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門交叉學科,閱讀史學研究的理論邊界和方法假設一直是學界關注并嘗試深入研究的議題。追溯閱讀史學研究發展歷程,歷史學、出版學、傳播學、目錄學等都從各自學科角度對閱讀史及閱讀行為進行了假設印證式研究,或執著于讀者體驗、或致力于文本內涵、或專注于創作始源、或聚焦于行為關聯,視角多樣,成果豐碩。隨著閱讀活動逐漸普及、閱讀行為不斷多元、閱讀群體持續多樣,以往基于多學科的傳統研究視角的研究成果已經難以囊括閱讀史學及閱讀活動的行為范疇。閱讀史學及閱讀行為相關研究需要創建具有閱讀實踐屬性的理論體系和學科架構,這不僅是學者從事研究工作需要遵循的合理視角,更是閱讀史學研究發展需要厘清的核心問題。
作為進行閱讀史學研究重要學科的英美目錄學,側重關注書籍物質形態變遷過程,強調書籍生產過程遺留的物質證據用于解釋文本傳播過程的特質,其研究重心雖在于書籍的物質形態及相關物質痕跡,但遺憾的是,其也僅限于物質實體,忽視了書籍作為閱讀載體的媒介性和中介性,即沒有將媒介物質性與一般物質技術進行區分。媒介無疑是技術物,但并不是所有的技術物都是媒介,一如西皮爾·克萊默爾指出的,技術區分為媒介和一般的物質技術。后者指向外在的客觀世界,是手段、工具和器具,而前者指向人的內在意識和主觀精神,是為人類開創新的經驗的技術裝置,這也正是閱讀媒介物質性內在屬性的體現。
基于此,我們嘗試創新研究思路,以媒介物質性為切口,對于媒介技術在推動社會發展和閱讀行為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進行再審視和再挖掘。從技術闡釋視角出發,將閱讀載體演進變遷視為媒介技術更迭轉換的具象呈現,并放置于社會互動與個人能動的廣泛場域中,脫去內容附屬物的遮蔽,探究具有天然物質性的閱讀載體如何在社會變遷和個人發展中發揮建構和解構作用的,嘗試實現傳統閱讀史學研究的認識論翻轉,為閱讀史學及閱讀行為提供可供研究的學術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