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若章 勞惠芬
(廣東省開平市中心醫院 開平 529399)
病毒性肝炎是好發于免疫力低下者、兒童、未接種疫苗等人群的感染內科常見疾病,肝炎病毒感染是主要的發病原因,根據感染的病原不同,可分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1]。該病患者的臨床典型癥狀包括黃疸、嘔吐、腹部不適、惡心、消瘦等,部分患者還會伴有肝外表現,如淋巴組織增生紊亂、腎小球腎炎等,此時患者易出現免疫抑制、中性粒細胞減少等情況,導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進而使得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提高[2]。醫院感染主要是以接觸傳播為傳播方式,嚴重的感染不僅延長患者治療時間、增加經濟負擔,同時影響患者生存及預后[3]。本研究探究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點及危險因素?,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75例的臨床資料。診斷標準:兩組參照《慢性病毒性肝炎》[4]中重型病毒性肝炎相關診斷標準,發生醫院感染組參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5]中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滿足上述診斷標準者;實驗室檢查明確有病毒感染者;具有腹部不適、黃疸、惡心、嘔吐、消瘦等典型癥狀者;醫院感染發生于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入院48 h后者。排除標準:生命體征不穩定者;伴有多器官嚴重感染者;處于昏迷狀態或意識不清者;合并多個臟器功能衰竭者等。所有患者入院48 h后進行院內感染檢查,入院48 h后出現發熱、寒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體征且血常規檢查顯示外周血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血清降鈣素原(PCT)水平升高,以及病灶處病原培養結果呈陽性,確診為發生院內感染,并作為發生醫院感染組(88例);入院48 h后未出現發熱、寒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體征且血常規檢查未顯示外周血WBC、中性粒細胞、血清PCT水平升高,以及病灶處病原培養結果呈陰性,確診為未發生院內感染,并作為未發生醫院感染組(87例)。發生醫院感染組男64例,女24例;甲型21例,乙型38例,丙型14例,丁型10例,戊型5例。未發生醫院感染組男60例,女27例;甲型21例,乙型34例,丙型15例,丁型13例,戊型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治療方法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一般治療要絕對臥床,減少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入,同時對于伴有低蛋白血癥者可輸人血白蛋白或新鮮血漿,維持水電解質平穩,并給予抗病毒治療、對癥治療等。
1.3 病原菌檢測 觀察患者感染部位,采集每位患者不同類型或部位的檢測標本(痰液、大便、腹水、咽拭子、尿液、血液、腦脊液等)共3份,采集后立即送檢,進行真菌、細菌培養,并進行藥敏試驗。
1.4 觀察指標(1)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菌種分布及檢出構成比。(2)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單因素(疾病類型、住院時間、年齡、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性別、侵入性操作情況)分析。(3)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以Logistic非條件回歸多因素分析進行篩選。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應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單因素分析進行相關性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菌種分布及檢出構成比 88例發生醫院感染患者臨床標本,共分離出病原菌126株,其中白色假絲酵母菌占比39.68%;銅綠假單胞菌占比27.78%;大腸埃希菌占比26.98%;肺炎克雷伯菌占比5.56%。見表1。

表1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菌種分布及檢出構成比
2.2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發生醫院感染組中年齡>60歲、患有并發癥、有侵入性操作、未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住院時間>1個月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未發生醫院感染組(P<0.05)。見表2。

表2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單因素分析[例(%)]
2.3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自變量,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因變量,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將自變量與因變量均納入Logistic多因素非條件回歸模型后,予以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患有并發癥、有侵入性操作、未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住院時間>1個月均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OR=1.575、4.108、3.056、1.074、2.441,P<0.05)。見 表3。

表3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由病毒侵染,破壞消化系統功能,易出現腹瀉、腹膜炎等癥狀,同時隨著病情發展,病原侵染引發腸壁充血、水腫,腸上皮細胞發生自溶,致使腸組織缺血、缺氧,嚴重損害腸道屏障功能[6]。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臨床易感性來自多因素作用,一般認為與胃腸屏障相關的免疫缺陷、皮膚黏膜損傷及自身所特有的危險因素有關,而醫院感染不僅導致患者住院期延長,增加患者治療痛苦和經濟負擔,同時可誘發感染性休克、呼吸和循環衰竭、膿毒血癥等并發癥,威脅患者生命[7]。本研究中,88例發生醫院感染患者臨床標本,共分離出病原菌126株,其中白色假絲酵母菌50株,占比39.68%;銅綠假單胞菌35株,占比27.78%;大腸埃希菌34株,占比26.98%;肺炎克雷伯菌7株,占比5.56%,說明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醫院感染病原菌以白色假絲酵母菌為主,這和林志鵬等[8]的研究結果相符。
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發生醫院感染組中年齡>60歲、患有并發癥、有侵入性操作、未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住院時間>1個月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未發生醫院感染組。分析原因可能在于:(1)隨著年齡的增加,機體各種免疫、體液、代謝等身體機能會逐漸退化,使得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更容易遭受病原菌感染,發生醫院感染;(2)合并多種并發癥如肝硬化會使得肝功能失代償,肝臟免疫功能減退,進而發生醫院感染;(3)侵入性操作如胃鏡檢查、氣管插管等方式會破壞機體正常細胞組織的結構,引發出血,因此,不可避免地會提高病原菌侵染的風險,增加醫院感染概率;(4)臨床有研究顯示,在肝炎前期未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感染發生率明顯高于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患者,提示未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是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9];(5)住院時間越久,患者接觸病原菌的概率也隨之升高,進而增加醫院感染率。通過Logistic多因素回歸非條件分析后,結果顯示,未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年齡>60歲、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時間>1個月、患有并發癥均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這和韓秀華等[10]的研究結果相吻合。
綜上所述,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醫院感染病原菌以白色假絲酵母菌為主,年齡>60歲、患有并發癥、有侵入性操作、未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住院時間>1個月均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臨床治療中可根據患者病原菌藥敏試驗結果調整相應的治療方案,并對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防治,進而降低重型病毒性感染患者治療難度,縮短治療時間,改善患者預后。但本研究具有樣本量較少、中心單一的不足,可能使得結果存在一定的偏倚,因此臨床可采取多中心、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以便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