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俊
(河南省原陽縣人民醫院內科 原陽 453500)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為消化系統多發病,病程長、難根治、易反復,可繼發食管出血、穿孔、狹窄等,嚴重危害患者健康和生活質量[1~3]。RE現階段臨床以抑酸藥、促胃動力藥治療,雖能起到一定緩解作用,但療程長、停藥后復發率高,因此整體療效不佳[4~6]。RE歸屬于中醫學“泛酸”范疇,主要由脾胃虛弱、氣機上逆而致,故常以降逆和胃、益氣健脾治療[7~10]。自擬健脾和胃方具有理氣和胃、健脾降逆之效。本研究選取脾虛氣逆型RE患者,探討自擬健脾和胃方治療脾虛氣逆型RE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92例脾虛氣逆型RE患者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聯合組和西醫組,各46例。聯合組男21例,女25例;年齡34~63歲,平均(48.26±7.04)歲;病程1~8年,平均(4.65±1.57)年;內鏡洛杉磯分級:A級32例,B級12例,C級2例。西醫組男19例,女27例;年齡35~64歲,平均(49.67±7.06)歲;病程2~7年,平均(4.38±1.09)年;內鏡洛杉磯分級:A級34例,B級11例,C級1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經食管胃鏡診斷證實為RE,中醫證型為脾虛氣逆型;近10 d內未采用相關中藥、抑酸劑治療。(2)排除標準:胃鏡檢查陰性、反流癥狀群、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狹窄;幽門梗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所致RE;十二指腸、食管、胃部手術史;合并糖尿病、結締組織病、器質性病變。
1.3 治療方法 西醫組給予多潘立酮片(國藥準字H20123058)+法莫替丁片(國藥準字H43020096)治療,多潘立酮飯前30 min口服,10 mg/次,3次/d;法莫替丁飯后口服,20 mg/次,2次/d。聯合組于西醫組基礎上聯合自擬健脾和胃方治療。方劑組成:焦白術10 g、黨參12 g、山藥15 g、代赭石15 g、枳殼10 g、法半夏10 g、甘草6 g、陳皮10 g。納呆加麥芽15 g、神曲12 g;噯氣加刀豆子15 g、旋復花10 g;燒心、嘈雜加浙貝母12 g;脹痛加郁金10 g、川楝子12 g。藥物浸泡30 min,煮開后改小火煮30 min,煎煮2次,取藥汁300 ml。1劑/d,分2次溫服。兩組均持續治療8周。
1.4 檢測方法 取6 ml靜脈血,離心(半徑8 cm;時間12 min;轉速3 000 r/min),分離,取上清液,以放射免疫法測定兩組血清胃動素(MTL)、促胃液素(GAS)含量,試劑盒由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提供;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兩組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8(IL-8)、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試劑盒由北京熱景生物技術公司提供。
1.5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中醫癥候積分評定,反酸、燒心、噯氣、食少、脘脅脹痛、便溏不爽等癥狀根據無、輕、中、重分別記0、1、2、3分,各癥狀積分和即為中醫癥候積分。中醫癥候積分降低≥95%為控制;中醫癥候積分降低70%~94%為顯效;中醫癥候積分降低30%~69%為有效;與上述標準不符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控制例數)/總例數×100%。
1.6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2)治療前后MTL、GAS水平。(3)治療前后TNF-α、IL-8、IL-6水平。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65%,高于西醫組的80.43%(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MTL、GAS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MTL、GAS水平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MTL、GAS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聯合組高于西醫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TL、GAS水平比較(x±s)
2.3 兩組治療前后TNF-α、IL-8、IL-6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血清TNF-α、IL-8、IL-6水平對比(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TNF-α、IL-8、IL-6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聯合組低于西醫組(P<0.05)。見表3。短期效果較佳?,但停藥后復發率較高。

表3 兩組治療前后TNF-α、IL-8、IL-6水平比較(x±s)
有研究表明,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紊亂,十二指腸、胃內容物及胃酸反流到食管為RE發生的重要原因[11]。因此西醫認為減少胃酸分泌、恢復胃腸動力為治療RE的關鍵。多潘立酮、法莫替丁為常用促胃動力藥及胃酸抑制藥[12~13],對治療RE有積極意義,RE歸屬于中醫學“胃脘痛、泛酸”范疇,其中脾虛氣逆型好發于老年人,主要由脾胃不調、脾氣受阻、胃氣上逆所致,因此以和胃降逆、健脾理氣、抑酸止嘔為主要治療原則。陳霞等[14]研究指出,西醫療法基礎上聯合自擬和中健脾湯能促進RE患者胃腸動力,增強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65%,高于西醫組的80.43%,治療后血清MTL、GAS水平均高于西醫組(P<0.05),可見自擬健脾和胃方可調節脾虛氣逆型RE患者胃腸動力,提高療效,與上述研究結果基本相符。分析原因在于自擬健脾和胃方由焦白術、黨參、山藥、代赭石、枳殼、法半夏、甘草、陳皮等中藥組成,其中焦白術性溫味甘,歸胃、脾經,具有健脾止瀉之效;黨參性平味甘,可入肺、脾經,發揮健脾益肺、補中益氣的作用;而山藥性平味甘,歸腎、脾、肺經,有補虛嬴、益肺腎、降脾胃之功;法半夏性溫味辛,能入肺、胃、脾經,有消痞散結、降逆止嘔、燥濕化痰之效。諸藥并用,隨癥加減,共奏和胃健脾、補中益氣、降逆止嘔之效。另外藥理學研究表明,法半夏能降低胃蛋白酶活性、胃液酸度,發揮胃黏膜保護作用;陳皮、枳殼能改善胃腸蠕動,促進胃排空;而甘草能加速分泌胃黏液,提高氨基己糖水平,增強黏液、胃黏膜屏障[15]。因此自擬健脾和胃方可保護胃黏膜,改善胃腸動力,促進胃排空,提高治療效果。
RE是一種食管慢性炎癥疾病,和炎癥反應有密切關系。其中IL-8、IL-6為炎癥介質重要部分,可損傷食管屏障,加重反流癥狀。動物試驗表明,RE大鼠模型中IL-8、IL-6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大鼠[16]。而TNF-α是由活化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分泌,能誘導IL-8、IL-6等細胞因子產生。有研究表明,其能降低食管平滑肌細胞對乙酰膽堿、電刺激作用下的收縮反應[1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聯合組血清TNF-α、IL-8、IL-6水平均低于西醫組(P<0.05),表明自擬健脾和胃方可調控機體TNF-α、IL-8、IL-6等炎癥因子水平,減輕炎癥反應,以促進病情轉歸。
綜上所述,自擬健脾和胃方治療脾虛氣逆型RE患者以可有效調節胃腸動力,減輕炎癥反應,增強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