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敏麗
【摘要】小晴(化名),14歲,一重點中學寄宿學校初三學生。在初三住宿后經常出現身體不適,但經醫生進行各項詳細檢查后證明無明顯病理癥狀,該生表示在校沒有知心朋友,日常生活學習時常獨自進行,經常感覺到班里同學在背后議論自己,經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心理老師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對其進行輔導,獲得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人際孤獨;認知行為療法;心理輔導
隨著青春期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的同伴交往能力和水平是衡量個性和社會性成熟的重要標志。筆者在心理輔導過程中,會發現人際交往問題得不到解決,往往會引起很多方面的問題。本案例就是講述一個14歲成績品行兼優的學生無法適應極速生活,因為人際孤獨產生退縮行為。下面我們就來走進小晴的心理世界。
一、一般資料
小晴(化名),14歲,一重點中學寄宿學校初三學生。家庭和睦,父母均在較好的單位工作,從小由父母親自帶大。身體狀況良好,家族無精神病史。
二、父母反映
該生從小學習成績良好,一直在年級名列前茅,無論學習、生活都較自覺,是老師家長心目中的好孩子。由于中學是寄宿學校,在初一初二時以在學校睡眠狀況不佳為由改為外宿。上到初三后,為有更充足的時間學習,本人同意在學校住宿。但在初三開學8周期間,該學生經常以病痛為由要求父母下午放學后接回家治療,并表示經常感到胃痛,經醫生進行各項詳細檢查后證明無明顯病理癥狀,但一直吃胃藥。由于該生癥狀反復,在校多次致電父母接回家治病,經家長和班主任的多次疏導仍沒有明顯效果,于是向心理輔導室求助。
三、學生主訴
該生反映在校期間不時感覺胃部不適,情況較輕微。但其承認很希望能回家住宿,感覺在學校睡眠質量不佳,上課容易分心。在校與同學相處不融洽,總感覺不到班級的歸屬感,日常吃飯、回宿舍等生活行為總是獨自一人,多次嘗試努力都感到難以改善,自認為是由于前兩年外宿所致,難以再融入同學的小群體。該生反映在班里缺少能談心的朋友,學習、生活的問題無處傾訴,加上因住宿問題導致與父母關系不佳,加重她的人際壓力,并時常感到同學在背后談論她。在學習方面,成績較好,但不時感到有壓力,并希望能一直保持在班上第一,認為這是她唯一在班級中體現個人價值的表現。親子關系方面,該生反映與家長關系較好,經常一起在家溝通,但有時表示父母比較煩,經常過問她的事情,自由空間少。
四、心理評估與診斷
第一,癥狀表現。心理:人際孤獨敏感(時常懷疑同學背后議論自己);情緒:緊張,有輕微焦慮(睡眠不佳,上課分心);軀體癥狀:時常感覺胃部不適。
第二,持續時間:8周。
第三,對來訪者進行SCL90心理測驗。各因子分為:軀體化:1.80? 強迫:1.69? 抑郁:2.37 人際關系2.52? 焦慮:2.39? 敵對:1.80? 恐怖:1.14 偏執:1.82 精神病性:1.80 其測驗得分在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方面得分略高于常模。
第四,鑒別診斷。(1)根據“病與非病”三原則,該生的知情意協調一致,個性穩定,有自知力,有求助愿望,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可以排除精神病。(2)排除嚴重心理問題,該生社會功能沒有受到嚴重影響,持續時間不長,可以排除嚴重心理問題。(3)排除焦慮性神經癥和抑郁性神經癥。雖然該生以焦慮和抑郁為主要癥狀,但還未嚴重影響社會功能和邏輯思維,沒有泛化和回避,且持續時間只有8周,可以排除焦慮性神經和抑郁性神經癥。(4)心理診斷。根據心理學診斷原則和依據,最終診斷為生活事件引起的人際孤獨,屬于一般性心理問題。
五、人際孤獨感的原因
第一,生物學因素:青春期人際交往意識和同伴意識的增強。小晴很關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視他人的評價,但由于在初一初二外宿缺乏與本班同學的親近交流,所以在寄宿環境下,友伴關系的協調不適應。但由于人際關系具有廣泛性、自主性、易變性和敏感性等特點,給小晴帶來很多的不安和焦慮。
第二,社會性因素:存在負性生活事件壓力。在群體意識很強的寄宿生活中,小晴長期處于獨自活動的生活狀態,而且缺乏集體的歸屬感,于是長期的人際壓力造成了小晴害怕面對,從而采取逃避回家的方法釋放生活壓力。
第三,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認知,個性特征內向,易敏感。
六、心理輔導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評估和診斷,與學生協商,確定如下心理輔導目標:一是近期目標與具體目標。正確面對自身的逃避行為,改善與父母的關系,緩解焦慮情緒,調整不合理的認知,逐步改善與同伴的交往關系,增強集體歸屬感。二是最終目標和長期目標。建立良好的人際溝通模式,完善求助者的個性,增強其自信、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
學生同意輔導方案,明確雙方的責任、權利與義務。并安排每周一次在校心理輔導,大約進行6次,每次咨詢時間為50分鐘,如有學習任務等需時間調整提前通知。
七、心理輔導過程與方法
1.第一階段:建立良好關系以及問題評估與診斷階段
本階段主要通過攝入性談話、觀察、共情等一些技巧,讓來訪者宣泄不良情緒,初步建立咨詢關系,評估和診斷學生的問題性質,同時進行心理測驗。與學生澄清問題,共同協商建立咨詢目標。
2.第二階段:心理幫助階段
第一,同理心訓練——空椅子技術。針對一次小晴與父母沖突的事件,采用空椅子技術,讓小晴既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待沖突事件,也嘗試站在父親的角度上看待。通過一次次的自我辯解與對質,小晴能很好地了解到父母的苦心,以更積極的態度對待自身的問題。心理老師從而肯定小晴積極面對問題的態度,并給予鼓勵和支持,增強其改善自身問題的自信心。
第二,與童年負性事件和解。在小晴的記憶中,小學時期一位女同學在體育課堂上故意大聲諷刺她,引起全班同學的哄堂大笑,一直成為她的陰影。所以在對小晴的心理輔導中運用冥想的方式幫助其釋放當時的不滿、焦慮等負性情緒,同時對當時弱小的自我進行對話,挖掘自身的內在潛能,與過去和解。
第三,人際交往技巧訓練——行為療法。通過幫助小晴示范、角色扮演等習得在人際交往中的有效技巧,并鼓勵小晴遷移到實際生活。與小晴探討利用自己學習優勢對同學、舍友提供的幫助,以及感受同學、舍友的積極反饋。每天做感恩三件事的記錄。經過多次嘗試和探索,小晴感受到自己在處理人際交往問題的內在的力量,也逐步感受同舍友對她的幫助和接納。
3.第三階段:鞏固階段
為了心理咨詢的效果能夠在小晴的實際生活中得以運用和鞏固,這個階段主要以小晴的效果反饋為主,把其在人際交往過程的經驗和感性與咨詢師分享,既肯定其取得進步,同時也與其探討遇到的問題,充分尊重小晴在此階段的主動性。為了讓小晴能更好地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咨詢師介紹幾本關于人際交往的書籍給她閱讀,讓其更能享受人際交往的樂趣和無窮的學問,逐漸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全的人格。
八、咨詢效果評估與思考
在小晴接受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每次主動談話的內容增多,情緒也得到很好的控制,這既是對心理老師的一種信任,也是對輔導過程的配合。小晴反映自己原來的焦慮和不安逐漸減少,胃痛現象逐漸消失,也能安心地在學校住宿學習,覺得自己被別人議論的想法也少了,不時地感受與同學在一起很快樂,有時還會說一些小秘密。父母反映小晴變得開朗了。通過了解發現咨詢已經基本達到預期目標,小晴的人際孤獨癥狀基本消失。對小晴進行心理測驗復查,SCL-90的抑郁焦慮分值達到了正常值,達到預期的效果。
通過本案例的輔導,我們體會到同伴交往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同時我也總結出中學生人際孤獨主要來源于環境因素、自我意識增強、自我評價不當、交往缺乏技巧、情緒情感障礙這幾方面。要提高中學生的同伴交往關系,就要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參考文獻:
[1]唐紅波,陳俊,劉學蘭.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個別輔導[M].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
[2]王志超.中小學心理問題個別輔導[M].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
[3]嚴由偉.中小學心理咨詢方法與技術[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