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國 吳吉波
【關鍵詞】元認知策略;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7-0072-01
元認知策略是一種個體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認知和調節的策略,包括計劃、監控和評估。該策略的合理運用對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1.制定閱讀計劃。
在閱讀教學開展之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做好閱讀準備工作,即制定閱讀計劃,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設置閱讀目標,這是閱讀學習過程的首要環節,關系著學生采取何種閱讀策略以及閱讀后的評價標準。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加強培養學生的閱讀目標設置意識,并引導其科學設置閱讀目標,使閱讀學習更具目的性。二是合理安排時間,科學統籌閱讀時間是提升閱讀效率的重要路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閱讀需求,合理地安排閱讀時間。三是預測文本,其主要指閱讀者對文本內容進行猜測和預見。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結合文本中的相關信息以及已有的知識經驗,不斷地對文本內容進行猜測,不斷證實或否定,以使其與文本之間形成有效對話。閱讀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思維過程,只有當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將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輸入信息進行有效連接,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內容。
2.加強閱讀監控。
元認知策略中的監控策略是指個體對認知活動的全過程進行主動監視和調節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實施監測策略,要求學生完成以下幾個步驟:第一,分解閱讀總目標,設定階段性閱讀目標;第二,執行各項閱讀計劃;第三,對閱讀效果進行檢測;第四,及時調整閱讀方法,進行補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將監控策略運用到其中,可以促使學生對自己的閱讀過程進行主動監控,并對其中可能出現或已經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調整,以提升閱讀效率和水平。自我提問是閱讀監控策略中的有效策略之一,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向自己提出問題,引導自己對閱讀過程進行不斷反思與改進,進而有效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3.完成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也是元認知策略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指當學生完成閱讀活動后,對自己的閱讀過程進行及時評價和總結,了解自己在哪些環節中仍有所欠缺,并采取措施進行補救,以促進自身閱讀水平的持續提升。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自我反思能力較弱,所以,教師應在學生自我評價的過程中給予有效指導。例如,教師既可以讓學生以寫閱讀小結或讀后感的方式對閱讀學習過程進行反思,還可以啟發學生通過自我提問的方式完成自我評價,如“我是否已經達到學習計劃中的各項目標”“我在閱讀過程中所采取的閱讀方法是否都有效”“我在閱讀過程中還存在哪些不足”等。通過對系列問題的反思,學生對自己的閱讀過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和了解,便于其對自己之后的閱讀活動進行優化和調整。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教師發展中心,江蘇省靖江市蓮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