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正毅,程糧君
【摘要】在閱讀史研究中,文本、物質形態和閱讀構成的研究框架是分析各階段閱讀過程的基礎,這三者間的關系既包括作者意圖與讀者理解間的內在張力,也包括書籍物質形態與文本意義間的聯系。互聯網媒介發展進程下的數字閱讀,圍繞讀者、閱讀文本和文本形態構建出特定的循環關系,而貫穿于循環關系中的節點則是受眾留下的閱讀痕跡。通過分析閱讀痕跡可以更好地了解數字閱讀生態的關系構建和數字閱讀空間中的意義生產。文章從媒介可供性視角出發,選取快看漫畫為數字漫畫產品典型案例,分析其閱讀痕跡的產生與變化,對數字閱讀行為和閱讀文化進行更詳細的探析。
【關鍵詞】閱讀痕跡 可供性 快看漫畫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2)3-035-05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3.005
一、閱讀痕跡的概念探討
關于閱讀痕跡的定義,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指閱讀主體在閱讀過程中對閱讀客體留下的標志。[1]這些標志包含范圍較廣,如標注、摘抄、勾畫、讀書筆記等。而如果從分類角度來看,閱讀痕跡則可分為直接閱讀痕跡和間接閱讀痕跡,所謂直接閱讀痕跡,即閱讀客體上顯示的勾畫、標注、直接引用以及章印,間接閱讀痕跡包括書評、讀書筆記、文獻引用、摘抄、書序等。[1]在大部分閱讀過程中,閱讀客體留存的閱讀痕跡最常見的是批注和摘抄,批注是最原始的閱讀痕跡體現方式,也是出現時間較早的一種留痕形式。根據希瑟·杰克遜的考察,從1700年開始,書籍出版數量急劇增加,人們購書渠道越來越多,腳注形式開始出現,杰克遜根據這些腳注重建了十八、十九世紀英國早期的閱讀環境以及讀者與文本互動的模式。[2]而隨著讀者發現自己作為閱讀主體在書中留下批注是件彰顯個性的事情,留下批注開始成為當時英國讀者流行的閱讀方式,批注也成了學習的工具、對話的渠道、學術交流的方式。間接閱讀痕跡最常用的摘抄則脫離了閱讀客體本身,體現了閱讀痕跡的可轉移性。摘抄又名書鈔,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最初只是一種收集格言警句并分類編排的讀書竅門,后來普及為習道講學的必備技能。[3]通過對這些書鈔的內容分析,可以構建出讀者的閱讀行為,但讀者書鈔也有解構內容的行為,有的讀者在做書鈔時,對文本內容重新加工編排,甚至自創人物、生活細節和情節。[4]在這個再創造過程中,讀者與作者、讀書與寫作的界限變得模糊。盡管如此,經過鑒定,書鈔可用來準確復原個人的讀書品位,更進一步接近閱讀本身。[5]通過對閱讀痕跡的定義及分類可以發現,留痕能夠對閱讀主體精神狀態進行細致描繪,研究閱讀痕跡,是一個研究讀者與閱讀客體、閱讀客體與旁觀者、旁觀者與讀者的循環社會網絡體系,使作為閱讀主體的讀者、作為閱讀文本的閱讀客體與作為研究閱讀痕跡的旁觀者形成一種共同體,探討閱讀痕跡對閱讀主體與閱讀客體造成的影響。
二、媒介變遷與閱讀痕跡的變化
在口耳相傳時代,人們對內容的獲取并沒有一種具象化的媒介載體,主要依賴聽覺渠道獲取信息,由于客觀物質條件限制,這個階段并未產生閱讀的顯性行為,但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已具備閱讀的初級意識。人們很早就意識到,口頭指示、協議、記賬之類的事情很容易被歪曲、引起爭執或忘記。因此需要一個特別的證人或“不朽的見證者”準確無誤地回想交易的商品和數額,于是誕生了書寫形式,人類的聲音以石刻形式留存。[6]這種石刻的形式奠定了閱讀載體的形式,而諸如青銅器、龜甲、木頭、陶瓷等材料上所刻的文字使閱讀行為逐漸具象化,閱讀痕跡也逐漸被大眾所知。早期的閱讀痕跡多為一些指示性文本,如象形文字、幾何圖形等,這些符號的產生使書寫成為一種意義性符號的排序,而這些意義性符號可以將人類的思想意識和活動形態表達出來,從而使其他人通過閱讀這些符號了解其背后的意義,實現人與人的溝通,進而達成共識。
進入印刷時代后,紙質媒介真正成為文本的媒介載體。隨著生產印刷媒介的技術不斷提高,書籍銷量也不斷攀升,人們獲取文本內容的渠道更為便捷,與之伴隨的則是讀者的閱讀習慣發生改變,從過去的碎片化信息獲取轉為閱讀長篇幅的文章,從追求信息文本的數量到追求文章內容的質量。在紙質媒介技術尚未成熟的時候,文本內容本身是權威的中心,受眾只能被動接受而無法進行內容對比,而在紙質印刷技術日益成熟的階段,作為受眾的讀者開始挑戰正統的文本中心地位,個人見解、讀者評價逐漸成為印刷時代的推崇,而這些見解和評價作為印刷時代的閱讀痕跡客觀上也推動了社會觀念的變化。此時,人本主義開始興起,讀寫能力不再是特權階層的專屬,如書中批注等閱讀痕跡倒逼書籍生產商開始關注讀者需求,通過調查讀者評價,生產符合讀者需求的書籍,這導致書籍本身不再只是獲取知識的媒介,更是一種讀者與文本內容進行交流的工具,并影響讀者的閱讀期待。夏蒂埃認為,閱讀就是讀者世界與文本世界結合產生意義的過程。所謂讀者世界則是受眾自發形成的一種社群,而文本世界則是由文本本身、物質形態、社會規范構成的,這個世界的結構、規范、制度約束文本意義的生產。[7]從夏蒂埃的觀點出發,在書籍生產中,讀者與文本結合產生意義的重要標志則是閱讀痕跡。印刷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閱讀痕跡便是各種文本批注,這些文本批注的意義最初是代表個人對文本內容的評價,隨著時間的推移,文本批注的象征性意義逐漸大于批注內容本身,如一些名家大師在書籍、字畫上的批注成為某些書商、收藏家的地位象征,一些毫無名氣的書籍因無意間得到有名氣的大師、作家的批注而變得聲名鵲起,批注開始成為一種書籍售賣的高檔附加品。
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電子媒介時代到來后,閱讀行為開始多樣化,各種電子書及軟件,使讀者的文本閱讀選擇性大大增加,屏幕閱讀成為閱讀行為的主要載體。隨著屏幕閱讀逐漸大眾化、日常化,文本類型也呈現多樣化特點,不僅存在傳統的文字符號,圖像、聲音、表情包、色彩等符號也開始融入文本中。電子媒介帶來的屏幕閱讀消解了傳統的讀者與文本間的聯系,形成了讀者與文本、讀者與讀者、讀者與作者的三重格局。印刷時代,文本的接受中心往往以作者為主,受眾根據作者生產的文本內容進行反饋,形成作者—文本—讀者—作者的循環系統。而互聯網打破了這樣的循環,技術成為閱讀行為的中心,讀者、作者、文本可以作為獨立的行為主體構建多種循環格局。這樣的閱讀生態下,閱讀痕跡成為數字痕跡,讀者的分享,超鏈接的插入,對內容的點贊、跟帖、關注都成為閱讀痕跡的一種,這些經過人機互動產生的閱讀痕跡更具廣泛性和多樣性。在痕跡商業化的互聯網社會更具有行為價值,讀者對文本內容的關注量、轉發量、瀏覽量都可視為一種量化數據,作為閱讀動機來衡量內容價值。但在實際操作中,這種衡量標準難以客觀評價文本內容的真正價值,如惡意點踩、水軍刷榜等行為扭曲了文本內容本身的價值,加之流量易操控,進而擾亂了互聯網閱讀生態秩序,這在部分互聯網原創文學作品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卡爾普夫認為,如果將所謂的超鏈接、關注者數量、瀏覽量等指標作為衡量工具,那么內容的可信度與這些數據的經濟或政治價值成反比。[8]綜上,在互聯網屏幕閱讀時代,閱讀生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閱讀痕跡的類型、形式、載體也呈現出多樣化特點,為互聯網閱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三、可供性與數字閱讀痕跡
可供性這一概念自國內學者引進之后,逐漸被學界認可接受。在吉布森看來,可供性是個環境心理學的概念,其將可供性概括為生物或有機體與環境間的協調,從生態學視角出發,使周邊環境引發的相互協調、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等關系與生物或有機體產生觸碰,從而根據感知采取的行動將其納入意義生產的空間。[9]從吉布森對可供性的界定可以看出,可供性不僅是一個屬性,還是人或有機體與周邊環境發生聯系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強調有機體與環境的互補性。可供性的提出為之后的知覺生態學提供了分析路徑。
特維從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論脈絡出發,進一步明確可供性為環境的屬性或傾向。根據特維的解釋,這種環境的屬性或傾向范圍廣泛,既可以是所處環境的屬性,也可以是帶有一定傾向性的行動主體。[10]Thomas Stoffregen從知覺與行動的生態取向出發,對可供性的范疇進行量化分析,認為可供性指引起行為的個體與環境的相對屬性關系。[11]社會學家Hutchby從技術決定論立場出發,將可供性定義為技術物給行動提供的可能性。而Lievrouw在Hutchby、吉布森早期論述的基礎上提出了中介模型,即動態勾連技術物/再配置、實踐/再中介和社會歸置/再型構,三者分別與可供性的三種特質相對應,其中任何一方的變動都在其他兩者間生成相應的變動。從Lievrouw對可供性的論述延展可以看出,可供性已經超越原本的技術決定論框架,更多是強調技術與物間的聯系與復雜性,討論其與社會理論的結合。[12]
自潘忠黨等學者將可供性引入傳播學界后,可供性被抽象為研究新媒介的一種框架。根據潘忠黨的概括,新媒介的可供性理論框架可抽象為生產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動可供性,每種層面的可供性又可細分為不同要素,如生產可供性包括可編輯、可審閱、可復制、可伸縮、可關聯;社交可供性包括可致意、可傳情、可協調、可連接;移動可供性包括可攜帶、可獲取、可定位、可兼容等各項可供力。[13]很多國內學者根據可供性的外延和多種形式相繼進行了其他方面的研究,如具身研究和身體的傳播,隨著各種虛擬技術的發展,身體缺席成為虛擬社會的常見形式,而媒介可供性為脫離身體的物質性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觀察視角。
在梳理可供性的基礎上,借鑒潘忠黨對媒介可供性的理論框架進行闡釋,將其引入數字閱讀,從媒介可供性出發,將數字空間的閱讀痕跡分為文本痕跡、自我痕跡和互動痕跡,分別對應生產可供、移動可供和社交可供。[14]這恰好迎合了當下互聯網媒介發展下的數字閱讀狀況。數字閱讀生態在互聯網媒介的影響下,無論是類型還是文本內容都呈現出多樣化特點,如微信閱讀、蝸牛閱讀、豆瓣閱讀、有書共讀等移動閱讀軟件的興起,目前對這些閱讀媒介的分析大多以文字符號為研究對象,鮮有圖像符號的文本分析,而數字閱讀不應局限于文字符號的研究,圖像符號的文本分析更符合互聯網碎片化、移動化的特點。因此,本文跳出以往過多強調對文字符號的數字閱讀分析框架,轉向漫畫閱讀這一圖像文本形式,從媒介可供性理論框架出發,探討數字媒介迭代下漫畫閱讀如何通過閱讀痕跡勾連文本、讀者、作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形成意義空間。
四、媒介可供性下的漫畫閱讀
漫畫作為閱讀的一種另類形式一直廣受讀者追捧,借助形象化的視覺符號和口語化的文字符號,使受眾在閱讀漫畫時極易調動大腦中的感性思維,對漫畫內容的印象也更為深刻。在傳統印刷時代,漫畫主要是連環畫形式的紙質媒介,色彩以黑白為主色調,畫面以靜態為主。隨著電視時代的到來,漫畫開始登上熒屏,動漫則成為電視媒介下的新型產物。但無論是印刷時代的靜態漫畫還是電視時代的動態漫畫,變化的只是漫畫的媒介形態和畫面呈現方式,本質上還是屬于單一型的漫畫閱讀傳播。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漫畫閱讀形式發生了重大改變,漫畫不僅是文本內容與讀者之間的單一傳受形式,還是具有可互動、碎片化、多形態的復合型數字漫畫。這種數字漫畫將新媒體的渠道優勢與漫畫內容優勢有效結合起來,經過新媒體的各種渠道,數字漫畫的創作思維、表現形式、呈現形態、閱讀方式都發生了巨大改變。[15]
艾瑞數據顯示,從2014年開始,互聯網漫畫閱讀呈現快速發展趨勢,相繼出現布卡漫畫、愛動漫、快看漫畫、騰訊動漫、網易動漫、咪咕動漫等移動數字漫畫APP,其中快看漫畫總用戶量超過1.3億,其通過整合各種渠道,形成漫畫社區、商城、付費閱讀、游戲推廣等多模塊漫畫形式,在諸多數字漫畫閱讀APP中占據主導地位,被第三方平臺評為最受“00后”歡迎的移動平臺。本文以快看漫畫為研究對象,從媒介可供性的理論視角出發,分別從文本痕跡、互動痕跡、自我痕跡角度對漫畫的閱讀痕跡進行微觀分析,[14]探討閱讀痕跡對整個數字漫畫空間產生的意義和影響。
1. 消解的文本意義:文本痕跡的消費性生產
技術搭建的平臺可供性對痕跡的消費性生產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賦能,根據吉布森對可供性的分析,外部環境為可供性的生產提供了重要影響力,技術平臺無疑充當了這一角色。在數字媒介構建的空間中,任何一條評論都可作為文本痕跡來體現,這些文本痕跡讓用戶得以在數字空間中進行意義再生產,使每一條文本痕跡都可脫離原有的意義框架進行能指的狂歡。在數字漫畫中,大量的評論、點贊、解釋都可視為受眾個體對漫畫內容的意義闡釋。在快看漫畫的運營體系中,其布局社區、看漫畫、商城、音視頻、直播等多個板塊,每個板塊又對應著一個個根據個體興趣設置的微觀欄目。在快看漫畫中,分布著瀏覽歷史、推薦和追更漫畫等欄目,在這些欄目中,作為個體的用戶都可在漫畫文本中留下文本痕跡,進行消費性的意義生產,瀏覽帖子欄目中包括轉帖、點贊、評論、話題標簽、閱讀、篩選收藏等功能,這些功能讓不同的個體可按自己對漫畫內容的喜好進行快速篩選,從而為漫畫內容的傳播貢獻流量,不斷產生新意義,而漫畫內容的價值也不斷被重構,原本的漫畫內容在個體的文本痕跡疊加下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成為受眾闡釋下的新漫畫,而漫畫的內容文本生產和文本接受疊加,形成數字漫畫中的意義空間。
對于數字空間的文本痕跡來說,傳統的文本概念已被數字媒介消解,取而代之的則是具有多種媒介特征的超文本。尼爾森認為,超文本是一種非序列生產的意義形態,且無法在傳統的紙質媒介中呈現,它是多種文本形態相互關系的一種呈現,可能包括注釋、摘要、評論、解釋等多種形態,[16]而文本痕跡正是超文本的形態體現。在快看漫畫中,個體在追全集漫畫時,可自己制作漫畫標簽,可撰寫評論,而優秀的漫畫評論將有可能被其他個體評選為高贊評論,增加漫畫內容的人氣,推動優質漫畫出圈。在漫畫相關話題里,個體可通過點贊、評論、分享、話題關注、內容閱讀量形成不同規模的話題圈,這些話題圈類似一種流量池,用戶在里面所留下的每一種文本痕跡都可異化成流量,形成話題熱度。可以說,快看漫畫的內容生態正是通過個體用戶留下的文本痕跡建構出來的。在數字媒介時代,傳統的文本觀被消解和反思,Katherine Hayles基于傳統文本觀的反思提出文本的物質性概念,指一個具體化的文本物質性是由它的實體特性與意指化策略相互作用形成的。[17]數字媒介時代的文本是一種關系產物,更加強調文本延展出來的意義,快看漫畫上留下的文本痕跡,有些并不是只對漫畫內容本身進行闡釋,而是根據可供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生產,這體現了文本意指化作用形成的意義表達。
2. 互動關系的建構:社交需求的文本表達
技術的革新帶來互動關系的變化。在數字平臺中,各種社交關系的互動都是個體身份的象征,用戶在數字平臺留下的痕跡也為人際關系的建立提供了注腳。在數字閱讀中,用戶瀏覽的書目、閱讀內容的時長都會不斷添加并強調用戶本身的身份標識,這種身份標識成為其他人是否愿意與之建立虛擬人際關系的重要參照坐標。在數字閱讀生態中,互動性是吸引流量的關鍵所在,只有調動受眾的閱讀積極性和興趣,才能使受眾自發為文本內容買單從而形成閱讀生態中的流量池變現,快看漫畫也不例外。在快看漫畫這個充滿社交可供性的閱讀平臺中,其通過各種特色欄目吸引受眾,圍繞文本內容進行討論解讀、交流互動,從而留下各種互動痕跡。在快看漫畫中,社區的設置、私聊窗口的建立、直播打賞功能的開發都為受眾留下互動痕跡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在社區板塊,快看漫畫圍繞每期的漫畫內容營造話題熱度,吸引受眾發帖打榜,受眾的發帖數量越多,漫畫內容的影響力越大。而在漫畫社區關注中,通過推薦關注和發帖關注使用戶發布最新帖子和分享話題,這些發帖和話題分享留下的互動痕跡為一個個話題榜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每個話題榜都附帶不同的話題標簽,進一步吸引受眾留下更多互動痕跡,推動話題榜單提升熱度,從而吸引更多流量。
除社區營造外,私聊窗口的個體化互動痕跡也拓展了漫畫閱讀所產生的社交關系。在快看漫畫聊天窗口中,分布著消息對話列表、我的好友等社交平臺界面。作為個體的受眾可關注漫畫作者以及漫畫愛好者,聊天窗口中的消息記錄、各種表情包的發送、訪客記錄的產生都是一種互動痕跡的體現,這些互動痕跡拉近受眾與漫畫作者間的距離,利用聊天界面這樣的私密方式增加彼此間的交流,同期漫畫的愛好者們也可通過這樣的私密方式增加親密關系,用戶間可以瀏覽彼此的訪客記錄、分享感興趣的漫畫、制作漫畫內容的同人表情包,擴大漫畫內容的影響力。如果說社區互動是一種廣場式的互動痕跡生產,那么私聊窗口則是一種虛擬親密式互動痕跡生產,這些互動痕跡使協作式閱讀成為可能,每個閱讀主體都是漫畫閱讀生態的關系節點,貫穿于漫畫生產者、接受者和傳播者間,形成漫畫生態內外循環。
3. 自我情感的文本呈現:漫畫閱讀中的自我痕跡
伴隨閱讀空間和閱讀觀念的變化,閱讀行為從公共閱讀轉為私密閱讀。最初的閱讀行為大多集中在圖書館、學校等公共場所,隨著個體空間的擴大和隱私意識的增強,私密閱讀成為大眾青睞的閱讀行為,很多人習慣在一個密閉的私人場所進行閱讀。數字平臺的發展使私密閱讀行為開始從書房式的實體空間轉向個人式的虛擬空間,各種數字閱讀平臺的出現使虛擬式的書房成為流行的閱讀場所。在虛擬閱讀空間中,作為閱讀主體的個體可將自己喜好的閱讀文本添加在虛擬書架中,這些虛擬書架既可設置為僅自己所見,也可設置為公開所見,而書架上排列的書目則象征著個人的閱讀品位,由此形成一種文本表演。在以數字漫畫為代表的快看漫畫軟件中,充滿著數量繁多的文本表演,這種文本表演本質上是一種自我閱讀痕跡的生產過程,用戶關注的漫畫題材、漫畫內容、漫畫作者都體現出用戶的興趣和品位。漫畫內容的閱讀時長、閱讀數量都是用戶在虛擬空間的形象包裝,對某一漫畫內容和題材的閱讀時長成為用戶在漫畫閱讀空間的閱讀許可證。在快看漫畫中,用戶在任務中心、商城欄目中可添加自己的閱讀標簽。在任務中心,用戶通過每日簽到來增加積分,隨著積分的增多,用戶可以看到每日、每周的快看漫畫排行榜以及好友的漫畫閱讀排行榜,這些漫畫排行榜在無形中使用戶調整自己的漫畫閱讀行為,塑造自己的漫畫閱讀形象,形成一種儀式化私密閱讀,這種儀式化的閱讀行為使自我閱讀形象管理變得更為重要,漫畫的內容則成為其依附符號。
數字平臺中,用戶的個人隱私被平臺無限收集,用戶在閱讀平臺中留下的閱讀痕跡為平臺監視提供了機會,導致用戶自我痕跡的管理更為明顯。在快看漫畫中,用戶可能并不是出于興趣進行發帖、瀏覽、關注,而是根據其他用戶的漫畫閱讀題材和閱讀時長進行自我調整,也就是說用戶產生的自我痕跡為其他用戶的自我痕跡管理提供了參考,這些自我痕跡的管理與生成形成了前臺的文本表演,影響用戶的閱讀行為。
結語
研究閱讀史的過程中,閱讀痕跡無疑提供了重要參考。千百年來的閱讀實質上是讀者與作者間的心靈交流,而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閱讀痕跡則為后來的讀者提供了文本共享的紐帶。在互聯網媒介日益發達的今天,閱讀痕跡的形式、載體更加豐富多樣,以往的閱讀痕跡大多以簡單的批注、劃線、摘抄為主,而數字閱讀所產生的閱讀痕跡留存性更久,呈現立體化特征。對于數字漫畫這種新型閱讀文本來說,閱讀痕跡的產生則充滿了多重意義,用戶的收藏、瀏覽歷史、標簽添加、點贊、評論、話題打榜等都為漫畫內容的生成增加了更多的意義闡釋,這些自發性的意義闡釋無疑是由各種閱讀痕跡堆積而成的。在媒介進化速度越來越快的互聯網時代,從媒介可供性視角看,微觀閱讀平臺的閱讀痕跡突破了紙質媒介時代的種種束縛,使閱讀意義得到更廣泛的闡釋,數字閱讀的空間不斷得到擴展,也有助于理解數字閱讀過程中的閱讀行為。
參考文獻:
[1] 王子舟,崔汭,謝運萍,等. 從微觀中究探閱讀史景象——有關“閱讀痕跡”的一場討論[J]. 圖書情報知識,2020(6):27-33,66.
[2] Jackson·H. J. Marginalia:Readers Writing in Book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15.
[3] 戴聯斌. 從書籍史到閱讀史:閱讀史研究理論與方法[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23-25.
[4] Brayman Hackel Heidi. Reading Material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Print, Gender, and Literacy[M].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2-36.
[5] Allan David. Some Methods and Problems in the History of Reading:Georgian England and the Scottish Enlightenment[J].The Journal of the Historical Society, 2003, 3 (1): 91-124.
[6] 史蒂文·羅杰·費希爾. 閱讀的歷史[M]. 李瑞林,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86,299.
[7] Cavallo Guglielmo, Roger Chartier. A History of Reading in the West[M]. Lydia G Cochrane, Translated Oxford: Polity Press, 1999: 25-28.
[8] David Karp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in Internet Time[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2, 15(5): 639-661.
[9] J. J. Gibson.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 Boston:Houghton-Mifflin, 1986: 127.
[10] M. T. Turvey. Affordances and Prospective Control: An Outline of the Ontology[J]. Ecological Psychology, 1992, 4(3): 173-187.
[11] T. A. Stoffregen. Affordances as Properties of the Animal-environment System[J]. Ecological Psychology, 2003, 15(2): 115-134.
[12] 孫凝翔,韓松. “可供性”:譯名之辯與范式/概念之變[J]. 國際新聞界,2020(9):122-141.
[13] 潘忠黨,劉于思. 以何為“新”? “新媒體”話語中的權力陷阱與研究者的理論自省——潘忠黨教授訪談錄[J]. 新聞與傳播評論,2017(1):2-19.
[14] 陸朦朦. 數字空間中的閱讀痕跡:類型、意義與影響[J]. 中國編輯,2021(9):87-91.
[15] 王小環,李悅. 新媒體時代數字漫畫的IP運營模式探析——以《非人哉》為例[J]. 編輯學刊,2021(5):39-44.
[16] 李恪. 超文本和超鏈接[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21:91.
[17] N.Katherine Hayles. My Mother Was a Computer: Digital Subjects and Literary Text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57.
The Expression of? Traces: The Generation of? Reading Traces in Digital Comics
KONG Zheng-yi, CHENG Liang-jun(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In the study of reading history,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text, material form and reading constitutes the basis for analyzing the reading process at different stag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includes the internal tension between the author's intention and readers' understanding,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terial form of book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ternet media, digital reading builds a specific circular relationship concerning readers, reading texts and text forms, while the nodes running through the circular relationship are the reading traces left by the audience. The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eading ecology and meaning production in digital reading space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by analyzing reading tra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affordance, this paper selects Kuaikan comic as a typical case of digital comic products, analyzes the generation and change of its reading traces, and makes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of digital reading behavior and reading culture.
Key words: reading trace; affordance; quick-read co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