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朗
10歲寧波“小頑”施則行,因成為央視《中國少年說》欄目首期嘉賓,一夜之間火遍全國。
他酷愛昆蟲,如饑似渴地閱讀《昆蟲記》《森林密語》,了解世界各地的珍稀昆蟲;經常到野外探險尋蟲,把捕捉到的蜈蚣、蝎子、蟋蟀、螢火蟲等帶回家悉心飼養,培養了動手能力;能整整一天,觀看蟻獅設置陷阱捕食昆蟲的場景,培養了觀察能力;熱心擔任“小小科普宣傳員”,培養了社交能力;堅持創作昆蟲主題小說,培養了寫作能力,創作、出版了6萬余字的兒童科普小說《蟲蟲圓夢記》;初步確立了人生志向,未來成為一個真正的昆蟲專家。
作為中國視訊的最高殿堂,央視讓小則行登臺亮相,引發了社會各界認真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應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怎樣對待具有特殊天賦的孩子?衡量人才的標準是什么?
先說家長。施則行幼年時害怕昆蟲,連蚊子也不敢打。5歲時同爸爸爬山的經歷改變了他。看到一只螳螂隱蔽接近小蟲,突然伸出兩把“大刀”對獵物一擊致命,爸爸允許他把螳螂帶回家喂食觀察。他的“蟲蟲朋友”越來越多,爸爸把陽臺給他作為養殖場;蝎子有毒素,父母并沒有反對孩子與之為伍;他曾到喜馬拉雅山下尋找尼泊爾大鍬,到西雙版納尋找蘭花螳螂,大人心甘情愿地陪同前往……父母成為他昆蟲方面的啟蒙老師。
然而,對孩子喜愛昆蟲這樣的興趣,不少家長可能覺得這跟學習、升學關聯不大,屬于不務正業,不僅費錢費力還耽誤時間,因此不大可能去營造有利于孩子自由、獨立地探究大自然的良好環境和空間,甚至可能武斷地剝奪他的愛好。
再說教育界。我們都知道許多耳熟能詳的故事:愛迪生的老師認為他是低能兒童,但他正式登記的發明高達1300件;比爾?蓋茨中學時功課不好,讀大學中途輟學,但他卻創辦了微軟公司,成為世界首富。這些事實說明什么?“學不至于樂,不可謂之學。”按照傳統的觀念,課堂在學校里、在教室里,可是另一個課堂、另一套教材即大自然同樣不可或缺。小則行對自己的愛好孜孜不倦,樂在其中,這叫主動式學習或者探究式學習。基于他對自然界的強烈興趣和探索欲望,找到一種主動接受知識的方式,他的多種能力得以培養。
可我們司空見慣的現象是,對各門功課均優異的全才,教師往往會高度關注、熱情鼓勵。對一個酷愛蟲蟲的孩子,是當成另類,還是予以尊重并激發孩子的學習潛能?答案可能不止一種。君不見,一些教師擅長題海戰術、鋪天蓋地布置作業,熱衷于給學生考試排名次,有多少人在乎孩子的個人愛好,去充分關注一個成長的心靈,因材施教,為他們播種一個燦爛的明天呢?在這種氛圍中,有些學生不適應,強按牛頭不喝水的結果,使他們覺得文化課味同嚼蠟,把文化課當成痛苦和包袱,產生了厭學情緒。
反觀施則行,這個稚氣未脫的小小少年,在昆蟲領域的研究無論廣度還是深度都令人瞠目;他學以致用,通過白額高腳蛛消滅家里的蟑螂、蚊子,利用生物防治原理,運用天敵消滅害蟲,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的實踐令人大開眼界;其《蟲蟲圓夢記》受到行家盛贊:“動物觀察寫作媲美法布爾,天才少年作家的初試啼聲,帶讀者進入奇妙的蟲蟲微觀世界”……對這樣的專才不也應該刮目相看嗎?
此外,用人單位一般都信誓旦旦:要重視人才、重用人才。可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主考官,并不覺得人才是千姿百態的,往往用學校、文憑、分數這些尺子去丈量。對“高考狀元”、重點高校學生,即使高分低能,中看不中用,仍然盲目熱捧、一路綠燈;對那些雖有一身本事,但學歷欠高、名頭“欠硬”的學子則并不看好,即使有金剛鉆也不讓攬瓷器活。這般厚此薄彼,怎能使我泱泱中華人盡其才、人才輩出呢?
責任編輯:劉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