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好晨 孫小炎
(北京工商大學傳媒與設計學院,北京 102401)
自從 2011 年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出臺并實施至今已有 6年,《非遺法》中第四條指出,非遺保護“有利于增強中華民 族的文化認同,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現階段,如何在全球化趨勢加強,社會急劇轉型和城市化進程的時代洪流中保護文化多樣性,搶救傳承敦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
目前在非遺傳承和保護過程中一般存在兩種保護形式: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與公眾主導的自下而上兩種保護形式[1]。目前敦煌的非遺保護主要以上至下的管理為主,而單一管理模式面對豐富輝煌敦煌非遺藝術中所出現傳承發展問題難以面面俱到,將以自下而上的基層管理模式視角切入,探討后疫情時代下敦煌非遺藝術保護的新方法或者新途徑,并從服務設計角度對社區、傳承人與民間組織這三方進行設計連接,以便相互促進發展,增強民眾參與敦煌非遺保護的意識與能力,完善傳承人與組織者連接的途徑,來更好地保護敦煌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是組織工作的兩種思維方式[1]。一般來說,自上而下主要指在政府領導下,以政府機關為主,利用政策、資金、技術來支持組織的工作。自上而下的組織形式對敦煌非遺的傳承與發展的推進性主要體現在政府通過政策、資金、技術上對非遺傳承與保護予以支持。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03 年發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一章第二條之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2]。
而我國歷史發展積厚流光,創造出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敦煌地區以其獨特而又神秘的風俗、精巧而又精湛的技藝構成了以特色文化有序傳承為基底序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我國構建了以“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位一體的全方位多渠道保護體系,這使得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得到較為全面的推進。而在國家牽頭的同時,社會團體也在保護與傳承中發揮著巨大力量。在敦煌就有多達33 個非遺傳習所,6 個非遺傳習基地。這些組織巧妙地將非遺搶救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進行有機結合,使敦煌非遺走進社區、走向群眾,為其傳承與發展探索出來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
長期以來,中國是由一個權力中心決定制度安排基本框架并遵循自上而下制度變遷的國家,改革的深化固然受制度需求的影響,但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權力中心在既定的政治經濟秩序下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3]。這一點也同樣體現在我國目前自上而下模式下的非遺傳承與發展上。
隨著時代發展,敦煌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歷史土壤發生許多變化,那些依靠口傳心授來傳承的文化遺產不斷消失,部分傳統技藝也瀕臨滅亡。雖然政府對于敦煌非遺文化的保護卓有成效,但基于目前新時代下的現狀,單一的管理亦會有新問題產生。總結如下。
1.自上而下容易因層級傳遞導致最終成果的耗損和削弱
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實際開展往往在基層,而上層政府制訂的計劃在實際操作中卻容易產生失真效應,從而對非遺傳承與保護的最終成功造成損耗和削弱。
2.自上而下較難迅速準確捕捉非遺傳承與發展的需求
政府雖是國家進行統治和社會管理的機關,但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如果單純依靠政府來進行管理很難面面俱到。并且由于我國非遺項目眾多,進度不一,完美把握各項非遺傳承需求與發展方向具有一定難度。其次政府在文化傳播中往往作為權威符號出現,對普羅大眾而言相對欠缺親切感,對政府工作人員深入基層了解民意也有一定的阻礙。
在自下而上的組織中,大部分決策權下放給中下層,由中下層來推進和進行主要活動[1]。從精神層面來講,非遺來自基層群體,是各民族,各地區所凝結的獨特文化符號,也是所屬文化群體提供強認同感文化紐帶;從物質層面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是一項社會事業,而民間組織的社會特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1.自下而上更容易提高民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相對于政府的廣而泛的宣傳而言,民間組織天然的接地屬性更能喚起民眾對于公共事務的關注度和參與感,也更有針對性。民間組織更懂得民眾的所思所想,也更能創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遺傳承、發展新方式。并且由于親緣關系和熟人社交,民間組織參與的非遺傳承與發展更具有號召力和動員力,也容易為民眾所接受。
2.是自下而上往往更容易將市場經濟與非遺傳承相結合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逐利往往是推動一項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基于逐利的角度,社會組織往往能夠調動起最廣泛的社會力量,跨地域、跨行業甚至跨國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在資本逐利期間,非遺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傳播與迭代。同時,社會資本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也會天然地迎合更多受眾的需求,持續產出相對高質量的作品,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非遺的高效率繼承與發展。
3.是自上而下可以為政府部門提供咨詢和建議
我國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大量的各類民間組織,人民百姓在長久的日常生活中磨煉技能,精進技藝,形成了自己獨到的文化和技藝見解。但政府機關的工作崗位相對固定,考核方式相對均衡,許多“民間高手”很難進入政府機關工作,民間組織則不盡然,民間組織可以吸納一部分“民間高手”,并通過集體的方式來向政府部門提供咨詢和建議,甚至更能代表公眾的需求,傳遞公眾的聲音。
4.是自下而上促進了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制定
社會民主的進程和國家立法的演進均離不開公眾的主動性參與。法律的履行是為了群眾,法律的制定也必然要依靠群眾,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上也適用,無論是金融政策的制定或法令法則的設計,可否真正地反映國家、社會和市場的需求,不能僅僅依賴單一的頂層式空想構思或精英群體的 “集中式”政策解讀與立法建構,而應注重吸納民意[4]。
1.自下而上面臨更多不同層面的挑戰
民間組織相對于政府組織而言更容易半路夭折,由民眾自發組織的民間組織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孕育期,各項政策和現實問題層層把關,稍有不慎就會胎死腹中,成立之后也面臨著資金、人員、技術等多層壓力,甚至許多民間組織只能勉強度日,僅靠發起人的滿腔熱血苦苦支撐。
2.自下而上所面臨的不穩定因素更多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文化入侵現象越來越明顯,許多非遺都存在于經濟欠發地區,隨著經濟發達地區文化的強勢入侵,許多非遺都陷入了燈火飄搖的尷尬境地。在此情況下,若無強有力領導的民間組織,非遺文化較難平穩發展。
3.自下而上更容易受無良資本影響破壞非遺本身
若在政府監管比較薄弱的情況下,資本基于逐利性很難保證不造成非遺的“發展性破壞”。過多關注商品屬性,為了迎合市場甚至改變扭曲非遺本身的價值和內涵,得出的結果或許會變成包著“非遺”外殼的“假傳統”[5]。
民間組織貼近人民群眾,組織成員內部具備專業性,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社會事業,具有社會特性,這與民間組織的群眾特性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雙方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6]。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的精神財富與智慧的結晶與民族歷史的見證理應很好地發展傳承,但就目前來講,人們對這種活性的、無形的文化欠缺了解,保護意識較弱。以敦煌曲子戲為例,這種集音樂、舞蹈、文學、曲藝、特技等為一體的一門民間文化藝術,以民間業余演出為主,專業演出的團體較少。隨著社會變化發展,娛樂方式多樣化,曲子戲的生存空間逐漸縮小,現已瀕臨失傳[7]。傳承曲子戲卻主要依靠世代相傳,一旦斷了傳承,那么其生命力也隨之消散。這種有著鮮明民族、家族烙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致了它難以廣泛普及推廣與增大社會影響力,單單依靠政府的搶救與弘揚明顯已不足以支撐未來保護與傳承。
現在面對非遺保護主要利用成立民俗博物館、民俗圖書館和實行民俗古籍保留、鼓勵民俗申遺等靜態的傳承保護手段。而面對時代發展下的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非遺需要以活態的保護模式融入時代與人民的現代生活。大多數民眾對所處土地上的活動技藝也有更直觀真切的體驗,民眾自發組織的團體和協會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創新傳統的政府保護模式,減輕政府資金和時間壓力,利用自下而上帶來的優勢點在文化多樣性中實現轉型。
在內蒙古自治區相關單位推出的《非遺內蒙古》手機應用程序生動,有效促進了非遺的“活性化”傳承;麗水市興村的紅糖工坊很好地成為了社區參與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的載體[8];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的西興燈籠走進中小學校園,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9]。后文基于這些由自上而下為導向實行的非遺傳承保護成功案例而進行其方法的分析總結。
目前非遺傳承的傳統手段多為口傳身授,現在可使用更符合時代發展的技術手段進行參與式發展。利用圖像處理技術亦或VR 數字復原再現技術能夠讓民眾主動、積極參與到非遺之中。
非遺保護面臨的困境和民眾對非遺的認知度普遍較低有直接關系。讓非遺文化貼近民眾生活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通過社區、村鎮來傳播。在加強文化建設的同時,通過鼓勵居民參加非遺課堂、講座等活動,建立非遺愛好交流群,邀請非遺項目從業者與居民互動,分享相關信息,從而傳承發展。
西興燈籠在以社區為載體的場域中設立居民學習體驗教學基地與傳承人工作坊,與中小學合作,將非遺走入校園。它不止于在線下發展,還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設計了相關線上活動。利用民間組織為社區居民制作課程,使居民了解并成為非遺技藝的愛好者。這樣的“活態傳承”吸引著多方力量,拓寬傳承路徑,不僅可以繼承文化遺產,實現受眾廣覆蓋,還可以形成社區特色,打響品牌。
敦煌非遺技藝掌握者多散落于民間,城市化的發展又使傳承的組織形式更為艱難。燦爛的敦煌藝術于其技法逐漸同流沙般被遺忘于時空,而所觀現有的管理模式下出現的各種問題可知,單一管理下的靜態保護或許不足以支撐未來發展。基于由點至面的實例,相較其優劣構想出一項由民間組織為導向,市場參與的活態敦煌非遺保護服務。設想將傳承人、本地社區居民與民間組織者串聯,將敦煌的特殊技法與獨特魅力以社區為載體進行普及推廣,以打造本地的社區特色,順應時代的發展。
如表1 所示,以線下敦煌本地社區空閑場地與小程序為連接,建立可交互、可更新、可獲得一定商業利益的服務網絡,在收集民間非遺技藝掌握者信息的同時與組織者對接,建立不同種類社區研習活動,串聯各個年齡段的居民參與其中,使其了解培育發展非遺保護工作。

表1 傳承非遺社區活動服務藍圖
如圖1 所示,小程序面向主要為非遺技藝傳承人、民間組織者和社區居民這三個群體,組織者和傳承人可組織相關課程并成立相關傳承的團體組織。在小程序內,居民用戶可根據自身喜好,瀏覽報名社區非遺項目,并選擇線上或線下不同形式進行非遺藝術技藝學習。還可以同社區工坊內的展示區相結合,將非遺傳承課學習成果展出售賣,亦或交于組織者進行集體售賣為其增加收入,實現互利互惠。

圖1 小程序架構
設想共有三個主要區域,并應用于服務之中為本地社區居民期提供交流與傳授。一為多媒體授課宣傳區域:該區域主要使用多媒體設備來進行授課,非遺傳承人可以借用多媒體設備來進行非遺項目的背景及文化介紹,也可用來指點同學們的習作成果。二為制作區域:該區域主要用作非遺項目的實際操作區域,非遺傳承人和同學們在此制作手工藝類非遺項目,或者用作非遺傳承制作考核。三為展示區:該區域主要用于非遺技藝傳承人與學院制作的工藝品的展示及售賣。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民族濃縮的文化結晶。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不可替代的文化資源。雖研究中以自下而上為主的角度研究敦煌非遺,但無論是以政府為導向亦或是以民間為導向,其最終目的都是希望敦煌非遺藝術未來輝煌燦爛。通過對敦煌現狀與國內各個優秀案例調查研究,對政府、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及個人的關系進行分析,對社區以及民間組織者等微小各點進行連接暢想設計,其目的只為幫助敦煌非遺傳承事業能更進一步。雖此事任重而道遠,使命緊迫而艱巨,不過未來一定會光輝燦爛、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