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趙繞繞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重癥監護室 洛陽 471003)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血管發生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嚴重時患者可能發生心源性猝死[1]。目前臨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一般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調節機體凝血狀態,但常規治療藥物對心肌供血狀況的改善效果不明顯,療效存在一定局限性。基于此,部分研究提出結合銀杏蜜環口服液等中成藥制劑治療冠心病,利用中醫藥成分的多靶點作用提升療效[2]。銀杏蜜環口服液的主要成分是銀杏葉提取物和蜜環粉,具有改善心、腦缺血性癥狀的作用[3~4]。本研究旨在探討銀杏蜜環口服液輔助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診的13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x±s)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5]診療標準;(2)精神正常;(3)近期未服用同類型抗凝藥物;(4)合并其他慢性病;(5)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凝血系統功能異常的患者;(2)合并肺、腎、肝功能嚴重損傷的患者;(3)對本研究藥物過敏的患者;(4)合并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5)患有其他類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6)近期受到感染的患者;(7)合并惡性腫瘤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以常規治療,提供營養支持,給予硝酸甘油片含服,對癥給予降壓、降糖、降脂、β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等藥物治療,為患者提供氧療支持。對照組服用阿司匹林片(國藥準字H51021475)和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國藥準字H20123116)治療,阿司匹林首日服用劑量為300 mg,自第2天起服用100 mg/次,1次/d;氯吡格雷首日服用劑量為300 mg,自第2天起服用75m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服用銀杏蜜環口服溶液(國藥準字H20013079)治療,10 ml/次,3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14 d。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評價標準[6]:顯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80%以上;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80%;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以下。總有效=有效+顯效。(2)心肌損傷標志物: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的速率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化學免疫發光法測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Ⅰ(cTnⅠ)水平。(3)血液流變學指標:使用ZL6000C血液流變分析儀(北京賽科希德公司,型號:SA-700)測定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4)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統計患者治療期間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8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x±s)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肌損傷標志物比較 治療前,兩組CK-MB、cTnⅠ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K-MB、cTnⅠ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肌損傷標志物比較(x±s)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停藥后不良反應均自行緩解。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冠心病多發于老年群體,主要是由患者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細胞結構受損,引起心血管硬化栓塞、心臟收縮力減弱,使心功能顯著降低,導致心絞痛等相關臨床癥狀出現[7~8]。抗血小板治療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康復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穩定硬化斑塊。然而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存在一定副作用,長期使用可能增大患者出血風險[9],常規治療方案仍有待改進。銀杏蜜環口服液的有效成分提取自銀杏葉和蜜環菌,其中銀杏活血散瘀,蜜環菌強身健體、祛風通絡。有研究表明,銀杏葉中可提取出黃酮甙和二萜內酯類物質,對血小板活化因子具有高度選擇拮抗作用[10]。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銀杏蜜環口服液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功效,還可擴張血管、清除自由基、抗血栓、抑制炎癥反應、抑制血小板活化等作用,能顯著改善患者心絞痛癥狀,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進展[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艾莘等[13]學者提出銀杏葉提取物能夠阻止脂質過氧化、改善血液流變性質,這可能與銀杏蜜環口服液的作用機制相關。CK-MB、cTnⅠ均為心肌損傷標志物,可用以評估心肌受損程度和病情進展狀況[14]。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銀杏蜜環口服液輔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體內CK-MB、cTnⅠ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血液流變狀態較對照組明顯改善,表明觀察組患者心肌功能恢復情況良好。將銀杏蜜環口服液與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聯合使用,能夠在穩定血栓的基礎上擴張血管、提升心肌供血量,減少心絞痛發作,提升總體療效。北京腦血管病防治協會提出銀杏葉提取物可對心絞痛治療產生積極影響[15],本研究結果與其一致。汪冬吟等[16]學者研究表明銀杏葉提取物能夠促進氯吡格雷被人體吸收利用,提示銀杏蜜環口服液可與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發揮協同作用。觀察組研究用藥期間不良反應較少發生,表明該方案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銀杏蜜環口服液聯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確切,能夠顯著改善血流狀態、減輕心肌組織損傷,藥物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