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佳佳 江天琴
(1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胃腸外科 江西南昌 330006;2江西省腫瘤醫院乳腺外科 南昌 330029)
胃癌屬高發性惡性消化系統腫瘤[1],高糖血癥系多種類型癌癥的高危致病因素,糖尿病與胃癌發病間存在一定關聯性[2~3]。對于胃癌合并糖尿病手術患者而言,血糖的有效控制具有改善機體代謝異常、降低麻醉風險與手術感染發生率、促進切口愈合的積極意義[4]。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應于血糖獲得平穩控制的前提下接受手術治療,因此探索有效、安全的降糖手段具有重要意義[5]。降糖藥口服、胰島素皮下注射等常規控糖方式雖具有一定成效,但遠期效果不盡理想,且易于發生低血糖反應等危險事件,胰島素泵在血糖控制方面具有用量精準、易于控制、效果平穩、持續起效等優勢,成為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強化控糖手段[6]。對胰島素泵的使用采取安全管理是其優勢得以發揮的重要保障[7],飲食干預是血糖控制關鍵舉措之一[8]。本研究探討采用飲食調護聯合胰島素泵應用安全維護干預胃癌合并糖尿病手術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于我院行胃癌根治術的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80例為研究樣本,收治于奇偶數病室者各計40例,分別設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2:18,平均年齡(57.86±10.35)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2.37±1.98)kg/m2;試驗組男女比例為23:17,平均年齡(57.70±10.48)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2.55±1.79)kg/m2。納入標準:確診為2型糖尿病;確診為胃癌,有胃癌根治術指征;意識及認知功能正常;精神正常;預計生存時長在1年以上;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其他原因所致血糖上升;其他類型糖尿病;其他部位并存惡性腫瘤;心、腎、肝功能嚴重障礙;嚴重感染;近期影響本研究結果評定降糖藥用藥史;拒絕配合本研究。兩組性別、體質量、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按胃癌合并糖尿病手術護理常規施護,包括圍術期管理、降糖用藥護理、健康宣講、心理支持等;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飲食調護聯合胰島素泵應用安全維護。
1.2.1 飲食調護 術后2~3 d胃管拔除后行經口水份攝入,7 d后啟動半流質飲食模式,14 d后啟動軟食模式。指導患者遵循定時、定量飲食攝取要求,進餐時秉持細嚼慢咽原則,日常飲食烹飪方式選擇燉、煮法,食材選擇富含優質蛋白質與膳食纖維類。禁止攝取油炸、高糖分、刺激性(生、冷、辣)食物,營養狀況不佳者,及時遵囑行腸內營養粉沖服護理。
1.2.2 胰島素泵應用安全維護 (1)專項規范化培訓。護理全員接受胰島素泵應用專項培訓,培訓方式綜合應用集體授課法、特殊指導法、操作示范演練法等,培訓后經專項理論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參與項目運行。設胰島素泵應用專職護士1名,其當班時主職能負責胰島素泵護理管理,不當班時以遠程指導方式協助解決其他護士的胰島素泵護理疑難問題。(2)胰島素泵安全置入與應用。啟動護患專項溝通,行胰島素泵工作原理、起效機制、應用優勢等科普化宣講,就安全性方面的疑慮行認知與心理輔導。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以醫囑為據準確行初始基礎量、餐前大用量、余液量等參數設置,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宜化選擇輸注點及體位,以腹部輸注為首選。置泵時對儲液管、泵電量、輸注軟管等充足度行認真檢查,耐心開展胰島素泵調適指導,重點指導不良反應報警處置方式,需高度注意確保軟管的牢固固定度,避免彎折。上泵操作嚴格遵守無菌原則,輸注位置每3~5天更換1次,有異常狀況時即刻更換。輸注裝置亦需定期更換,胰島素泵實施定期消毒制度,泵撤除后以碘伏行皮膚消毒嚴格防止感染。(3)規范化安全管理。護士每日行血糖監測5~8次,結果及時回饋至醫生處以助力醫生個性化適時化行劑量方案調整。反復向患者強調,有低血糖反應、輸注部位不適癥狀、異常報警等情況時,不得隨意對儀器加以調整,應即刻向護士報告等待專業化處置,嚴防輸注錯誤引發不良后果。嚴格行專項護理交接班,運行正常與否、運行時間、剩余電量及藥量等均需詳細交接。將輸注部位有無紅腫等異常納入密切觀察范疇,以便于及時捕捉異常信息,早期行安全處置。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術后12 h、24 h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2)比較兩組術前血糖達標時間、達標時胰島素用量及術后低血糖發生率。(3)以自制量表對兩組患者行護理滿意度測評,滿分以10分計,超過8分提示該手術患者對護理滿意,反之提示其對護理不滿意,統計比較兩組護理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血糖控制水平比較 試驗組術后12 h、24 h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血糖控制水平比較(mmol/L,x±s)
2.2 兩組術前血糖達標時間、達標時胰島素用量及術后低血糖發生率比較 試驗組術前血糖達標時間短于對照組,達標時胰島素用量及術后低血糖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糖達標時間、達標時胰島素用量及低血糖發生率比較(x±s)
2.3 兩組護理滿意率比較 試驗組干預后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率比較
胰島素泵可對人體胰島素生理分泌機能進行連續性模擬,可依據使用者自身情況行劑量的實時動態化調適,實現可靠度較高的血糖平穩性控制效果。胰島素泵使用者血糖控制的見效度與其胰島素泵的安全使用度密不可分,對護士的專業知識儲備與實操技能要求較高。若胰島素泵安裝、輸注量設置調適等有失規范性與完善性,則極易因輸注錯誤而引發嚴重后果,嚴重損及胃癌合并糖尿病手術患者的營養狀況、手術安全與康復質量。基于胰島素泵的使用特性,強化胃癌合并糖尿病手術患者胰島素泵應用的安全管理至關重要[9]。劉金萍等[10~11]研究指出,飲食調護對于胃癌合并糖尿病手術患者血糖控制的積極性亦不容忽視,因此有必要對胃癌合并糖尿病手術患者施以飲食調護及胰島素泵安全管理的雙重干預,以期助力該類患者獲得更佳的血糖控制結局。
本研究采用飲食調護聯合胰島素泵應用安全維護對胃癌合并糖尿病手術患者加以干預,結果試驗組術后12 h、24 h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為,本研究采取護理全員的專項規范化培訓、專職胰島素泵護士的設置、胰島素泵的安全置入與應用、強化的安全管理等集束化管理措施,為胃癌合并糖尿病手術患者構建起高度安全有效的胰島素泵治療體系[12]。向護理對象施行專項教育干預,提升胃癌合并糖尿病手術患者胰島素泵應用配合意識與安全配合行為,從護患兩個角度合力控制與阻止胰島素泵應用安全風險,確保胰島素泵血糖控制優勢的最大化發揮,再加之科學合理飲食調護所起到的積極控糖效應,二者聯合起效最終實現了優質的術后血糖控制效果。
試驗組術前血糖達標時間短于對照組,達標時胰島素用量及術后低血糖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胰島素泵應用安全維護干預中,將胰島素泵運行功能定期檢查、各類相關參數實時動態化合理調控、嚴格專項交接班管理、血糖曲線密切監測等納入胰島素泵安全應用維護體系,實現了胰島素用量的應需給藥目標。給藥時機及給藥劑量與血糖實時穩定性調控需求密切關聯、高度相符。同時結合專為胃癌合并糖尿病手術患者所設計的科學適用性飲食調護方案,集血糖生成合理控制及胰島素分泌科學控制二者的雙重積極效應為一體,更可能于較短時限內實現術前血糖值的達標目標,合理減少胰島素用藥量,縮短術前等候時間,并于術后成功避免胰島素調控在時機與量方面的不適用性所致的低血糖風險。試驗組術前血糖達標時間短于對照組,達標時胰島素用量、術后低血糖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與郭成香等[13]的研究結果一致。試驗組干預后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飲食調護聯合胰島素泵應用安全維護深受該類患者的高度認可,分析原因可能為,飲食調護較常規胃癌合并糖尿病手術護理相比,對飲食管理的重視度更高,所采用的飲食管理方式更具細化與量化的優勢,充分發揮了科學有效飲食管理在該類患者血糖有效控制中的積極效應。胰島素泵的安全應用維護舉措,可助力該類患者實現胰島素泵應用有效性與安全性的兼得,既發揮胰島素泵的精準化血糖控制作用,又降低胰島素泵應用失當所致的多種嚴重不良后果發生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