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的春天來了
靠近北回歸線的平塘
是“中國天眼”FAST的棲息地
這里的春天
要比貴州其他地方來得早
春節前后春風就吹暖了山河
艷陽下,金燦燦的油菜花
吸引大群大群的蜜蜂飛來
河岸邊,柳樹垂青
櫻花盛放?像葳蕤的春雪
在櫻花樹下直播的女生
剛從“天眼”瞭望臺下來
她對著視頻說
“天眼”好壯觀好雄偉
平塘的春天有“天眼”守望
要比其他地方熱鬧些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
收看了她的直播
但我相信“天眼”在她心中
已經種下了春的種子
“二十二年”不止一個時間概念
“天眼”像一口大鍋
屹立在克度鎮群山之中
這口非凡的“大鍋”?耗費了
總工程師南仁東二十二年的心血
二十二是個簡單的數字
加上“年”卻非同凡響
就拿我來說
“天眼”提出構想時
我還是云貴高原上
一個玩紙飛機滾鐵環的野孩子
“天眼”成功立項時
我剛中學畢業
“天眼”建成時
我已工作幾年準備結婚生子
一個人的一生
沒有幾個二十二年
南仁東卻把一生中最重要的
也是生命最后的二十二年
全部撲在“天眼”的建設上
直至因為肺癌獻出了生命
我知道他心里有光
建成大國重器的使命和責任
讓他超越了時間和生命
“天眼”瞭望臺隨想
要爬數百道階梯
才能抵達“天眼”瞭望臺
二十多年前
地質構造復雜的大窩凼
四周全是荊棘遍布的石山
南仁東不止一次登上這些高坡
考察地質地貌,勘測水文氣候
以便讓天眼的選址更科學可靠
渴了飲渾水,餓了吃餅干
夜以繼日,年復一年
他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
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
沒有人能說清算清
但我相信,他遭遇過
不止一陣疾風、一場霜雪
一場暴風雨、一股泥石流
我也相信,在荊棘叢間行走
他看見過雨后絢麗的彩虹
看見過春風拂過原野上的青草
野花在高原山地漫山遍野盛放
晴好的暮晚
滿天繁星璀璨
伴隨他走下山
天文小鎮印象
這座因“天眼”而興的小鎮
從明朝走來
至今有五百余年的歷史
像貴州的其他小鎮一樣
五百年來一直默默無聞
貧窮、落后,甚至封閉
但從未放棄過奮爭
“天眼”的落成讓克度鎮華麗轉身
一舉成為地球上看得最遠的地方
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天文小鎮
成為貴州扶貧搬遷的典型樣板
天文時空塔、游渦星系廣場
暗夜觀星園、天文風情客棧
一幢幢神采飛揚的天文建筑
一條條以天文命名的道路
一顆顆以星球形狀打造的路燈
一幅幅描摹在墻上的天文漫畫
寄托著人類對天空的想象
在天文小鎮,我第一次發現
我離頭上的星空是如此的近
心中的律令是如此具體可感
一個人與一群人
那年,南仁東坐綠皮火車來貴州
他可能沒想到將會與這一方土地
發生足以改變世界的關系
沒想到他個人的命運
會與貴州三千多萬人的命運緊密相連
十三年選址,踏遍南方數百個窩凼
最終在貴州平塘找到“天眼”的落腳點
六個春秋的奮戰
大窩凼橫空出世“中國天眼”
南仁東說
貴州各族人民的無私支持
特別是那些參與建設的工人和農民
成就了“中國天眼”
貴州人民則說
黔貴大地的華麗轉變
離不開南仁東的突出貢獻
一個人引領一群人前行
一群人推動一個民族前行
他們風雨同舟、不離不棄
創造了震古爍今的人間奇跡
現在?他在天上默默地注視著他們
他們在地上深切地念叨著他的名字
黃成松: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見于《詩刊》《光明日報》等報刊。有作品入選《百年新詩百人讀本》等選本。中篇小說《鴛鴦墓》被改編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