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特點和閱讀水平,整本書閱讀可采用學程助推的策略。“學程”即學的課程,與“教程”相對。學程的主要樣態有任務單、問題串和策略群等。以《西游記》一書為例,闡述整本書閱讀學程設計的原則、路徑和借助學程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一般策略。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學程設計;讀中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9-0076-05
【作者簡介】王躍平,南京市科利華中學(南京,210009)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盡管教育專家反復呼吁,要讓學生讀書,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但目前主動讀書的學生很少,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教師也不多,主要原因在于閱讀和教學時間都非常有限。另外,學生的“讀”和教師的“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一方面,學生讀書之后,往往“理不清”“讀不深”“講不出”,缺少成就感;另一方面,很多教師不知道整本書怎么教,找不到教學點,也不知如何設計、如何指導。筆者在統編教材必讀書目《西游記》的教學中,以學程作為支架,指導學生在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讓他們讀有方向、讀有收獲。
一、整本書閱讀學程的內涵及樣態
什么是學程?“學程”即學的課程,它與“教程”相對。從釋義角度看,學程又可理解為學習程序、學習歷程、學習進程等。就讀書來說,學習程序主要包括“閱讀—整理—探究”等過程,學習歷程包括初讀和再讀,學習進程是指讀書讀到了什么程度,主要包括“了解作品內容”“理解主旨內涵”“把握思維脈絡”“品讀鑒賞妙處”“閱讀轉化輸出”這五個層級。
整本書閱讀的學程樣態主要有深化閱讀的任務單、引領閱讀的問題串和優化閱讀的策略群等,它們貫穿整個閱讀過程,適用于閱讀的各個層次。閱讀《西游記》這樣的經典,學生的興趣點往往在“奇幻有趣”的故事上,卻不知道這樣的故事是怎樣寫成的,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故事,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因此,當《西游記》成為必讀書目再次進入初中生的視野時,我們要用學程引導學生明確讀什么、怎么讀。
首先,設計深化閱讀的任務單。筆者設計《西游記》閱讀任務單,讓學生梳理取經路上的妖怪,從而使學生深入理解這本書。示例如表1。
學生在梳理各路妖怪的過程中,逐漸了解“九九八十一難”的構成要素,明晰這本書的行文脈絡和情節架構的規律。
其次,設計引領閱讀的問題串。例如,筆者在人物形象分析環節設計的問題串有:(1)如果如來佛祖讓觀音菩薩再去選一個妖怪加入取經隊伍,你們覺得哪個妖怪最合適?(2)為什么觀音菩薩不選這些妖怪,而選擇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和小白龍呢?(3)如果唐僧要對取經隊伍進行裁員,你覺得他會選中誰?這一串問題,便于學生理解取經團隊的形象特點,感知《西游記》“非臉譜化”地塑造形象的獨特寫法。
再次,設計優化閱讀的策略群。閱讀中還可以設計系列閱讀策略讓學生理解這本書的主題。例如,筆者設計、開展了“梳理孫悟空的成長史”活動,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斬斷心猿即悟空,行者斗戰成圣佛”的成長理念。為了活動的順利開展,可以給學生一些策略支持,可以引導學生對情節內容進行重構、比較、研究,來分析理解整本書的主題。[1]在“梳理孫悟空的成長史”活動中,筆者設計了以下閱讀活動,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1)重構——繪制孫悟空成長路線圖;(2)研讀——分析孫悟空的離開與歸來;(3)遷移——梳理其他人物的成長史;(4)跨界——撰寫“影視改編之我見”。這4個活動環環相扣,逐漸深入,既有對《西游記》情節的概括與梳理,又有文章撰寫、分組討論、模擬答辯等多種形式的閱讀輸出活動,能較好地引導學生完成人物成長史的梳理。
二、整本書閱讀學程設計基本原則
《西游記》這部名著在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方面,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有著巨大作用,因此可以通過學程引導學生好好地閱讀。那么,這本書的學程設計應該遵循哪些原則呢?
1.“整”字入手,體現整本書教學的特點。
像《西游記》這樣的大部頭,學生的閱讀往往呈現碎片化的特點,如閱讀時間的碎片化、內容把握的碎片化等。因此,需要教師從“整”的視角進行一些補償和糾正,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立場與視角、作品的核心與主旨、文本的傾向與基調等整體性范疇。《西游記》的學程設計要關注取經故事背后的語言建構、思維架構、審美元素和文化因子等整體性內容,讓學生整體地把握作品內容,思考其背后的思想情感、結構思路、藝術手法、語言表達等。
“整”字入手設計學程,教師必須首先讀好、讀透這本書,要能提煉出“文本密碼”,這樣在設計學程時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得心應手。筆者通過閱讀,將《西游記》定位為一本有關“成長”的書,將“孫悟空”這個英雄的心靈成長作為閱讀重點。因此,筆者將文本密碼確定為“定心猿”,告訴學生成長的關鍵在于“斬斷心猿”,戰勝自己;成長以“有動力”為前提,還要有信念、有行動。
2.循“序”而行,遵循整本書閱讀的規律。
這里的“序”有兩種理解,一是讀書的一般“程序”,即“閱讀—整理—探究”,經歷“初讀—再讀”等歷程;二是閱讀深淺的“層次”,包括“感知—理解—分析—欣賞—應用”等思維層級。美國學者范多倫等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將閱讀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四個層次。[2]結合范多倫的閱讀層次劃分法以及布魯姆的認知層次分類,我們將整本書的閱讀層次分為感知內容、理解主題、分析寫法、品鑒欣賞、轉化運用等五個層次。每提高一個層次,就需要閱讀者投入更多的精力、投入更高的主動性,以及熟練運用更高級的技巧。因此,教師在設計學程時,也要遵循學生的閱讀規律,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拾級而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基于此,我們將《西游記》的學程分為讀前學程、讀中學程和讀后學程三大板塊,每個板塊都需要根據學生情況進行設計,讓學生讀起來、讀進去、講出來。
例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西游記》閱讀任務群:(1)研讀回目,畫出《西游記》的情節結構圖;(2)按照要求整理師徒取經過程中遇到的妖怪;(3)按一定標準給妖怪分類,畫出妖怪關系圖;(4)用圖表梳理孫悟空曾經輸給了哪些對手,分別是什么原因導致的。[3]這4個任務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分時完成,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走向作品深處,讀懂文字背后的密碼,更好地理解《西游記》。
3.依“體”設計,兼顧整本書的不同類型。
課標推薦閱讀的名著有不同體裁,如小說、詩歌、科普作品、科幻作品、紀實作品等。類型不同,閱讀方法不同,閱讀要求不同,學程設計方法和關注重點也應該不同。設計學程不能無視語文的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要緊緊圍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這四個維度進行,這樣才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例如,為《西游記》設計閱讀任務——請你為孫悟空的大鬧天宮撰寫天庭通緝令和律師辯護詞。這個任務在語言、思維和文化方面都有要求,學生需要了解通緝令和辯護詞的撰寫方法,梳理孫悟空大鬧天宮時的表現(罪狀和優點),需要組織語言,才能較好完成這個任務。
三、整本書閱讀學程設計的路徑
1.慧眼識書,瞄準關鍵部位。
學程設計需要有專業的眼光,要瞄準書名、目錄、開篇、結尾、序言等關鍵之處,設計問題或者活動。抓住這些部位設計學程,往往可以收到綱舉目張的效果。例如,讓學生鑒賞書名的妙處:“西游記”這個題目好在哪里?能不能改成“東游記”?再如,讓學生對回目名進行分析與探究:為什么《西游記》的回目名中有17回含有“心猿”一詞?這樣安排有何用意?將第一回和最后一回對照起來看,你能發現什么?還如,讓學生比較開篇和結篇:為什么第一回寫孫悟空出世,而不寫唐僧?為什么最后一回寫“五圣成真”?抓住一本書的關鍵部位設計學程,往往能夠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可以引導學生盡快讀懂一本書、讀好一本書。
2.讀思說寫,緊扣語文視角。
語文學習的本質就是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因此應該從語文視角設計問題、活動、項目等。如“《西游記》回目名的探究與品析”活動就是讓學生分析回目名的話語方式,探尋回目名中隱含的思維軌跡,梳理回目名中隱含的文本密碼。
“聽、說、讀、寫、思”是語文學習任務的主要形式,因此整本書閱讀需要讀思結合,讀進去、講出來;需要內化轉化,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可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可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設計“說”的任務,如講述“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每個學生講兩難;可設計“聽”的任務,如聽“凱叔講西游故事”,它與原著相比進行了怎樣的改編;可設計“寫”的任務,如撰寫《西游記》專題探究小論文《小人物也有春天》;還可以設計“讀”的任務,選擇精彩片段或故事進行朗讀,錄制音頻參加比賽。
四、整本書閱讀學程設計的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以及文本之間的互動對話,學程則是互動對話的載體與橋梁。對初中生來說,《西游記》是熟悉的陌生人,他們雖然對書的內容有所了解,但從語文學習的要求來看,卻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西游記》的閱讀還需要學程助推。具體怎么操作呢?
1.課前學程,針對學生短板進行補償。
學生閱讀《西游記》存在碎片化現象,對作品缺少整體性思考,沒有前后關聯的習慣。因此,在學生讀完前30回的時候,筆者給他們上了一節“讀中推進課”,希望改善學生的閱讀現狀。課前,筆者設計了以下學程。
任務:梳理并概括情節。
要求:梳理孫悟空從“大鬧天宮”到“三打白骨精”之間的主要故事,每個故事用7字以內的短語概括。
此任務針對學生“缺乏連貫思維”這個短板,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為課堂活動“探尋孫悟空的成長史”做好準備;規定概括字數,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因為“大鬧天宮”和“三打白骨精”均是《西游記》中的經典故事,以這兩個故事為起點和終點來探尋孫悟空的成長足跡,教給學生閱讀和探究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讀下去。
圖1便是學生梳理出來的故事鏈。課前的情節梳理不僅可以讓學生連點成線,重溫和整理讀過的內容,而且可以引發他們的思考,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
2.課中學程,根據學生需要定向提升。
對課前的補償性閱讀任務,學生完成的情況如何?他們還需要教師提供怎樣的支持或幫助?這時,教師可以設計“課中學程”,順著課前任務,助推學生深化對作品的理解。筆者設計了“一起來做證明題”這個課堂學習活動。
已知:《西游記》是一本有關成長的書。
求證:孫悟空在“大鬧天宮”到“三打白骨精”的過程中成長了。
這道證明題,目的是讓學生帶著“成長”這個主題再讀作品,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情節、塑造人物。學生剛看到這個證明題時,也許感到新奇和興奮,卻不知如何進行證明。因此,需要教師分解任務,并提供支架。
任務一:精讀《西游記》4~7回以及27回,完成以下三個輔助任務。
(1)梳理孫悟空的“鬧”(隨心所欲,肆意妄為);(2)梳理孫悟空的“錯”(知錯而犯,知錯不改,一錯再錯);(3)比較孫悟空的“打”(從“為自己打”到“為保護師傅打”)。
通過梳理與比較,學生明白了克服缺點就是進步,改正錯誤就是成長。
任務二:回憶有關內容,完成任務單(見下頁表2)。
任務一側重引導學生比較“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中的“打”,根據“打”的不同目的來體會孫悟空的成長;任務二側重引導學生進行線性思考,前后關聯,探尋孫悟空的成長軌跡,體會作者構思的精妙。
3.課后學程,閱讀續航引領再出發。
如何讓學生擁有閱讀的“續航”能力?設計“課后學程”也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課后,筆者讓學生在閱讀全書的基礎上再完成一道證明題。
求證:《西游記》是一本有關成長的書。
任務布置后,學生興趣盎然,不久后提交了以下兩種證明方法。
【方法一】
證:回目名里有蹤跡
學生從第1回回目名中的“心性修持”、第99回回目名中的“魔滅盡”和第100回中的“五圣成真”以及回目名中多次出現的“心猿”一詞中悟出這本書的主題與“修行”有關,與“定心猿”有關,也就是與“成長”有關。
【方法二】
證:文本細節中有暗示
細節1:石猴學藝的地方——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此兩句為字謎,謎底為“尋心”)
細節2:孫悟空的名號變化。石猴—美猴王—悟空—齊天大圣—心猿—行者—斗戰勝佛。(說明“定心猿”需要過程,需要“行”和“斗戰”)
細節3:緊箍咒的別稱為“定心真言”。(說明“定心猿”需要外力的幫助)
細節4:齊天大圣府有兩個司——安靜司和寧神司。(說明“定心猿”需要自身努力)
學生把以上這些細節放在一起思考比較、歸納提煉后發現,《西游記》是一本有關“定心猿”的書,是一本有關成長的書。“定心”的前提是要“尋心”。“定心猿”不僅需要外力助推,還需要自身努力。
上面這個證明活動,串聯了學生的閱讀和思考,提升了他們的閱讀“續航”能力。當學生探尋到《西游記》的文本密碼后,再讀原著就多了一個理解視角和支架,可以引領學生向文本的“青草更青處”漫溯。
整本書閱讀的學程設計需要整體思考,通盤考慮。就一節課來說,整本書閱讀的學程可以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種類型,三者之間需要有一定的關聯,每個階段的學程均要根據學生的讀情和需求來設計。就一本書來說,學程則可分為讀前、讀中、讀后三種類型。讀前學程重在引領閱讀方向,激發閱讀興趣;讀中學程,意在推動閱讀進程,提高閱讀質量;讀后學程,意在縱深拓展,提升閱讀品位。
基于學程設計的整本書閱讀教學,需要從讀前讀中讀后和課前課中課后幾個時間段進行整體思考,設計結構化任務。首先要通過學情了解選定教學內容,如上面這個《西游記》課例,就是選擇“思維提升”這個教學點;接著進行一體化的學程設計,或設計問題,或設計活動,或提供策略,讓學生在“做”中有新的收獲。
【參考文獻】
[1]趙巖.基于專題學習的整本書閱讀活動設計——以七年級《西游記》閱讀教學為例[J].中國教師,2017(14):41-44.
[2]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M].郝明義,朱衣,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9-21.
[3]王躍平. 深度學習視域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以《西游記》為例[J]. 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9(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