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高考政策的實施,生涯教育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開發并普及生涯教育主題的心理微系列作品,可以擴大生涯教育的普及范圍、提升生涯教育質量。心理微系列作品在生涯教育不同形式、不同階段中的應用有所不同,教師在使用時應合理選擇,最大限度地發揮心理微系列作品在生涯教育中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心理微系列作品;生涯教育;生涯適應力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4-0021-03
【作者簡介】蘇娟,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南寧,530001)教師,一級教師。
一、心理微系列作品應用于生涯教育的意義
(一)擴大生涯教育的普及范圍
隨著新高考政策的實施,生涯教育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然而,生涯教育存在地域發展的不平衡性,其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實施情況不容樂觀。筆者曾于2020年暑假做過一個關于“生涯教育情況”的數據調查,樣本量為5700人。調查結果顯示,所在地區有48.03%的中學生(非城市戶籍的學生比例為53.43%)未聽說過或未了解過“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等概念;59.15%的中學生(非城市戶籍的學生比例為62.40%)不了解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及內容。可見,生涯教育普及程度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生涯教育主題的心理微系列作品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環境下新媒體快速、精準、覆蓋面廣的作用,解決目前生涯教育普及率低的問題。
(二)提高生涯教育的質量
總體而言,我國生涯教育的師資匱乏,經濟不發達地區尤甚。很多學校的兼職生涯教育教師主要由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和團委書記擔任。專兼職生涯教育教師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均會受到所在地區教育行政部門的培訓政策、組織的教研活動等外在因素的制約。因此,系統地開發并普及生涯教育主題的心理微系列作品,能有效促進專兼職生涯教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生涯教育教師可以從生涯教育主題的心理微系列作品中學習相關的理論和技能,也可以直接將其運用于具體的生涯教育教學實踐之中,這無形中大大降低了經驗不足的生涯教育教師備課、設計活動的難度。
二、心理微系列作品應用于生涯教育的實施策略
心理微系列作品包括心理微課、心理微電影、家教微講堂、心理微廣告、心理微故事等形式。從呈現方式上看,可分為文字呈現和圖像呈現,心理微故事為文字呈現,其余均為圖像呈現。從功能類型上看,可分為知識傳授型、方法策略型以及情感共鳴型,其中,心理微課、家教微講堂和心理微廣告以傳授知識、策略方法為主,心理微故事和心理微電影以情感共鳴、傳授策略方法為主。鑒于以上不同分類,在生涯教育中使用心理微系列作品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心理微系列作品在生涯教育不同形式中的應用
1.在生涯教育課堂中的應用。
心理微系列作品可廣泛運用于生涯教育課的各個環節,但從教學效果而言,建議根據不同課堂環節的設計意圖選擇不同類型的心理微系列作品。
在課前預習環節,對于某些復雜的生涯理論,如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艾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等,教師可以事先制作心理微課,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當學生發現自己對該知識點理解有限時,可以多次觀看心理微課,以促進自己理解和記憶。
在課堂導入環節,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選用心理微電影的一個片段或心理微廣告,播放引人入勝的視頻并設計與生涯教育主題相關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在課堂活動環節,為了豐富課程內容,教師可以為各小組準備不同人物的生涯微故事作為討論案例。因為文字閱讀的速度較快,適合小組成員共同了解、討論。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討論的進程,對關鍵的文字信息進行反復閱讀。此時,使用微故事比播放視頻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想碰撞。
在課堂小結環節,很多教師習慣運用心理微課或心理微廣告強化本節課的知識點,這符合心理學中的近因效應。但如果有的課在導入部分使用的是心理微電影中的片段,建議在小結部分也使用該心理微電影后半部分的片段,以主人公后期的變化與導入時的狀態做對比。教師的小結語也可以圍繞心理微電影中生涯教育的相關思想進行表述,使得前后環節邏輯聯系更緊密,加深學生的理解。
2.在生涯實踐活動中的應用。
實踐指的是個體與環境的互動。因此,生涯實踐活動中需要使用心理微系列作品的概率較低。但是,生動有趣的生涯實踐活動可以作為心理微系列作品的素材。生涯教育的實踐活動從場地上可分為校內實踐和社會實踐;從體驗程度上可分為聽取介紹、現場觀摩和親身實踐。在校內實踐中,學生的參與度較高,但種類相對較少,選擇面窄且缺乏新鮮感。而社會實踐的種類多、選擇面廣且富有新鮮感,但并非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有時間經常參與。因此,在生涯教育的社會實踐中,可進行相應的錄像或拍照,用于制作介紹職業的心理微課。此類心理微課可視性很強,內容可以是現場觀摩類的活動,如采訪職業人物;也可以是親身實踐類的活動,如學生跟隨家長上一天班。這樣的心理微課貼近學生需求,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迅速了解該職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
此類心理微課的制作應當注意兩個方面。一是介紹的職業種類應盡可能全面。當同一個班內有好幾個組的學生都要采訪同一類職業人物時,教師應適當引流。二是很多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更注重該職業的工作內容、工作報酬、對從業人員的要求等客觀方面的要素,忽視了從業人員選擇該職業的原因、堅持在崗的毅力、不斷求新的工匠精神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要素。而后者,在個體的生涯抉擇中往往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布置任務時應完善該方面的要求。
(二)心理微系列作品在生涯教育不同階段中的應用
筆者參照中國臺灣學者林清文的“生涯規劃的理性模式”,將生涯教育劃分為生涯啟蒙、生涯探索、生涯抉擇和生涯行動四個主要階段。
1.生涯啟蒙階段。
在這一階段,教師期望學生對于生涯規劃形成一個合理的認知。但個體的觀點往往不是被外界灌輸而成的,更多的是通過相應的經歷或者觀摩他人的經歷,生成相應的情感,而后有所感悟。因此,在該階段使用可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心理微電影或心理微故事效果最佳。一方面,心理微電影和心理微故事都側重于刻畫主人公內心的思想和情感,易營造相應的氛圍,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另一方面,心理微電影可以采用特定的表現手法展現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和魅力。例如,國產動畫片《沒頭腦和不高興》用幽默、超現實的形式講述了兩個不承認自己缺點的小學生,在“穿越時空”成為職業人物后,因自身缺點導致了各自事業上的失敗。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學生也對自己的未來職業生涯展開想象,并意識到目前的學業生活與未來職業生涯具有內在連貫性。
2.生涯探索階段。
生涯探索階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自我方面。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青春期最重要的人格發展任務就是確立自我同一性。完成這一任務的前提是學生需要確認自己內在的個性特征,如興趣、氣質、性格、能力等。對于青少年而言,客觀認識自己是一件難度較大的事情,不僅是因為自身心智水平有限,而且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斷成長、變化著的。此時,教師可以借助心理微課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心理學理論、掌握認識自我的多種方法。此外,青春期是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僅依靠道德宣講的方式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效果較差。而生動的心理微電影或情節曲折的心理微故事等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偏頗會給個體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職業價值觀。
二是探索外界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校內外的實踐活動探索關于專業與大學、職業與社會等外界信息。但高校專業、社會職業種類眾多,僅憑學生逐一親身實踐,無法在有限的課外時間感知全部的真實社會。因此,教師可以開發并普及關于高校專業、社會職業的心理微課,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對高校專業、社會職業等有初步的認知。
3.生涯抉擇和生涯行動階段。
當學生進行生涯抉擇后,會采取實際行動追求現階段的生涯目標,生涯狀態必然會發生某種程度的改變。此時,個體改變自身以適應新生活的能力,即生涯適應力。由于學生身心發展尚不成熟、認識世界較主觀、看待問題容易片面極端化,因此,他們在做重大抉擇時很難周全思量、做出理性決定。在生涯行動階段,學生容易因為實際情況不如自己所設想的順利而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生涯適應力弱。此時,教師可以借助心理微課將專業的、科學的行為策略教授給學生,提升學生的生涯適應力;還可以利用心理微電影、心理微故事等引導學生與作品中的主人公共情,合理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