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水清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厭學情緒嚴重、溝通冷漠且自閉自卑、是非判斷力欠缺、價值觀錯位、法律意識淡薄等思想道德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教育高質量的發展,也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良好發展。從問題原因層面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導致留守兒童思想品德問題的原因較多,包含了家庭教育乏力、學校思想品德教育質量低、社會因素產生消極影響等,需要圍繞政府主導作用、學校教育引導價值、高素質教師隊伍、家校合作、社會氛圍等方面探索相應對策。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思想品德;學校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很容易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各種問題,其中思想品德方面的問題較為嚴重,不容忽視,需要針對性地加強研究,加以解決。如果忽視留守兒童暴露出的各種思想品德問題,那么可能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不利于現代教育理念的貫徹與落實,也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與成才,對現代社會建設以及鄉村振興的實現均有所阻礙。
一、農村留守兒童思想品德存在的問題
第一,厭學情緒嚴重。不少留守兒童在學習過程中都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厭學情緒,同時存在一定的曠課、逃學現象。一方面,留守兒童對學習的認知較為淺顯,往往容易受到父母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理想局限于賺錢,難以形成持續而有效的學習動力;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足夠關愛與有效管教,一旦在學習上遇到阻礙和困難,便很容易逃避退縮,同時很容易因為自身的貪玩好耍而放棄學業。
第二,溝通冷漠且自閉自卑。由于父母關愛的缺位,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較為明顯的自閉、自卑心理,不愿意主動和別人溝通,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容易害羞,較為膽小。在留守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沒有陪伴在身邊導致他們常常找不到人傾訴心里話,性格逐漸變得孤僻,在人際關系方面難以實現良好發展。
第三,是非判斷力欠缺。部分留守兒童由于自小成長在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的環境中,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對他們的監管和教育又存在一定的不足,導致他們的道德認知能力發展較差,難以形成系統化、正確化的是非判斷力,進而在生活、學習中容易養成諸如罵人、說謊話、破壞公物等不道德行為。
第四,價值觀錯位。農村留守兒童在缺乏父母長期陪伴的情況下成長,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較容易出現錯位情況。尤其是小學二年級的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而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往往只會用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孩子的愛,這就導致了不少留守兒童容易養成亂花錢、好逸惡勞等陋習,同時難以找準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五,法律意識淡薄。留守兒童大多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代為監管,受到的約束較為有限,再加上留守兒童自制力較差,很容易在成長過程中做出一些不良的道德行為,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對于二年級留守兒童而言,正處于成長關鍵階段的他們一旦養成了不良習慣,法律意識淡薄,日后出現違法行為的概率會明顯增大。
二、農村留守兒童思想品德引導和教育對策
第一,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在強化農村留守兒童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要發揮出主導作用,需要從多個層面加以引導、規范和保障。一方面,政府可以積極推動戶籍制度改革,為農民提供更多就近的就業機會,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強對農村學校的引導和規范,推動農村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高質量發展。由政府在整體上強化引導,為留守兒童創造更好的成長發展空間,有利于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二,發揮學校教育引導價值。學校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陣地,需要充分發揮其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引導價值,帶領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并逐步成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首先,學校需要將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農村學校需要全面關注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不僅要強調智育,還要將德育、體育、美育等作為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基礎,通過德育引導留守兒童形成正確是非觀念、優秀道德品質以及良好行為習慣。其次,學校需要強化和諧校園環境和文化的構建。在校園內部形成和諧、積極、向上的良好環境,既能令留守兒童感到舒適、安心,也能通過“春風化雨”的方式對留守兒童進行正向引導。譬如,懸掛合適的標語和條幅,在教室中設置德育專欄黑板報,加強文明教育以及組織德育實踐活動等,均能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最后,學校需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與專題講座、設立心理咨詢室與知心姐姐信箱、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情況等方式,促進留守兒童在心理層面實現健康成長。
第三,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學校德育需要廣大教師落實。這意味著只有教師具有良好的德育意識和能力,才能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做好德育工作,引導學生尤其是留守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農村學校需要提高對教師的綜合要求,不僅要對教師的學歷、專業知識、教學能力等進行要求,還要對教師的德育觀念、德育能力等加以規范。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各種德育相關的培訓活動,同時鼓勵教師進行自我學習與提升,學會關心關愛學生,尤其要對留守學生的成長情況加以關懷,以真摯的感情與熱愛感動留守學生,并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進一步發展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四,深化家校多維度合作。家校合作是充分發揮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作用的基礎。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缺乏足夠精力關心子女,同時他們的認知水平、教育能力往往較低,難以正確而有效地對子女進行引導。而強化家校合作,由學校主導、家庭配合,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共同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發揮學校的專業優勢和家庭的親情優勢,為留守兒童思想品德的良好發展提供支持與保障。
第五,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良好的社會氛圍能夠減少對留守兒童的誤導,同時給他們帶來足夠的溫暖,有利于他們思想品德的良好發展。由政府牽頭,多方協同,共同凈化農村社會環境,整治治安秩序,凈化文化環境,同時豐富留守兒童的社區生活、開展幫助留守兒童的義務支教活動等,給留守兒童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綜上可知,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一直都是我國農村建設以及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其中思想品德教育相關的問題更是重中之重。政府、學校、家庭、社會中的各方主體都應當對此有正確認知,強化多方協同配合,共同為留守兒童營造溫馨、和諧的成長環境,采取各種措施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并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參考文獻:
[1]李玉梅,常春麗.農村留守兒童思想品德教育問題及對策[J].新一代:理論版, 2019(5):1.
[2]楊秀斌.農村留守兒童思想品德教育問題及對策思考[J].文學少年,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