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微”時代的大背景下,心理微系列作品是心理輔導課的有效教學資源和手段之一。心理微系列作品可以應用于心理輔導課的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延伸等環節,幫助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在運用心理微系列作品時要注意精心選取、靈活運用、重視交流,真正實現借助心理微系列作品提升心理輔導課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心理微系列作品;心理輔導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4-0011-03
【作者簡介】黎春平,南寧市南湖小學(南寧,530021)教師,一級教師。
心理微系列作品采用微視頻和短文的形式呈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項內容,包含了來源于學生生活實際的故事、生動有趣的畫面、清晰感人的配音、感染力強的色彩,能引起中小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在心理輔導課教學中恰當運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貼合教學主題的心理微系列作品,有助于提高心理輔導課的活動性、主體性、互動性和體驗性。
一、心理微系列作品應用于心理輔導課的具體實踐
(一)課前預習,開闊認知
當前,心理輔導課的開課頻率大多是兩周一節。課前預習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相關的心理學現象和知識點,幫助他們快速進入課堂。如果僅依靠書本進行課前預習,學生就會覺得枯燥乏味,而兼具聲、色、畫等多元素的心理微系列作品可以作為課前預習的素材,直觀、生動地呈現大量信息,幫助學生奠定認知基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以“我會學習”一課為例,教師布置學生課前學習《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心理微課,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動機、任務難度與學習效果三者之間的關系,認識動機在調節學習狀態中的作用,擴展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實踐證明,學生經過課前的心理微課學習,對課堂中提出的學習方法能夠“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
(二)課堂教學,豐富體驗
心理微系列作品運用于心理輔導課能豐富課堂形式,創設活動載體,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情感體驗、價值體驗和行動體驗,促進其心理健康成長。
1.精準導入,激發興趣。
將心理微系列作品合理地運用于課堂導入環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例如,在小學高年級“如何應對父母的嘮叨”一課的導入環節中,教師選取家教微講堂《與青春期孩子共成長》中“父母對孩子嘮叨”的視頻片段引入主題,讓學生觀看作品后聯系自身實際分享感受。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意識快速發展,期待父母與自己平等交流,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在父母嘮叨時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對于親子關系有著消極影響,學生也希望習得應對父母嘮叨的方法。此處運用家教微講堂作品導入的好處在于,相比于故事呈現,它的畫面與聲音效果更具視覺沖擊,更能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相比于情境體驗,它更簡潔有力,能有效利用時間,滿足導入環節“快而準”的時間與效果要求。
2.貼近需求,聯結自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挑選切合主題、符合環節需要的心理微系列作品,可以幫助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以作品中的人物為鏡,聯結自我,反思自我。例如,學校心理輔導室開放之初,教師了解到很多學生誤以為“我沒有心理疾病,所以不需要找心理老師”,而對于走進心理輔導室尋求幫助的同學,他們報以議論或嘲笑。于是,教師開展了一節“心理科普知多少”的心理輔導課。課上,教師播放心理微電影《你邁出那一步了嗎?》,影片講述遇到心理困擾的小微很想尋求心理健康教師的幫助,卻因為身邊同學的誤解放棄了求助,經心理健康教師啟發后她明白尋求心理幫助的意義,終于勇敢地走進心理輔導室。通過觀看影片,不管是誤解求助行為的學生,還是因怕被誤解而不敢求助的學生,都能聯結自我,有感而發,同時反思自己的言行,改變對尋求心理幫助的態度和行動。
3.創設情境,體驗感悟。
隨著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小學高年級學生與異性之間的相處狀態發生變化,異性交往中的不恰當行為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困擾。于是,心理健康教師開展了“男生女生好朋友”心理輔導課,旨在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青春期的變化和青春期異性交往的特點。其中,引導學生理解不恰當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是教學的難點。“異性交往”是學生比較感興趣又不好意思公開談論的話題,心理微課《青春期與他/她相遇》中的案例呈現了同齡人小冰的困惑:五年級的小冰發現,以前班上的男女生關系很好,但現在經常是男生和女生各聊各的話題,有的男生很愛捉弄女生,而女生很容易“暴跳如雷”,有的甚至不愿意和異性來往,鬧得有點水火不容。男女生的相處發生了明顯變化,這是怎么回事呢?由于小冰的案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共鳴。教師適時組織學生就“青春期異性交往的困擾”展開討論,在學生充分表達、討論后,教師播放心理微課《青春期與他/她相遇》的后半段,以聲情并茂的動畫配以科學講解,幫助學生認識青春期的身心變化以及異性相處的心理特點,講解了異性交往中的不恰當行為與青春期性心理變化的關系,順勢突破本節課的難點,為后續“如何更好地與異性交往”做鋪墊。心理微課在整節課起到承上啟下的積極作用。
(三)課后延伸,鞏固提升
一節課的時間和教學容量是有限的,而課后延伸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有效加深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在當前的“雙減”背景下,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減輕學業負擔,教師可以采用內容飽滿、短小精悍的心理微系列作品輔助教學。以“情緒調節我能行”一課為例,不同側重點的心理微系列作品可以實現不同的課后延伸效果。如心理微課《情緒調節方法多》介紹了情緒調節的積極意義以及不同的情緒調節方法,為學生拓展更多情緒調節方法的具體適用情境和合理方式;家教微講堂《孩子情緒有話說》展示了家長與孩子模擬溝通練習的具體步驟,指導學生課后與家長進行親子溝通練習,使用“當我看到……時,我感到……我需要……所以我希望……”的句式,幫助學生學會控制和表達情緒。由此可見,恰當的心理微系列作品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到學習和生活中,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二、心理微系列作品應用于心理輔導課的注意事項
(一)精心選取
首先,心理微系列作品要貼合課堂主題。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常見主題包括認識自我、學會學習、情緒管理、人際交往、生涯規劃、社會適應、生命教育、青春期輔導、心理科普等。教師要根據心理輔導課的主題選擇恰當的心理微系列作品,這樣才能有效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共鳴,幫助學生充分表達、體驗和感悟。其次,心理微系列作品要符合學情。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發展需求和所在年段的教學目標等選擇適合的心理微系列作品。最后,心理微系列作品要切合教學環節。教師要根據一節課不同教學環節的特點、時長、目的等選擇心理微系列作品。如導入環節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可以選擇心理微電影或心理微課中的片段;主題活動環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師生、生生體驗互動,可以基于心理微故事、心理微電影或心理微課中的片段展開討論或演繹;結束環節應簡潔有力,可以采用心理微廣告凝聚主題、升華情感。
(二)靈活運用
運用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形式靈活多樣,可以是錄音形式,也可以是視頻形式,可以一次性呈現,也可分片段呈現。以“我的情緒我做主”一課為例,教師一次性呈現心理微電影《擁抱情緒》后,提出開放性問題“你會嘗試影片中的哪種情緒調節方法?為什么?”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對影片中呈現的情緒調節方法展開討論,在表達與互動中獲得感悟,在感悟中提高情緒調節的能力。若選擇分片段呈現,則教師先播放心理微電影中主角們遇到情緒困擾的片段,讓學生聯想到自己遇到類似經歷時的情緒感受與行為。接著,教師拋出問題“在這樣的情境下會有怎樣的情緒?他們會如何調節情緒?”由學生個人或小組對后續情節展開續寫、演繹,讓學生在充分體驗與表達的過程中看到更多可能性。最后,教師繼續播放心理微電影中關于情緒表達與調控的片段,幫助學生自我檢視、收獲成長。
(三)重視交流
心理微系列作品是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因此,心理微系列作品在心理輔導課中的作用不能本末倒置,切忌為了運用而運用,要注重課堂活動體驗,鼓勵學生參與和分享。例如,在“向校園欺凌說‘不’”一課中運用心理微電影《硝子的助聽器》,影片中主人公硝子因為聽力障礙受到同學的欺凌,自卑的她經過個人努力與尋求幫助最終勇敢地向校園欺凌說“不”。盡管影片中已包含了應對校園欺凌的態度與方法,但相比于單純呈現心理微電影將態度與方法“灌輸”給學生,讓學生自主交流或許能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只選取了硝子遭遇欺凌的片段,讓學生在小組內分別扮演欺凌者、被欺凌者與旁觀者,重現校園欺凌的情景,體會當下不同人物內心的想法與感受。學生通過這樣的體驗更能理解欺凌者、被欺凌者與旁觀者行為背后的心理,并將應對校園欺凌的積極態度與方法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由此可見,呈現心理微系列作品后的交流、反饋尤為重要。教師可以適當結合其他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真正實現借助心理微系列作品提升心理輔導課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錦萍.淺談微課在高中心理課中的有效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4):18-19.
[2]趙蓉花.視頻素材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運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22):22-24.
[3]周琪楠.小學各年級同主題心理微課實踐——以“情緒情感”主題為例[J].江蘇教育,2021(8):12-13.
[4]孫庭標,何振.于光影中休整心靈? 在故事中解讀人生——淺談中學心育微視頻(電影)[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22):21-23.
[5]陳麗君.動畫短片在初中心理活動課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8):27-30.
[6]鄭丹妮.敘事型公益廣告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J].江蘇教育,2019(48):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