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微作品不僅可以平衡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差異,還在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發展中起到促進作用。南寧市對此進行了多年的實踐研究,從教師培訓、教師專業技能賽、資源共享平臺等多個方面探索心理微系列作品在心理健康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實踐應用。
【關鍵詞】心理微系列作品;心理健康教師;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4-0017-04
【作者簡介】趙穎梅,南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南寧,530012)心理健康教研員,一級教師。
一、心理微系列作品在促進心理健康教師專業發展上的優勢
(一)制作便利,人人可參與
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制作本身就是一種專業發展形式。并且,心理微系列作品制作便利,人人可參與。心理健康教師不需要掌握太復雜的信息技術,只要擁有接入互聯網的設備(手機、平板、電腦等),就可以通過課件制作、錄屏、視頻編輯等技術在短時間內制作一個有教育意義的心理微系列作品。同時,心理健康教師還可以在作品中融入個人教育思想和教學風格,在潛移默化中促進自身專業發展。
(二)不受時空和人員限制
一線教師日常工作比較繁忙,平時難有大量完整的時間參與系統的專業學習與培訓。新冠肺炎疫情后,網絡學習與直播課堂成為教師學習與研討的重要形式,只要擁有接入互聯網的設備,教師甚至足不出戶就能獲得學習、交流和提升的機會。一方面,教師可以靈活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地點,不受時空、場合與人員限制;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感興趣的學習資源,實現教師的個性化專業發展。
(三)可反復觀看,實現深度學習
與以往傳統的專業提升方式相比,心理微系列作品具有可反復觀看、學習的特點,心理健康教師在瀏覽心理微系列作品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進行學習,還可以隨時暫停以便仔細推敲、摘抄有價值的內容,在學習中充分思考。這樣既能夠讓教師充分實現學習自由,又實現深度學習。
(四)易于傳播,交流研討范圍廣
心理微系列作品短小精悍、易于傳播,可以讓更多的教師參與交流、學習和研討,讓教研不再受年級組、教研組、學校以及地域等因素的限制。這種大范圍的交流研討將使得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發展更富有成效。
二、心理微系列作品在心理健康教師專業發展中的應用實踐
從2014年起,南寧市開展了許多心理微系列作品應用于心理健康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大致分為以下4個階段。
(一)研訓結合,拓寬教研形式與內涵
從2014年起,南寧市關注到心理微系列作品的應用價值,組織全市心理健康教師進行心理微系列作品開發培訓,系統講授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內涵、理論背景、設計與制作、評價等。培訓之后,全市掀起了一股“微”教研的熱潮。將心理微系列作品應用于教研活動中,可以讓教師在短時間內學習到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理解他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設計,博采眾長。這大大提高了教研的效率,又在實踐中深化對心理微系列作品內涵的理解。
(二)積極實踐,提升專業素養
在開發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實踐中,心理健康教師的個人專業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革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和教育觀的革新是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核心。在開發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實踐中,教師要始終把學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這能有效促進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和認知規律,充分體現教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還需要以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心理微系列作品背后的教育思想、觀念、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及評價標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再根據教育的本質及學生發展規律進行改革,從而謀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2.提升教學技能。
心理微系列作品的設計和制作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師研究教育教學、提升自身專業技能的過程。心理微系列作品需要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完整、清晰、生動地闡述和講解一個重難點,這對教師來說是個挑戰。這要求教師對教學目標的選擇要精準,內容設計要合理,教學邏輯要清晰,知識講解要具有吸引力和說服力,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教學能力和信息素養要求較高。在開發和研究心理微系列作品的過程中,教師會反復鉆研教學內容,吃透專業知識,更深入和細致地去考慮每個教學環節,這對心理健康教師學科專業技能的提升和教學方法的改進有很大的幫助。
3.創新教育教學方式。
教育理念的革新必然會帶來教學方式與技能的創新。如何將心理微系列作品運用于課堂教學與教育實踐是每位心理健康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進行了許多創新的實踐探索,例如:制作心理微課,在課前供學生自學基礎知識,課堂中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對學習成果進行展示、思辨、解疑、評價和應用等深度學習;組織社團學生拍攝心理微電影、心理微廣告,從學生視角指導學生覺察心理現象,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進行校內展演;錄制家教微講堂視頻,構建校本家長學校云課堂。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教師不斷通過心理微系列作品創新各種教育教學活動,拓寬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思路。
4.促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個人專業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心理微系列作品既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紀錄,又是教學反思的載體。心理微系列作品清晰、直觀地呈現了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將教學行為具體化,教師可以跳出自我視角,從觀眾視角去覺察、發現自己的不足,剖析問題,調整與改進教育教學方式。這能更有效地幫助教師開展教學反思,提高教師的教學自信和成就感,極大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以賽促教,凝練成果
自2015年起,南寧市在全市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技能賽中加入心理微系列作品的評比內容,全面推動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水平的提升。各個層面的心理健康教師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與成長。
1.考查教師教學基本功與專業素養,提升綜合能力。
在心理健康教師專業技能賽中加入心理微系列作品的評比,對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進行全面考查,同時強化教師借助信息技術促進學科教學的能力。例如,在2019年心理健康教師專業技能賽中,心理微課《走出拖延的怪圈》不僅呈現了參賽教師對學生拖延心理的共情與分析能力,還考查了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學語言、教學情境設置和歸納總結等多項教學基本功,促進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這方便對心理健康教師的整體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進行全方位的考評。
2.樹立優秀典范,提升青年教師教學技能。
對于每年評選出的優秀心理微系列作品,南寧市組織全市心理健康教師參加展播和觀摩活動,并將獲獎作品刻錄成光盤下發給各學校。這讓青年教師可以一覽優秀的教學成果,從優秀教師身上汲取養分,明晰學科體系與專業發展方向;還可以聆聽專家的點評,將優秀經驗內化遷移至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
3.有助于骨干教師錘煉個人教學風格。
骨干教師有著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技能賽的備賽過程中,反復地研磨心理微系列作品有助于他們規范和細化教學形式,將學科體系與教育教學方法融會貫通。例如,南寧市一些心理健康骨干教師時常將心理劇技術運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他們已經基本熟練掌握心理劇技術,有完整的教學思路,但平時未注重打磨,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個人特色的心理劇教學策略。在心理微電影的制作和備賽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將心理劇技術融入心理微電影的制作中,進而加深對心理劇輔導技術的理解,關注教學風格與教學內容的匹配,有意識地提煉個人教學風格與特色。
(四)建構資源共享平臺,平衡城鄉教師專業發展差異
自2015年起,南寧市舉辦的6屆心理健康教師技能賽一共收集到心理微系列作品約2500余部,共評出優秀心理微系列作品約1000多部,主題涉及認識自我、學會學習、情緒管理、人際交往、生涯規劃、社會適應、生命教育、青春期輔導、心理科普等,形成一批優秀的心理微系列作品成果資源。每年,這些優秀資源都上傳到“南寧教育云平臺”網站上,全市中小學師生、家長可以自由瀏覽,還可以對作品進行點評與交流。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決教育欠發達、資源匱乏地區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短缺、心理健康教師專業發展受限等問題,平衡城鄉差異;另一方面,可以推廣優秀的心理微系列作品,起到引領、示范的作用,并提供平臺供教師隨時觀摩、學習、研討,相互借鑒教學方法與經驗。
三、存在的問題與反思
(一)碎片化學習存在一定弊端
碎片化學習是互聯網時代學習的普遍特征之一,雖然有著學習時間短、方式靈活、學習內容易吸收、學習興趣易維持等優勢,但也存在一定弊端。首先,碎片化知識缺乏知識之間的聯系,無法形成完整的體系。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這樣碎片化的學習方式不利于教師形成教學體系。其次,大量短小、頻繁、快速且圖文并茂的碎片化信息會增加大腦的認知負荷和選擇難度,導致被動接受、缺乏深度思考、注意力分散、認知偏差等問題。最后,碎片化學習會對系統化學習造成干擾。當師生依賴于圖文并茂的碎片化學習后,容易對傳統課堂與長時間的學習失去耐心,也使得課堂講授失去以往的吸引力。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師專業培訓和教研中,應該以系統化培訓、常規課堂為主,心理微系列作品為輔,促進心理健康教師專業發展。
(二)心理微系列作品開發不均衡
心理健康教師技能賽通常是讓教師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心理微系列作品主題。在實踐中發現,有些主題很少涉及,心理微系列作品開發不均衡,無法形成系統的課程體系,完全滿足教育環境的需求。因此,未來應有規劃地進行心理微系列作品資源開發。可以按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組織心理健康教研員和學科專家共同確定各年級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的框架體系,建立以需求為導向、有組織、有調控的心理微系列作品資源開發機制。對于個別作品較少的主題,可以通過指定主題的方式進行作品征集,完善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內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