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蘇巧妙名師工作室構建了“一體兩翼四驅”成長共同體,以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核心,通過開發“陽光心理課”,參與危機介入與干預專項培訓,提升心理健康教師的教學技能、輔導技能、組織能力與科研能力,促進心理健康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名師工作室;心理健康教師;專業發展;成長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4-0036-04
【作者簡介】蘇巧妙,福建省廈門市金林灣實驗學校(福建廈門,361000)教師,一級教師。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修訂版)》(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應“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師培訓。切實提高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水平。” [1]某種程度上說,心理健康師資水平會影響一所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蘇巧妙名師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基于心理健康教師發展需求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構建了“一體兩翼四驅”成長共同體[2],著力提升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學校、服務教師、服務學生的功能,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在范圍上有所拓展、形式上有所創新、實效上有所提高。
一、秉持“一體”理念,明確以學生為主體的心理品質培養目標
《綱要》指出:“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提升最終的落腳點應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心理健康教師的業務素養如何,應以學生的發展情況為評判標準。因此,工作室的研修活動著重關注心理健康教師在開展各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否“以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為核心”,并開展相應內容的研討,促進“一體”理念的落地。
1.定期開展視導活動,督促落實“一體”理念。
工作室為了更好地了解“一體”理念的落實情況,定期開展視導活動。通過視導活動發掘心理健康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經驗,利用工作室平臺推廣成功經驗。如有的心理健康教師注重“多維互動,主體體驗”,即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情境中體驗情緒情感,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有的心理健康教師關注學生心理發展的連續性,為每個學生設計了《心靈成長記錄冊》,引導學生記錄自己在每節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收獲與成長。同時,工作室通過視導活動發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如有的心理健康教師在備課時只注重活動設計,未能備好學情,導致課堂活動效果不佳,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有的心理健康教師過于注重展示個人能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課變成自己的“秀場”,心理健康教師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卻游離在課堂之外。為此,工作室利用研修活動進行專項整治,力求“對癥下藥”,助力心理健康教師專業成長。工作室成員以專業的眼光洞悉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對學校心理健康教師進行督導,以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切實受益。
2.發揮朋輩互助作用,生生結對滋養品格。
充分發揮學生朋輩心理互助的作用,培養一批得力的“心理小委員”,生生結對助力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而破解心理健康教師“孤軍奮戰”的難題。因此,工作室成員集思廣益,編寫了一套具有區域特色、可供借鑒的《朋輩心理輔導修煉手冊與工作指南》。心理健康教師可以通過該指南指導“心理小委員”開展朋輩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改變過去只有專業心理健康教師才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狀況,讓更多的學生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和受益者,這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在工作室的推動下,這一嘗試解決了很多學校專業心理健康教師人手不足,導致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的問題,也更有利于發揮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機制。[3]
二、提升“兩翼”能力,實現“發展、預防”和“危機干預”齊發展
《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發展、預防和危機干預相結合的原則。”因此,工作室在遵循該原則的基礎上,立足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心理健康教育實際需要,為學生提供“發展、預防”和“危機干預”兩方面服務,以實現“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目標。
1.開發“陽光心理課”,培養學生積極品質。
工作室為了更好地使成員具備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能力,組織成員學習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經過系統學習后,工作室成員改變過去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探索出一套適合小學生、以培養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主要任務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陽光心理課”。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指導心理健康教師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和挖掘他們的內在潛力上。同時,工作室著力開發具有借鑒意義、操作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課自編教材《小學生陽光心理學堂》。[4]從預防、發展的角度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營造全員積極參與、體驗幸福感、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的氛圍。
2.校際聯動同儕互助,專家督導提升技能。
工作室指派優秀成員定期參加市級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站危機介入與干預的專項培訓,接受專家的個案督導。受訓人員以專題形式對工作室其他成員和研修人員進行二次培訓,引導他們掌握心理危機干預基本知識和技能,并創設情境,以小組模擬的方式提升他們的實操能力。各所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在工作室成員的指導下,制定學校心理危機干預及預防工作實施方案。采用校際聯動模式進行危機干預,即當某所學校發生危機事件時,由工作室中非本校心理健康教師組成心理危機干預小組參與該校危機干預工作。干預工作結束后,危機干預小組全體成員整理個案,邀請專家進行案例督導。在“學習—實操—督導—反思—再運用”流程中訓練心理健康教師的危機干預技能,每位心理健康教師的危機識別和干預能力不斷得到提升。
三、增強“四驅”能量,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師的核心技能
圍繞“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的心理健康教育總目標,要修煉好心理健康教師的核心技能,即教學技能、輔導技能、組織能力和科研能力。只有這4項技能都得到充分發展,心理健康教師才能更好地助力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1.以賽促練提升教學技能,以老帶新構建發展梯隊。
課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陣地,教學技能是心理健康教師專業發展的第一個“驅動車輪”。工作室通過“老帶青、青帶兼”機制,形成“三位一體”專業成長“金字塔”,即工作室成員帶教研修人員,市、區級心理健康骨干教師帶教普通心理健康教師,普通心理健康教師帶教兼職心理健康教師,開展了《綱要》解讀、板書板畫、片段教學、聽課評課、微課程制作等系列基本功訓練。引導每位心理健康教師運用SWOT分析法提升課堂教學能力。舉辦“青年心理健康教師基本功比賽”“心理健康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心理健康教育課優質課比賽”等各項教學評比活動,以賽促練,以學驗教,引領心理健康教師不斷探索優質、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理念與模式。在心理健康骨干教師的引領下,在教學評比活動的驅動下,每位心理健康教師能立足于自己的專業所長與發展志向,不斷優化教學技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2.研修家庭治療提升輔導技能,齊抓共管改善成長系統。
心理輔導是心理健康教師關注學生心理差異的重要方式,心理輔導技能是心理健康教師專業發展的第二個“驅動車輪”。傳統的學校心理輔導把工作重心放在學生身上,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輔導方式,容易影響輔導效果。根據系統治療理論,個體心理問題的形成與療愈受到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等因素的影響。工作室組織成員研修家庭教育輔導理論與技能,對區域內各小學集中反映的學生心理問題進行歸類整理,對突出問題進行基于家庭系統治療理論的原因剖析,并以序列化、專題式的工作坊開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活動。[5]借助家庭系統解決學生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同時,更新心理健康教師的輔導理念與技術,拓展心理輔導的對象與內容,提升他們的輔導技能。
3.巧用資源提升組織能力,多彩活動健全學生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應始終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組織能力應成為心理健康教師專業發展的第三個“驅動車輪”。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師具備活動組織能力,集結各種有效資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綱要》也特別指出:“要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資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師的組織活動能力對他們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充分挖掘資源合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聘請在組織活動方面能力突出的一線心理健康教師向工作室成員和研修人員分享經驗。并以片區為單位,策劃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以每年心理健康教育月為契機,工作室成員對接各片區,組織各校圍繞廈門市教育局所定主題策劃活動,充分利用校園師資、家長志愿者、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隊、社會心理機構等資源,采用心理游園會、校園心理劇、心理漫畫賽、心理微電影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學生在體驗與感悟中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健全人格。
4.以教促研提升科研能力,以研促教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堂。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研能力是心理健康教師專業發展的第四個“驅動車輪”。工作室堅持以課題研究為抓手,引導心理健康教師走“科研強能”之路。工作室以“積極心理學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向,并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引導各校心理健康教師針對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擬定研究子課題——“以教促研”。在課題研究中發現問題、探索策略、解決問題、凝練成果,進而“以研促教”,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反哺”課堂,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課實效性,幫助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培養積極心理品質。在工作室的努力下,“積極心理學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研究”立項為廈門市第四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題,工作室成員不斷實踐研究與反思總結,找準未來發展目標——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設施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教師團隊建設,形成積極生態心理服務體系。工作室形成“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良性循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模式,帶領心理健康教師不斷提升專業素養,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水平。
工作室構建了“一體兩翼四驅”的成長共同體,即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為核心,堅持“發展預防”和“危機干預”兩翼齊飛,引領心理健康教師做到教學技能、輔導技能、組織能力、科研能力并駕齊驅,促進心理健康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以社交媒體為載體的新型服務平臺突破教師學習交流的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未來工作室將運用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融合信息技術開展“互聯網+”教研活動[6],做好成果總結與經驗分享,進一步提升工作室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EB/OL].(2012-12-7)[2020-1-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5/201212/145679.html.
[2]莊惠芬.把名師工作室打造為“成長共同體”[J].人民教育,2018(2):27-29.
[3]蘇巧妙.朋輩心理輔導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5):8-11.
[4]蘇巧妙.積極心理學在小學心理健康課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8(21):74-76.
[5]蘇巧妙.序列化專題式工作坊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13):61-63.
[6]曾呈進.“互聯網+”背景下名師工作室推進的思考——以福建教育學院曾呈進地理名師工作室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