠色發展現代化實現程度為73.9%和69.3%,支持保護水平現代化實現程度為66.3%和71.7%。2015—2018年實現程度得分由56.7和61.4增長至65.4和64.7,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貫徹落實,預計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將在2030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3.西部地區將在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2018年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得分為59.2,表明西部地區農業發展水平總體正處于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起步后期階段。其中,產業體系現代化實現程度達到了48.4%,生產體系現代化實現程度達到了64.2%,經營體系現代化實現程度達到了61.8%,質量效益現代化實現程度為35.0%,綠色發展現代化實現程度為75.7%,支持保護水平現代化實現程度較高,為81.4%。2015—2018年實現程度得分由52.0增長至59.2,預計西部地區將在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三)提升質量效益、健全經營體系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方向
比較2015—2018年全國及分區域農業現代化各一級指標和得分來看,質量效益和經營體系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短板。以分指標現代化實現程度為例,2018年全國農業質量效益和經營體系現代化實現程度分別為45.2%和57.0%,其實現程度遠落后于其他一級指標;相比2015年全國農業質量效益和經營體系現代化實現程度的39.7%和57.1%,2018年全國農業質量效益現代化實現程度增長緩慢,而經營體系現代化實現程度甚至有所降低。因此,未來一段時期,應將農業質量效益和經營體系現代化作為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方向。
(四)未來工作重點
1.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未來加快我國農業現代,需要重點補足質量效益短板,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一要以農業提質增效為導向,構建技術攻關能力有保障、科技成果能落地、體系健全、運作有效的農業科技政策體系;二要構建多元互補、高效協同的農技推廣體系,加大對農業科技推廣力度,推動信息技術和農業機械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數字農業、高效設施農業;三是全國各區域、各省要抓住自身優勢和核心競爭力,通過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新功能、發展融合新業態,不斷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2.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夯實農業保民生的基礎地位,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改善提升農機裝備、農田水利和倉儲物流等設施條件,增強綜合生產能力,落實“米袋子”“菜籃子”,保障糧食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結構安全。在此基礎上,根據市場供求和各地農業比較優勢,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區域布局和產品結構:一要著重發展一批產業鏈條較長、經濟效益較高的草食畜牧業、奶業、水產養殖業、果蔬產業等。二要著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深挖本土名、優、特等有地域代表性的農產品,發展農業標準化、全鏈條生產,打造一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特色產品品牌。
3.發展涉農服務業,促進多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發展涉農服務業,促進多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關鍵要建立健全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務體系,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多主體、多樣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格局。一要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及多元服務主體的作用;二要探索各具特色的社會化服務模式,形成農業服務鏈接型規模經營和土地集中型規模經營分工協作、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4.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均衡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推進農業綠色、均衡、高質量的現代化,一要牢固樹立農業綠色發展理念,創新綠色發展模式和實現路徑,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發展節水農業,提升農膜回收、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二要建立健全區域和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在區域間充分涌流和匯聚,形成一批優勢農業產業集聚區、高水平農業人才集聚區和農業高新技術集聚區,通過發揮規模效益、外部效應、知識溢出和創新效應,促進區域農業現代化均衡和高質量發展。
5.繼續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
由于農業比較收益較低,農村經濟發展落后、自身積累不足、外部資金注入較少,農業現代化過程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保護。美國、歐盟、日本等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國家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都采取各種方式支持和保護本國農業發展,并積累了豐富的有益經驗。下一階段,我國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在積極借鑒和消化吸收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支持政策的同時,制定適宜本國國情的農業發展政策。
注釋:
[1]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0個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個省;西部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2個?。ㄊ小⒆灾螀^);東北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3個省。
(作者為胡志全、辛嶺、朱曉峰、楊敬華、李超、黃德林、楊婷婷;本文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與政策創新團隊成果)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