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杰 郭華 梁倩男 毛倩倩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門診 河南 鄭州 450052)
牙齦炎屬臨床常見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由食物嵌塞、外物刺激、細菌感染引起,其中以細菌感染最為常見,臨床表現為牙齦紅腫、疼痛、出血等,隨著疾病蔓延可發展為牙周炎,對患者飲食、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相關研究發現,牙齦炎轉變為牙周炎,不僅增加治療難度,且疾病易反復發作、病程延長[2~3]。因此,早期對牙齦炎患者展開積極有效的治療十分必要。目前,臨床針對牙齦炎患者多采用牙周基礎治療,能夠緩解炎癥反應,但單純采用該方法療效有限,對于預防復發效果不佳[4]。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bFGF)具有較強的抗感染作用,能夠修復創面,加快潰瘍面愈合速度,縮短治療療程。本研究選取牙齦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牙周基礎治療與rb-bFGF聯合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04例牙齦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2例。對照組男33例,女19例;年齡24~61歲,平均年齡(39.83±6.25)歲。研究組男31例,女21例;年齡24~62歲,平均年齡(40.18±6.3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診斷為牙齦炎;牙齦溝深度>3.5 mm;伴有牙齦紅腫、疼痛、出血等;短期內未服用抗生素;肉眼可見牙菌斑;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有全身系統性疾病者;妊娠期婦女;急性齦乳頭炎者;依從性差者;3個月內經牙周治療者;合并牙體、牙髓病變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無過敏反應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牙周基礎治療,入院后對患者進行口腔知識、疾病知識等健康宣教與指導,傳授患者控制菌斑的技巧,正確使用口腔清潔工具。對于能夠消除的牙菌斑、牙結石,采用刮治、潔治,使用氯化鈉、過氧化氫沖洗牙周袋,對于炎癥較重患者可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對于無法保留的壞牙需進行拔除。待消除炎癥后,可對患者牙齒進行糾正咬合,對于暫時性松動的牙齒加以固定。研究組在牙周基礎治療上加用rb-bFGF外用溶液(國藥準字S10980077)治療,將rb-bFGF外用溶液直接噴于患者牙齦患處,劑量為150 IU/(次·cm2),每7天用1次,用后立即蓋上瓶蓋,以防污染。兩組均治療14 d,且隨訪3個月。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牙齦健康狀況、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情況。(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牙齦腫脹、出血等臨床癥狀恢復、牙齒功能正常、7 d內刷牙出血次數少于1次、經X線檢查牙周間隙無松動為顯效;牙齦腫脹、出血等臨床癥狀改善、7 d內刷牙出血次數減少、經X線檢查牙周間隙Ⅱ度松動為有效;以上癥狀無好轉、7 d內刷牙出血次數較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牙齦健康狀況:于治療前、治療7 d、治療14 d后采用牙齦溝出血指數(Sulcus Bleeding Index,SBI)評分、牙菌斑指數(Plaque Index,PLI)評分、牙齦指數(Gingival Index,GI)評分評估患者牙齦狀況。SBI:0分為牙齦健康,1分為牙齦輕度水腫、無出血,2分為牙齦輕度水腫、出血量少,3分為牙齦溝內出血,4分為出血溢出齦緣。PLI:0分為齦緣區無菌斑,1分為齦緣區牙面出現薄菌斑,探針可刮出菌斑,2分為齦緣可見中等量菌斑,3分為齦緣區有大量軟垢。GI:0分為牙齦健康,1分為牙齦輕度炎癥,牙齦顏色改變,輕微水腫,2分為牙齦中度炎癥,牙齦色紅,水腫光亮,3分為牙齦重度炎癥,牙齦紅腫嚴重。(3)比較兩組復發情況:隨訪3個月,觀察牙齦出血復發情況。(4)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兩組牙周腫脹、牙齒松動、口臭發生情況。并發癥發生率=(牙周腫脹例數+牙齒松動例數+口臭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t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15%,較對照組的80.77%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SBI、PLI、G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SBI、PLI、G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7 d、14 d后SBI、PLI、GI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SBI、PLI、GI評分比較(分,x±s)
2.3 兩組復發率比較 隨訪3個月后,對照組復發率為17.31%(9/52),研究組復發率為1.92%(1/52),研究組復發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081,P=0.008)。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出現牙周腫脹5例,口臭2例,牙齒松動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1.15%(11/52)。研究組出現牙周腫脹1例,口臭1例,牙齒松動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77%(3/52)。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83,P=0.022)。
牙齦炎多位于游離齦及牙乳頭,可通過潔治術徹底清除刺激因素,使牙齦逐漸恢復正常[5~6]。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口腔健康也有更高的要求[7~8]。相關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多數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牙齒疾病,其中牙齦炎發病率較高,對患者的口腔健康及營養攝入造成不利影響[9~10]。臨床常采用常規牙周基礎治療,但預后效果不明顯,易復發。
PLI主要反映口腔衛生情況,其降低則表示牙齦健康;GI可準確反映牙齦顏色、質地;SBI通過齦溝出血情況評價齦炎活動狀況;PLI、GI、SBI均為臨床反映牙齦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治療7 d、14 d后研究組SBI、PLI、GI評分均較對照組低(P<0.05);隨訪3個月后,研究組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均較對照組低(P<0.05),表明牙周基礎治療與rb-bFGF聯合治療在牙齦炎患者中效果較佳,對于緩解牙齦溝出血、減輕牙齦炎癥反應、維持牙齦健康、減少復發及并發癥方面均具有顯著作用。原因在于牙周基礎治療以潔治術為主,能夠控制疾病發展[11]。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是一種具有多種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多存在于人體腦內和神經組織中,可調節傷口愈合,從而起到修復組織的作用[12~13]。rb-bFGF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新生血管生成,使毛細血管數量增加,改善創傷部位微循環,并提供充足營養,促使炎癥細胞因子、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移動至創傷部位,有效修復組織,縮短牙齦炎愈合時間。rb-bFGF均為小分子多肽,且多數由大約100個氨基酸組成[14~15]。rb-bFGF分子結構具有特異性,通過作用于靶細胞表面的細胞因子受體,使其與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結合并充分發揮生物學效應,加快靶細胞增殖與分化,達到抗感染作用,并抑制炎癥細胞因子合成,調節細胞代謝,有助于改善牙齦出血,減輕炎癥反應,維持牙齦健康。rb-bFGF可直接噴于患處,操作較為簡便,能夠對牙周組織起到保護作用,可減少復發、縮短治療周期,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利于促進牙體和牙周功能及形態恢復,提高患牙保存率。然而本研究仍存有局限性,如納入樣本量不足、隨訪時間較短等,可能造成試驗結果出現偏差,對此臨床仍需進一步完善試驗設計,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以證實牙周基礎治療聯合rb-bFGF對牙齦炎患者的影響。
綜上所述,牙周基礎治療聯合rb-bFGF治療牙齦炎療效確切,可改善牙齦溝出血情況,改善牙齦狀況,且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風險較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