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紫藝 高泉 王飛航 羅燕 楊幃勛
(1廣東省東莞仁康醫院麻醉科 東莞 523000;2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疼痛科 佛山 528200)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電子智能產品的增加,我國頸椎病患者日益增多,其中交感型頸椎病的患病率明顯升高,而交感型頸椎病因椎間盤退變等因素會擾亂交感神經功能,進而引起交感神經的興奮或抑制[1~2]。交感型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包含中醫正骨、針灸理療、小針刀、射頻、手術等,療效不一[3]。星狀神經節(SG)阻滯在疼痛治療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4]。臨床外科多采用頸交感神經節切除術,于SG周圍的疏松結締組織注射藥物,進而達到區域阻滯,可代替手術切除,這一方法為星狀神經節阻滯(SGB)。相關研究發現,超聲引導下SGB技術具有更為精確的定位[5],能夠降低并發癥,并且隨著對其機制、作用過程、藥物作用部位等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SGB技術相應的適應證逐漸擴大。但有關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圖像特點、定位方式、入路等的研究甚少,其最小用藥劑量也有待研究。本研究探討超聲引導下小劑量利多卡因SGB聯合針刺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的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交感型頸椎病患者46例為研究對象,遵循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納入標準:符合交感型頸椎病診斷標準[6];性別不限,年齡>18歲;可進行正常交流;無特殊病史,且依從性良好;既往無家族遺傳病史。排除標準:伴有腫瘤等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既往伴有自身免疫病或血液傳染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x±s)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針刺華佗夾脊穴治療。針刺頸夾脊穴,將病變椎體平間隙水平之頸夾脊穴作為主穴,采用G6805-l電針儀連續波型中等強度刺激30 min,間隔休息1 d,治療2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于超聲引導下,采用1%利多卡因3 ml,行星狀神經節阻滯。物品準備:超聲檢查儀探頭頻率為6~12 MHz;監護儀,穿刺針;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藥物配制:2%利多卡因1.5 ml+0.9%生理鹽水1.5 ml。首周隔天進行1次,以后每周1次?;颊咂脚P位,頭偏向對側,消毒鋪巾,將超聲探頭橫向置于穿刺側C6~C7椎體,并進行水平掃查,避開重要的神經、血管等,行平面內進針,于頸動脈稍后方、頸長肌表面將針送入,并向內注射3 ml已配置完成的藥物。以上操作由同一醫師完成,兩組均持續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 (1)疼痛評估(VAS)[7]:采用VAS量表對患者治療前、治療1個月、治療2個月疼痛情況進行評估,無疼痛計為0分;輕微疼痛在承受的范圍內,計1~4分;疼痛加重且影響睡眠在5~7分;疼痛劇烈,超過承受范圍,8~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重。(2)交感神經癥狀(EESQ)[8]:包含頭暈等9項。常見癥狀,頭痛、頭暈、眩暈、耳鳴,每項0~3分;較常見癥狀,心動過速、視物模糊、心悸,每項0~2分;相對少見癥狀,惡心嘔吐、記憶力下降,每項0~1分??偡譃?~20分,分值與交感神經癥狀嚴重成正比。(3)脊髓神經功能[9]:采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對患者脊髓神經功能改善情況進行評估,包含上肢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感覺、膀胱功能,分別為4、4、6、3分,共17分,得分與神經功能改善狀況成正比。(4)于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采用SAS量表對患者焦慮情緒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表明其焦慮程度越高。(5)生活質量:治療前后運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估評[10],包含軀體疼痛等8個量表,共36個條目,總分值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6)對比兩組臨床療效。
1.4 療效標準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1]:治愈,各交感神經癥狀完全消失,無復發;顯效,各交感神經癥狀呈現基本消失或顯著改善狀況,且無復發;有效,各交感神經癥狀得到改善或者有復發;無效,各交感神經癥狀未發生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23.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描述,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行t檢驗。兩組不同時間點數據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6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5.22%(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VAS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1個月后、治療2個月后,觀察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評分對比(分,x±s)
2.3 兩組交感神經癥狀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交感神經癥狀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1個月、治療2個月后,觀察組交感神經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交感神經癥狀評分對比(分,x±s)
2.4 兩組JOA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JOA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1個月、治療2個月后,觀察組JO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JOA評分對比(分,x±s)
2.5 兩組SAS、SF-36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SAS、SF-36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SAS評分低于對照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SAS、SF-36評分對比(分,x±s)
交感型頸椎病的X線片顯示頸椎有失穩或退變,該病的病因以及發病機制十分復雜,因此其診斷標準以及治療方案尚無統一標準[12]。交感型頸椎病以往主要采用手術治療,雖有較高的效果,但該方式屬侵入性操作,風險較高?;颊呋疾^結構復雜,操作不當極易引發醫源性損傷,故存在安全隱患[13]。有關將藥液精準地注入病變部位的方法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以往采用的是傳統解剖定位盲探法,但其效果不確定,并且存在風險。雖然X線或CT引導可獲得較為顯著的效果,但因輻射危害,應用受到限制。故本研究選取46例交感型頸椎病患者,觀察組23例采用超聲引導下小劑量利多卡因SGB聯合針刺治療,對照組采用針刺華佗夾脊穴治療。針刺治療其主要作用為舒筋通絡,頸夾脊穴是位于頸項部的穴位,它的反應點被發現是臟腑病變部位于體表的外在表現,大多可作為該病的治療靶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VAS、交感神經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SAS評分低于對照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超聲引導下小劑量利多卡因SGB聯合針刺治療可降低藥物劑量,提高安全性以及療效。分析原因可知,該結果可能與超聲引導介入治療息息相關:(1)定位更準確,在檢測患者全身時,超聲可對多處神經叢等直接進行探查;(2)同時對韌帶、血管以及骨性結構進行辨認,且超聲無輻射危害;(3)并發癥更低,應用操作性好,可降低因穿刺所導致的血管損傷等發生。神經阻滯被用于頸椎病,對于疼痛神經傳導通路具有阻止作用,且效果較好;具有抗炎鎮痛之效[14]。SG位于頸深部,盲穿法會產生很多并發癥,SGB可降低同側交感神經的興奮性,還通過下丘腦機制對機體的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功能具有調節作用,進而有利于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超聲引導技術應用于區域神經阻滯,因其可視性,可帶來安全保障及更可靠的阻滯效果,并可減少藥物用量。劉涌等[15]學者研究199例肛腸疾病患者,發現小劑量利多卡因骶管阻滯聯合電針技術,對麻醉效果有增強作用,可提高患者滿意度,且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小劑量利多卡因SGB聯合針刺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療效確切,可有效緩解患者交感神經癥狀,降低疼痛,改善焦慮,提高脊髓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