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當前,國家、省、市相繼對文化建設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寧波文化發展迫切需要進一步對照要求,加強謀劃,自覺將地方的文化實踐融入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開啟全面建設文化高地的新階段,努力在現代化先行中實現文化先行,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
發展基礎:寧波文化高地建設的底氣
寧波文脈悠長、人文厚重,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優秀文化基因。近年來,寧波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為新時期文化高地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寧波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數量眾多、類型多元的文化資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具有悠久的文化根脈。寧波是7000年河姆渡文化的發源地,在中國歷史文化體系中有著重要地位。二是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早在1986年,國務院批準寧波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大運河寧波段躋身世界文化遺產行列。目前,全市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8項,還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鎮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6個,均位于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三是具有多元的文化類型。經歷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寧波形成了以海洋文化、陽明文化、藏書文化、商幫文化為主體,紅色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水利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種文化有機融合的獨特的地域文化。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笆濉睍r期,寧波深入貫徹中央、省委和市委決策部署,堅決扛起“文化惠民”的使命擔當,推動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為寧波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精神動能和文化支撐。一是文明城市建設達到新高度。2020年11月,寧波以全國第二名的歷史最好成績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實現鎮鄉(街道)全覆蓋。二是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項指標走在同類城市前列,2020年10月,寧波所有區縣(市)率先通過省文化和旅游廳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認定,構建起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全市鄉鎮文化站平均面積4781平方米,居全省第一。三是文藝精品創作成績顯著。先后有21部作品入選全國“五個一工程”,89部作品入選省“五個一工程”,位居全省前列。
文化產業快速推進。近年來,全市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已成為寧波國民經濟發展重要支柱性產業之一。一是文化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根據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2092.86億元,同比增長22.15%,較國家平均水平高6.15%。二是市場主體培育成效明顯。全市文化產業共有法人單位2萬余家,與上年同期相比,2021年前三季度企業營業收入均有較大幅度增長。三是產業集聚水平穩步提升。全市文化產業園區從2015年的31個增加到79個,其中市級以上重點產業園區從2015年的5個上升到69個。
發展短板:寧波文化高地建設的痛點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寧波的文化發展整體水平取得不斷進步,然而,文化軟實力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在全國全省大局中的地位和貢獻相比仍有差距。
文化戰略地位有待提升。一方面,文化戰略地位不高。相較于國際和國內先進城市,寧波的文化發展戰略還只是一種從屬于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子戰略,且文化發展目標缺少大格局大愿景。另一方面,文化發展方向不明。寧波文化資源豐富,但同時也存在駁雜散碎的情況,對于應重點打造的優勢文化資源沒有形成共識,導致主攻方向不明確、重點不突出、投入不集中。
文化產業競爭力有待激發。一是文化產業整體規模偏小。按照省統一口徑比較,寧波文化產業增加值雖然達到了8%,但仍低于杭州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二是核心競爭力有待增強。文化內容產業增加值在文化產業總量中占比較低。三是文化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按照第四次經普統計,寧波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數為25106個,而杭州為40049個,深圳超過10萬個。龍頭企業數量更少,寧波規(限)上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數為915家,僅占法人單位總數的3.64%,且沒有一家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
文化地標建設有待加強。一是缺乏新的重大文化設施項目?!笆濉逼陂g,市級層面投入使用的重大文化設施僅有市圖書館新館,其他列入“十三五”規劃的重大文化設施,包括河海博物館、非遺館、新音樂廳、文化館新館等,均未實質性啟動。二是原有重大文化設施提升改造力度不夠。如市圖書館新館(3.2萬平方米)加老館(1萬平方米)的面積,也沒有超過5萬平方米,與同類城市同級別圖書館相比,仍然偏小。
文化發展要素保障有待加大。其一,在文化人才隊伍方面,文化從業人員占比較小。根據2020年統計概覽數據顯示,寧波文化、體育和娛樂從業人員數為3.71萬,占總從業人員的比重為0.63%,占比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處于下游,數量與我市人口總量和城市地位還不相稱。其二,在文化投入方面,2016年至2020年,全市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總體呈下降態勢。其三,在項目用地指標方面,部分標志性文化設施、文創產業園、文化禮堂等文化項目用地指標爭取困難,項目進度受阻。
發展路徑:寧波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的策略分析
當前,寧波文化建設應立足區域獨特資源,瞄準發展短板,揚長避短,不斷推進新時代文化高地建設。
打響四張文化名片,著力彰顯“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文化標識。
寧波的城市形象主題口號是“書藏古今,港通天下”。這一主題口號不僅直觀反映了寧波最具核心的兩大文化特質——“書”和“港”,而且也生動折射出最具歷史文化底蘊和文化發展高度的四張文化名片——海洋文化、藏書文化、陽明文化、商幫文化。其中,與“書藏古今”密切關聯的主要是藏書文化和陽明文化,與“港通天下”緊密相連的是海洋文化和商幫文化。
其一,弘揚“海洋文化”,打造高水平海洋文明起源地。大力弘揚海洋文化核心價值,積極整合創新海洋文化資源,把寧波打造成為海洋文化特色品牌鮮明、海洋文化產業發達、海洋文化科研與交流活躍的高水平海洋文明起源地。
其二,弘揚“藏書文化”,打造高品質書香之城。精心打造天一閣?月湖文化區,進一步確立“南國書城”品牌。深入實施寧波文化研究工程,啟動“四明文庫”編纂,傳播寧波文化經典。進一步培育全民閱讀氛圍,提升全民“悅”讀之城的品質。
其三,弘揚“陽明文化”,打造高品位心學圣地。大力推進陽明文化挖掘研究、傳承弘揚工作,推進余姚陽明古鎮等項目的建設和產品開發,提高寧波(余姚)陽明文化周活動規格,加強陽明文化文旅開發,把寧波打造成形神俱備、切實可感的心學圣地。
其四,弘揚“商幫文化”,打造高能級文化商貿中心。商幫文化是寧波近現代以來形成的最重要的文化形態,是寧波作為商埠名城的文化寫照。當前要總結提煉好商幫文化,弘揚“寧波幫”精神,著力推動寧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寧波文化競爭力。
其一,提升傳統文化產業能級。將高端文化智造作為發展千億級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科技在文化制造業的深度應用,實現從“文化制造”到“文化智造”的轉型提升,將寧波打造成為全球文化智造中心。加快文旅融合提質,培育文旅融合新業態、新空間,打造一批文旅綜合體、文旅融合品牌和文旅消費集聚區。
其二,壯大核心產業規模。推動以創意和內容為內核的文化產業發展,優化寧波文化產業結構。推進創意設計產業更好地服務城市品位提升、經濟結構優化、傳統文化轉化和產業結構升級。打造影視產業全產業鏈,做大做強影視創作、拍攝制作、發行傳播、資源交易等產業關鍵環節。提升寧波音樂演藝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構建海上絲綢之路音樂母港,建設長三角音樂時尚消費中心。加強書香寧波建設,構建起集內容創作、終端應用、數字傳播、運營出版、營銷推廣等于一體的傳媒出版全鏈條產業體系。
其三,補齊數字文化產業短板。實施數字文化發展戰略,依托寧波國家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區建設,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文化產業領域的融合和應用,加快數字內容創新,重點補齊數字文化新業態短板,布局文化科技前沿產業,打造全國數字文化產業新興集聚區。
加強文化地標建設,著力提升城市大型公共文化建筑水平。
一是建設“新時代八大文化設施”。著眼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建設天一閣?月湖核心人文地標、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寧波河海博物館、寧波音樂廳、寧波美術館新館、寧波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文化館新館)、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寧波博物館新館八大具有國際一流水平、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標性設施。
二是振興歷史文化街區。以三江都市文化核心區為重心,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原則,進一步改造提升月湖、郁家巷、南塘河、鼓樓公園路、永壽街伏跗室、秀水街、郡廟天封塔、天主教堂外馬路,以及余姚市府前路、奉化區西街南大路等“十大歷史文化街區”,支持建設體現寧波文化特質的城市景觀小品。
三是打造寧波文化遺產重大標識。依托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寧波段),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中國大運河出??凇背鞘行蜗?。加強它山堰世界灌溉工程、上林湖越窯遺址等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利用。建設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文明之源”標志地。
落實文化發展要素支撐,著力優化文化發展環境。
其一,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積極調整優化文化投入結構,全力保障重大項目和重要區塊建設需要,優化投資環境,引導和支持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
其二,打造文化人才匯聚地。加強高端和緊缺人才引進。推動培養和塑造本地藝術大師,推進“文化藝術新秀”人才工程,實施“青年文旅優才”培養計劃等。同時,做好市“甬江引才工程”文化體育領域創業創新人才(團隊)引進和服務保障工作。加強基礎文化人才培育,全面提高基層公共文化隊伍能力水平。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制定宣傳文化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完善文化人才的評定標準及辦法,創新文化產業人才引進政策。
其三,完善文化政策體系。一方面,強化頂層設計。不僅要著眼于“十四五”時期的文化發展,還要謀劃好到2035年的文化發展遠期目標,加強遠景目標與近期目標的有機銜接。另一方面,強化政策集聚,無論是橫向的文化稅收、財政、科技、人才等政策,還是縱向的文化年度政策,都要有一定的銜接性。
(作者單位:寧波市社科院)
責任編輯:楊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