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國榮 馬達
[摘? ? 要] 立場問題是根本性問題,直接關系到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初衷、實踐路徑和歷史方位。當前,探究中國共產黨過去為什么能夠通過站穩人民立場獲得成功,未來應該怎樣才能站穩人民立場繼續獲得成功是重要的時代課題。理論維度上,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把握和引領時代,及時回答時代和人民之問,并與歪曲和否定人民立場的社會思潮作斗爭,能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提供價值導向;實踐維度上,人民立場實踐所具有的客觀物質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以及革命批判性等內在特點,能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提供實踐指向;歷史維度上,揭示人民立場的歷史性與時代性,并把握二者之間的內在張力,能夠凸顯中國共產黨從變中把握不變,以不變應萬變的理論品格。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歷史脈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 D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2)04-0013-09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與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是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智慧的綱領性文獻,也是黨踐行初心使命,站穩人民立場歷史經驗的系統總結。《決議》從10個方面總結了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其中之一便是“堅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即人民立場。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決議》從理論、實踐和歷史三個維度,回答了中國共產黨過去為什么能夠站穩人民立場獲得成功,未來應該怎樣才能站穩人民立場繼續獲得成功的歷史之問。因此,厘清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理論維度、實踐維度和歷史維度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理論維度
理論維度是藉由復雜現實問題而具體闡發和生成的本質性理解和功能性認識,強調在表達現實問題時應實現認知架構、價值立場、本質訴求和自覺反思的統一。也就是說,理論維度體現為不同層次或不同視域的經驗總結,凸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極大張力。“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1] 11。訴諸最廣大人民群眾而得以形成的人民立場理論,也正在展現其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社會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2] 13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首先,因為它是為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理論;其次,因為它能夠得到無產階級政黨繼承、創新和維護;最后,因為它的科學性、實踐性、時代性、人民性、發展性等理論特質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和現實需要。
人民立場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適應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和現實需要而得以形成的科學理論。遵循著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及他們為指導革命實踐所形成的立場、觀點、方法相統一的認知架構,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依據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立場理論。因此,理論繼承與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理論得以生機勃勃的本質要求。
始終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把握和引領時代,是中國共產黨無往不勝的制勝奧秘。《決議》系統論證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進一步強調“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真理”[3] 63,“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強國的根本指導思想”[3] 66。列寧曾經指出:“在為階級矛盾所分裂的社會中,任何時候也不可能有非階級的或超階級的意識形態。”[4] 326-327馬克思主義作為維護無產階級和全人類根本利益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舊世界、探索新世界,消滅階級和階級矛盾的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基于特定價值指向所形成的理論表達,充分展現了鮮明的人民立場原則。《共產黨宣言》所宣示的“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5] 42,便是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的鮮明表征。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無產階級和絕大多數人的立場上,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作了科學的理論準備。其中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剝削本質,批判模糊階級立場的虛假觀念,表達維護人民利益的根本訴求,為無產階級執政黨堅持人民立場,實現立場的自我認同提供價值指引。一言以蔽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作為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理論之源,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相較于其他理論蘊含著豐富的鮮明特征。正如《決議》所指出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充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充分貫徹,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充分彰顯”[3] 63。
始終堅持理論創新,及時回答時代和人民之問,是中國共產黨長盛不衰的寶貴經驗。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始終堅持基于實踐推進理論創新。《決議》系統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征程中所積累的歷史經驗,在闡釋馬克思主義強大生命力的基礎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基本論斷,強調“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這是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3] 66。理論創新內含深刻的理論邏輯。從主體視角來看,堅持內涵與外延并進的邏輯理路,把握馬克思主義核心要義和基本原則,是堅持理論創新的前提和途徑;從介體視角來看,任何真理都以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絕對性與相對性相統一為主要標志,因此,偏離客觀實際與現實訴求來發展馬克思主義,定會背離理論創新的意蘊和精髓;從客體視角來看,立足具體國情,以當時的歷史條件去探索理論創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將創新理論應用于指導具體實踐,是理論創新的目標和依歸。理論創新外顯為不同的理論層次。無論是提出具有階級意識的無產階級才有可能超越物化的盧卡奇,還是為工人階級革命欲望消失而吶喊的馬爾庫塞,或者是認為掌握文化領導權是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關鍵因素的葛蘭西等西方政治人士,雖然從不同層次對馬克思主義作出了理論創新,但實質上無法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出路,事實上也偏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論斷。總而言之,只有站穩階級立場、把握客觀規律、回應現實課題,才能真正做到理論創新。正如《決議》所指出的,“只要我們勇于結合新的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善于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就一定能夠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3] 67。
無產階級政黨不僅要在理論繼承和理論創新上秉持人民立場,還要勇于抨擊歪曲和否定人民立場的社會思潮,鞏固和維護人民立場的根本地位。當年面對“蘇黎世三人團”試圖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新機關報提出改良主義綱領,馬克思和恩格斯旗幟鮮明地指出,如果“采取資產階級的而不是無產階級的立場,那么很遺憾,我們就沒有別的路可走,而只好公開對此表示反對”[6] 362。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政黨,始終同違背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資產階級立場、小資產階級立場,以及各種非人民立場的錯誤思想作斗爭。始終為無產階級政黨和廣大人民群眾堅持和鞏固立場的自我認同提供理論支撐。列寧曾深刻指出:“沒有一個活著的人能夠不站到這個或那個階級方面來。”[4] 135立場作為具有階級屬性的價值傾向,總是要通過個人取向、政黨取向和社會取向集中表現出來。個人是否心懷人民立場,主要表現為是否支持和維護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是否為無產階級和絕大多數人的解放事業付出實際行動,是否能夠在思想和情感上尊重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因此,只有心懷人民立場,無產階級政黨才能得到支持和擁護;政黨是否秉持人民立場,主要表現為制定的政策和策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政黨的自身建設是否有利于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實現,展現的成效是否經得起實踐和人民的考驗,因此,只有政黨秉持人民立場,才能保證黨長期執政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才能把握正確的前進方向,才能弘揚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才能保持長期穩定和安定有序,黨才能積聚起無窮的磅礴力量。正如《決議》所指出的,“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3] 44。
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訴求。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指出,解放全人類是無產階級解放自身的前提,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利益與全人類的利益是一致的,強調“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地擺脫一切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差別和階級斗爭,就不能使自己從進行剝削和統治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的奴役下解放出來”[5] 14。毛澤東明確指出不僅要了解馬克思主義的一般結論,“而且應當學習他們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和方法”[7] 533,也就是說無產階級政黨需要借助人民立場來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始終認為秉持人民立場是一個重大原則性問題,強調“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8] 52。這充分表明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于以往一切政治力量的根本標志,同時也是檢驗無產階級政黨是否保持自身先進性和純潔性的試金石。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民立場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論、新觀點和新論斷,共同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拓展了人民立場理論的豐富內涵和現實意義。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在總結黨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旗幟鮮明地宣告了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人民立場不會變,把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作為黨執政的根基不會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會變,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不會變,不僅厘清了我們黨過去堅持人民立場取得成功的寶貴經驗,更為我們黨將來秉持人民立場接續成功指航定向。
二、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實踐維度
實踐維度是藉由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客觀實際而探尋其中的內在特點和本真面貌,強調在認識和實踐過程中應實現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世界觀與方法論相協調、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相連接。也就是說,實踐維度凸顯了認識活動中的理論自覺向實踐過程中的行為自覺飛躍的運動過程。毛澤東曾明確地指出:“唯心論和機械唯物論,機會主義和冒險主義,都是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的。”[9] 295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實踐逐步從根本上克服了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思想,反對各種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錯誤傾向,提倡運用辯證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追求客觀規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任人宰割的悲慘命運,終結了勞動人民備受剝削的悲慘歷史,兌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莊嚴承諾,創造了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深化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內涵。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實踐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要求,深刻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理論特質。
追本溯源,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所占據的實踐維度。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得以作用于社會現實的基本條件,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區別于一切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核心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 531,而“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1] 724。但由于生產過程所得到的結果實質上“已經觀念地存在著”[10] 208,所以“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1] 527。概而言之,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以及革命批判性等內在特點。
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作為改造社會和改造人自身的物質實踐活動,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視域相吻合,清楚地表明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在特點。首先,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特點。具體表現為這種實踐活動所對應的主體是具有現實需要的廣大人民群眾,而為了滿足主體的客觀物質需要就必然要利用客觀的實踐手段作用于客觀的實踐對象。與此同時,這種實踐活動沒有離開社會發展的客觀條件以及客觀規律去抽象地談論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并非遠離現實的人的日常生活。既強調要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又強調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凸顯人民立場實踐所具有的客觀物質性特點。其次,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實踐具有自覺能動性特點。具體表現為這種實踐活動并非單純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直接現實性活動,而是精神支配于物質力量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開始之前,根據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欲求和愿望,集中廣泛的精神生產成果和精神動力因素,在頂層設計中制定未來的發展目標和規劃藍圖,同時也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檢驗認識的合理性并及時調整和改變自己的目標和規劃。可以說,實踐的自覺能動性越高,人民群眾的欲求和愿望就會越發得到滿足。再次,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特點。具體表現為中國共產黨善于將具體政策變為群眾的行動,使人民群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不斷地推動社會向前發展。人類的社會生產雖然受特定歷史條件的制約,但并不意味著永遠靜止于某一種發展水平。中國共產黨明確實踐活動不是單個人的活動,更不是與過往相割裂的活動,而是在繼承前人實踐成就的基礎上集廣大人民群眾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于一體的實踐活動。概言之,脫離于社會歷史和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不符合人民立場的。最后,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實踐具有革命批判性特點。具體表現為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時代問題為實踐導向,致力于對客觀世界進行革命性鍛造。在肯定和否定的革命性與拋棄和吸收的批判性當中確定亟待解決的問題領域,找準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以求實現歷史性變革和時代性跨越。如此,中國共產黨善用他者和自我的批判,革命性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從而實現物質文明、政治制度、精神境界和生態環境朝著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方向展開。總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舊哲學脫離人、人類實踐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缺陷的同時,以實踐為基點去理解人和人類社會發展,從而揭示了實踐的內在特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已然貫穿于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實踐,無產階級政黨的人民立場理論終歸要付諸實踐,人民立場訴求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成為現實。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實踐性表明,片面的抽象感性、純粹的主觀活動、狹隘的歷史眼界和孤立的理論空談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從蘇聯共產黨〔含布爾什維克黨、俄共(布)、聯共(布)〕執政的74年實踐經驗來看,能否秉持人民立場是一個政黨興衰成敗的重要因素。列寧曾經指出,共產黨執政的“最嚴重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11] 626。只有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擁護。因此,列寧也強調“勞動群眾擁護我們。我們的力量就在這里。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不可戰勝的根源就在這里”[11] 53。始終關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依據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來制定未來的發展目標和規劃藍圖,保持同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不斷革除和批判有損人民利益的各種因素,是一個黨能夠長期執政的根本所在。然而,列寧逝世以后,特別是蘇聯共產黨執政中后期,未能有效踐行人民立場的理論和原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重工業的片面發展,致使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所制定的五年計劃以及發展目標也大多沒有實現。特權階層的形成和特權腐敗的蔓延也使蘇聯共產黨與人民群眾離心離德、漸行漸遠。當年蘇聯共產黨領導階層雖能在一定程度上覺察到問題出現的領域,但卻無法找準解決問題的方案。長此以往,人民群眾必然對蘇聯共產黨失去信任和支持。因此,站穩人民立場才能牢固無產階級政黨長期執政的政治根基。中國共產黨致力于實現全方位人民立場,努力“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12] 18。
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實踐經驗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清晰地表明,“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3] 66。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治國理政的首要政治責任和政治義務。要始終與最廣大人民群眾建立牢不可破的血肉聯系,時刻牢記“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3] 66。把黨和國家所進行的一切工作與維護人民利益高度統一起來,既凸顯了中國共產黨站穩人民立場的實踐指向,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是否站穩人民立場的客觀標準。
三、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歷史維度
歷史維度是藉由自然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因素來科學地揭示社會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的具體維度,強調在考察人類歷史活動時既要以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又要敏銳地捕捉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就是說,歷史維度表現為社會歷史現象可知性、社會歷史規律普遍性和社會歷史發展必然性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要“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13] 14。這就意味著探尋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歷史維度,既要揭示其發展的歷史性和時代性,又要把握歷史性與時代性之間的內在張力。
毫無疑問,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歷史維度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詮釋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歷史維度,不能離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離開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便無法真正地把握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科學內涵。脫離人民立場來談論歷史觀也會無法領悟其真正的價值意蘊。在人民立場與歷史觀的邏輯關系上,人民立場決定歷史觀,歷史觀是人民立場的反映,有什么樣的人民立場就會有什么樣的歷史觀。相應地,歷史觀也會反作用于人民立場。自階級社會誕生以來,不同的思想觀點背后總會占據不同的人民立場,歷史觀也概莫能外。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善于揭示歷史現象背后的價值取向。與以往占統治地位的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站在人民立場上分析歷史現象,正確地解決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認識到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活動具有雙重特點,一方面,“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1] 295;另一方面,“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1] 287。馬克思主義還認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1] 286,任何歷史活動都要表達具體的利益訴求。簡而言之,歷史活動所涵蓋的思想動因,由物質利益決定,另外歷史活動也并非是少數人的活動,而是表現為最廣泛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活動。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不同,舊歷史觀并沒有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思考歷史問題,而是站在少數人的立場上來看待歷史問題。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哲學家,特別是持資產階級價值觀的哲學家,始終把意識當作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因,用意識來說明和取代現實中的一切。其目的在于,通過利用意識特別是各種人為臆造的思想觀念,歪曲社會歷史,以此來鞏固其政權的長期統治地位;通過迷惑廣大人民群眾主動放棄經濟利益訴求,來緩解階級間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文化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斗爭,以此來證明私有制、壟斷性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通過剝離“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14] 270中的物質因素,來掩蓋舊生產方式及其所代表的階級終究要退出歷史舞臺的客觀必然性,進而維護剝削階級的階級地位。可見,認為意識是社會歷史發展根本動因的觀點,在本質上代表非人民立場,具有虛偽性和欺騙性。而把意識夸大為社會歷史發展決定性因素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英雄史觀。猶如黑格爾鼓吹“人民是助唱隊——他們消極、被動;只有英雄們建功立業,擔當責任”[15] 219,英雄史觀夸大個人意志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否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積極鼓吹少數英雄人物創造歷史。究其本質,在于剝削制度下私有制帶來的階級利益分化。剝削階級的少數精英與廣大人民群眾在階級利益上相對立,剝削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必然要鼓吹英雄史觀,以此來促使廣大人民群眾依附于剝削階級立場。可見,如何看待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也受階級立場的影響。
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實際上也呼應了立場作用于歷史觀的現實邏輯。在馬克思主義現實邏輯中,立場與歷史觀相互支撐。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物質資料生產起到了促進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雙重作用,而物質資料生產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付出與創造,滿足人民群眾物質需要和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又都是人民立場的重要表現,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觀。《決議》指出,全黨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3] 72-73。《決議》系統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歷史經驗,凸顯了人民立場的時代性。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了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義無反顧地組織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人民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加強和擴大了廣泛統一戰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繼續探索使人民擺脫貧困的發展道路,把經濟建設作為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民立場上,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奮進。
人民立場是黨在歷史實踐中生成的立場,當然會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認清人民立場的歷史性,能夠為無產階級政黨科學把握人民立場提供客觀依據。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不是相反,但同時也承認社會意識在特定條件下對社會存在的能動作用。這表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歷史階段都適用的“永恒真理”。杜林推論道德具有永恒性和普適性,試圖利用永恒原則將歷史排除在自己的理論邏輯之外,借此承認世間存在著“永恒真理”。杜林認為道德的“永恒真理”具體表現為凌駕于任何差別之上,適用于任何歷史條件。恩格斯針對杜林用社會意識的“永恒真理”來尋求社會進步的圖謀提出批判。恩格斯認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的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16] 99簡而言之,任何社會意識的產生都有深刻的經濟根源。“立場,是人們觀察、認識和處理問題的立足點。這個立足點,從根本上講是由人們的經濟政治社會利益和地位決定的”[17] 17-24,可以說立場是經濟利益在觀念上的反映。立場作為具有階級屬性的思想觀點,反映階級的根本利益,表明一個人、一個政黨究竟秉持何種立場,不取決于人們的思維決斷,關鍵在于思維決斷背后所反映和代表的階級利益。如果反映和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則是人民立場;如果反映和代表的是特權階層和利益集團的利益,則是非人民立場,沒有不反映和不代表任何利益的中立立場。總之,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視域下,立場不僅具有歷史的必然性,還具有歷史的條件性。
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實際上也呼應了歷史觀反作用于立場的理論邏輯。在當代中國,歪曲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大致可分為兩種主要表現:一種表現為,極端化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階級性,試圖營造“狹隘的政黨立場”,抑或是批評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階級性,試圖營造“全民立場”。另一種表現為,用現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否定之前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抑或是用之前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否定現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這些表現顯然具有片面性、欺騙性甚至反動性。因為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代表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8] 187中國共產黨為之奮斗的內在動因在黨的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已經清晰體現。《黨章》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這充分表明黨代表著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同時,《黨章》還指出,“由于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影響,階級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這就預示著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并不是所謂的“全民黨”。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反對脫離歷史條件去評價歷史。切不能用改革開放前30年否定后40年,抑或是用改革開放后40年否定前30年。如前所述,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制定都有其經濟利益根源,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制定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皆是為了維護和實現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本質上符合人民立場的客觀標準。因此,絕不能脫離特定歷史時期用內容有所調整的人民立場來相互否定。正如《決議》所指出的,“全黨要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從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踐行初心使命,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3] 2。
探尋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歷史維度,還應該把握歷史性與時代性之間的內在張力,即深刻領悟人民立場“變”與“不變”的邏輯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12] 21人民立場既是歷史的也是發展的。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和行動原則與我國基本國情不斷變化的基本特征相結合,決定著人民立場戰略要求之“變”。具體來說,“人民”概念在政治話語建構中的內涵與外延之變、社會生產力發展程度和上層建筑改革力度之變、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與人民群眾利益需求之變,以及不同歷史時期國內與國際環境等諸多變化,必然會引起人民立場戰略要求的適當調試,甚至會使得“人民”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調整。從“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到“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再到明確將“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納入到《決議》,恰恰體現了以“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任務和戰略部署,本質上符合人民立場的歷史性與時代性的辯證統一。人民立場是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價值導向,決定著政黨能否維護特定階級的階級利益。中國共產黨代表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階級定位和階級屬性,決定其人民立場核心價值的“不變”。正如《決議》所指出的,“全黨必須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站穩人民立場”[3] 73。人民立場核心價值的“不變”,正是永遠站穩人民立場的根本支撐。具體來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永遠不變、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訴求永遠不變、與人民群眾保持最緊密的聯系永遠不變、承認和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永遠不變,以及追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然趨勢永遠不變。人民立場核心價值的“不變”,既是中國共產黨永遠站穩人民立場莊嚴承諾的鮮明表征,也凸顯中國共產黨以不變應萬變的理論品格。總之,中國共產黨堅守人民立場的歷史,就是從變中把握不變,以不變應萬變的歷史。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Z].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 列寧.列寧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3]?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 黑格爾. 歷史哲學[M].王造時,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1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 習近平.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J].求是,2010,(7).
[1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甘小梅 胡?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