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河南省第二慈善醫院麻醉科 焦作 454003)
風濕性心臟病(RHD)是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心臟瓣膜損壞,二尖瓣是最為常見的受累部位。RHD患者多伴有心慌氣短、咳嗽、咯粉紅色泡沫痰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需及早治療[1]。目前,RHD治療方式多以外科手術為主,心臟瓣膜置換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等優點,有利于患者恢復,但術中可能會增加心臟負荷,且RHD患者心臟代償能力較差,若術中麻醉藥物選擇不當,將增加患者發生心肌供氧不足的風險[2]。如何選擇安全、高效的麻醉藥物對患者術后轉歸具有重要意義。丙泊酚常用于全身麻醉誘導及麻醉維持,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短效靜脈麻醉藥[3]。近年來,丙泊酚靶控輸注復合全麻也逐漸應用于臨床治療中,但關于其在RHD患者中的應用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丙泊酚靶控輸注復合全麻對RHD手術患者腦電雙頻(BIS)指數及心肌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曉同意。選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我院行手術治療的80例RH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7~73歲,平均(60.28±5.77)歲;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21例,Ⅲ級14例,Ⅳ級5例;發病至就診時間15~52 min,平均(30.85±3.42)min。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5~73歲,平均(59.88±5.42)歲;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20例,Ⅲ級14例,Ⅳ級6例;發病至就診時間12~56 min,平均(31.04±3.48)min。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風濕性二尖瓣疾病外科治療指征專家共識》[4]中RHD相關診斷標準,且經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確診;凝血功能正常;自主意識正常;肝腎功能正常;依從性高,可配合本研究。排除標準:存在急性炎癥性疾病;合并其他類型心臟瓣膜疾病;對本研究所涉及藥物過敏;合并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先天性心臟病;患有精神疾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未應用麻醉及相關鎮痛藥物,入室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血壓、血氧飽和度及心率等),開通靜脈通路。麻醉前30 min肌肉注射0.5 mg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國藥準字H42021993),靜脈注射0.05 mg/kg咪達唑侖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13433)、4μg/kg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國藥準字H20123422)、0.2 mg/kg苯磺順阿曲庫銨(國藥準字H20060926)全麻誘導,行氣管插管,氧流量2 L/min,呼氣末二氧化碳控制在30~35 mm Hg。麻醉維持:術中持續靜脈滴注丙泊酚中/長鏈脂肪乳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53136)4~8 mg/(kg·h),芬太尼0.1~0.2μg/(kg·h),手術停止時停止輸注。
1.3.1 對照組 給予丙泊酚持續輸注復合全麻,注射芬太尼60 s后靜脈注射丙泊酚2 mg/kg。
1.3.2 觀察組 給予丙泊酚靶控輸注復合全麻,丙泊酚血漿靶濃度控制在4μg/ml。
1.4 觀察指標(1)BIS指數:患者入室后應用腦電傳感器(醫加醫療,型號186-0106)檢測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 min、麻醉結束后即刻BIS。(2)心肌指標:麻醉前、麻醉后30 min、麻醉結束后即刻分別采集患者橈動脈血3ml,離心,3 000 r/min,10 min,取血清待檢,心肌肌鈣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Ⅰ,cTnⅠ)、肌紅蛋白(Myoglobin,Mb)水平測定方式均為化學發光法,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M,CK-MB)水平測定方式為酶偶聯比色法,試劑盒均為上海紀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述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多個時點單個指標采用重復度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時點BIS指數對比 麻醉前,兩組BIS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麻醉后30 min、麻醉結束后即刻BIS指數均低于麻醉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點BIS指數對比(x±s)
2.2 兩組不同時點心肌指標水平對比 麻醉前,兩組cTnⅠ、CK-MB及M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麻醉后30 min、麻醉結束后即刻cTnⅠ、CK-MB及Mb水平均高于麻醉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點心肌指標水平對比(x±s)
RHD患者主要表現為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中一個或幾個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若不及時治療,會增加心絞痛、呼吸困難、猝死風險,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5]。目前,手術是臨床治療RHD患者較為常用方式之一,患者通過手術可清除病變組織,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質量,但手術過程復雜,意外因素多,且RHD患者心臟代償能力較差,對麻醉藥物要求更加嚴格[6]。因此,探尋高效安全的麻醉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既往RHD手術中多采用丙泊酚持續輸注復合全麻,具有一定麻醉效果,但丙泊酚持續輸注不能準確控制血液中藥物濃度,易使機體循環負荷過重,水電解質紊亂,增加患者蘇醒時間,且丙泊酚作用時間較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BIS指數穩定[7]。此外,丙泊酚是一種烷基酸類短效靜脈麻醉藥,對呼吸及循環系統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持續輸注丙泊酚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暫時性呼吸停止、血壓降低等,加重患者心肌損傷[8~9]。
CK-MB、cTnⅠ均是損傷心肌細胞釋放至血液的表達蛋白,是心肌損傷重要的指標之一,Mb是骨骼肌和心肌含氧結合蛋白,當心肌和骨骼肌內細胞受損時會被釋放到血液中,是血清心肌壞死敏感標志物,三者水平與心肌損傷呈正比,且CK-MB、cTnⅠ及Mb聯合檢測更能準確判斷心肌損傷的程度[10]。本研究結果顯示,麻醉后30 min、麻醉結束后即刻,觀察組BIS指數高于對照組;麻醉后30 min、麻醉結束后即刻,觀察組cTnⅠ、CK-MB及Mb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丙泊酚靶控輸注復合全麻在RHD手術患者中應用效果較好,可有效維持BIS指數穩定,減輕麻醉藥物對心肌組織損傷程度。分析原因為丙泊酚靶控輸注是以藥代-藥效動力學理論為依據,利用計算機模擬藥物在體內的過程及效應過程,可控制藥物注射速率,使血漿藥物濃度維持在預期范圍內,從而控制麻醉深度,避免麻醉藥物過量或不足,有利于患者術后蘇醒和康復[11]。還可減少麻醉藥物的用量,減少麻醉藥物在體積蓄積,從而減輕麻醉藥物濃度過高引發不良反應,進而提高患者手術效果,促進患者康復進程[12]。可有效延長丙泊酚作用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藥物濃度不均對BIS指數的影響[13]。丙泊酚可激活γ-氨基丁酸的興奮性,開放機體內氯離子的通道,增加細胞膜對氯離子通透性,促使氯離子進入神經細胞內,引起細胞膜超極化,從而抑制神經細胞元興奮,降低神經中樞系統興奮性,進而減少谷氨酸神經遞質的釋放[14]。還可降低顱內壓,減少大腦耗氧量和血流量,起到鎮痛、麻醉作用,從而緩解患者術前、術中緊張與疼痛感,進而達到完善的麻醉效果,提高患者圍術期安全性[15]。且丙泊酚可抑制二氧化碳通氣反應,增加患者清醒狀態時的呼吸頻率,提高通氣量。可抑制心肌收縮力,減少體內兒茶酚胺的釋放,降低心臟負荷與心率速度,從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減少心臟輸出量,改善患者缺氧癥狀,促進患者心肌內血液流動,改善血液循環,進而緩解患者的心肌損傷,降低CK-MB、cTnⅠ及Mb水平。此外,血藥濃度平穩可以減輕丙泊酚對呼吸及循環系統的抑制,維持血液流動學平穩性,降低血管外周阻力,促進血液流動,改善內循環,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肌損傷程度[17]。
綜上所述,丙泊酚靶控輸注復合全麻可有效維持RHD手術患者BIS指數穩定,減輕心肌損傷程度,利于病情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