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云鳳 顏麗清 程云帆 俞曉嵐
(福建省福州市第二醫院神經內科 福州 350007)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見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首發癥狀存在特異性,疾病早期除典型的運動癥狀,還出現睡眠、情緒和自主神經功能變化等非運動癥狀。與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相比,睡眠障礙成為困擾患者病情的重要問題,對患者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1]。帕金森病睡眠障礙病因為多因素,包括調節睡眠的區域退化、藥物引起和帕金森患者夜間癥狀影響等[2],給治療帶來很大困擾。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礙西醫治療方法較局限,一般采用與失眠癥患者相近的治療方案,如鎮靜催眠藥、抗焦慮藥、抗抑郁藥等,但療效難以令人滿意,且有較高次日殘留、戒斷反應癡呆等不良反應[3]。目前中醫藥治療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礙取得良好療效,能有效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及非運動癥狀,在疾病預后及患者身心健康方面均有積極作用,為臨床診治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礙開辟新思路[4~5]。本研究選取風陽內動型帕金森病睡眠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育陰潛陽法對風陽內動型帕金森病睡眠障礙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醫院收治的64例風陽內動型帕金森病睡眠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51~69歲,平均(62.28±5.18)年;帕金森病病程1~6年,平均(3.43±1.19)年;失眠病程1~24個月,平均(11.13±4.54)個月。觀察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51~69歲,平均(62.44±5.13)年;帕金森病病程1~6年,平均(3.59±1.24)年;失眠病程1~24個月,平均(11.25±4.99)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西醫符合帕金森病相關診斷標準[6],合并睡眠障礙,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7分;(2)符合《中醫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7]中風陽內動型帕金森病睡眠障礙診斷標準;(3)依據《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診斷為不寐[8];(4)能夠獨立完成調查問卷;(5)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2)有重大精神疾病;(3)合并阿爾海默病;(4)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存在嚴重功能障礙;(5)有酗酒和濫用藥物史。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治療,包括日常康復鍛煉、睡眠衛生宣教等,依據患者病情使用左旋多巴、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等抗帕金森藥物治療,并根據患者病情適當調整劑量。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育陰潛陽法,滋腎育陰、平肝潛陽安神。方劑組成:山茱萸15 g、熟地黃15 g、天麻10 g、鉤藤15 g、石決明20 g、生龍骨20 g、生牡蠣20 g、川牛膝10 g、白芍10 g、珍珠母30 g、川芎6 g、夜交藤15 g、桑寄生10 g、山梔6 g、黃芩10g、益母草10g、澤瀉10g。院方代煎,水煎200ml,每日1劑,分2次服用,觀察周期為28d。
1.4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參照《中醫內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評定[8]。根據臨床睡眠障礙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治療結束中醫證候量化積分減少≥95%分為治愈;中醫證候量化積分減少70%~95%分為顯效;中醫證候量化積分減少30%~70%分為有效;中醫證候量化積分減少<30%分為無效。減分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對患者睡眠質量進行評估,總分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同時采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對患者日間嗜睡情況進行評價,總分24分,得分越高提示日間嗜睡情況越嚴重。(3)客觀睡眠質量指標。采用多導睡眠監測儀(澳大利亞康迪出廠型號:Grael)于治療前后對患者睡眠進行監測,按2016年美國睡眠醫學會(AMSM)修訂的標準進行睡眠分期,并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客觀睡眠質量指標包括入睡潛伏期、總睡眠時間、覺醒次數、睡眠效率。(4)負性情緒。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及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進行評價,其中HAMD有17個條目,HAMA有14個條目,評分采用5級評價標準,以0分、1分、2分、3分、4分進行評價,得分越高提示焦慮或抑郁情緒越為嚴重。(5)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8.12%(25/32),高于對照組的43.75%(14/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PSQI、ESS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PSQI、ES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SQI、E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PSQI、ESS評分對比(分,x±s)
2.3 兩組客觀睡眠質量指標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入睡潛伏期、總睡眠時間、覺醒次數、睡眠效率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入睡潛伏期短于對照組,總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覺醒次數少于對照組,睡眠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客觀睡眠質量指標評分對比(x±s)
2.4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HAMA、HAMD量表評分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HAMA、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對比(分,x±s)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治療期間出現惡心1例(3.12%),對照組出現頭痛1例(3.12%),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帕金森病首發癥狀個體差異較大,而睡眠障礙也可作為其首發癥狀出現,發生率占比60%~98%,會加重患者原有的運動癥狀、情緒及認知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及精神負擔,因此了解帕金森病患者睡眠問題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經常醒來、睡眠碎片、入睡困難、早醒及非恢復性睡眠。視頻多導睡眠圖研究顯示,帕金森病患者睡眠潛伏期延長,夜間頻繁覺醒,睡眠中的覺醒時間延長,睡眠效率低,慢波睡眠期及快速動眼期睡眠比例及睡眠紡錘波密度和慢波振幅低[9]。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礙發生率高、臨床類型多樣,且隨著病程進展逐漸加重,目前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礙西醫治療方法局限。因此,如何用其他方法替代治療,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礙有重大意義。
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礙在中醫學歸屬“顫證”合并“不寐”。顫證在臨床上主要分為痰熱動風、風陽內動、氣血虧虛、血瘀生風和陰陽兩虛5個證型[10]。而這5種證型均可導致不寐。其中風陽內動型所占比例較高,腎陰不足、肝陽上亢,極易化火生風,外擾筋脈而致顫證,內擾心神而不寐。因此,治療當以滋腎育陰、平肝潛陽安神為準則。本研究應用育陰潛陽法,方中熟地黃、山茱萸共為君藥,具有補腎育陰之功效;天麻、鉤藤具有平肝熄風之功效;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具有平肝潛陽、除熱明目,與君藥合用,加強平肝熄風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白芍滋陰柔肝舒筋;珍珠母平肝鎮靜安神;川芎、夜交藤養血安神,全方疏散肝氣而不傷肝血,以上諸藥共為臣藥;桑寄生補益肝腎以治其本,山梔、黃芩清肝降火折其陽亢,益母草合澤瀉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陽,均為佐藥。全方配伍相輔相成,滋腎育陰、平肝潛陽安神,改善睡眠。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鉤藤、熟地黃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神經保護作用[11];天麻具有抗焦慮、鎮靜催眠以及神經保護作用[12];夜交藤對小鼠有明顯的鎮靜、催眠,延長慢波睡眠時相作用[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入睡潛伏期縮短,睡眠時間延長,覺醒次數減少,睡眠效率提高,睡眠質量、睡眠效率明顯提高,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SQI及ESS評均分低于對照組,表明中醫藥在改善睡眠質量的同時對患者白日嗜睡也有改善作用。焦慮、抑郁及睡眠障礙三者可相互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HAMA、HAMD評分均較對照組低,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無顯著差異,表明中醫藥在臨床治療上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風陽內動型帕金森病睡眠障礙患者采用滋腎育陰、平肝潛陽安神治療療效確切,可提高其睡眠質量,緩解不良情緒,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