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小英 劉興旺 黃孔坤


摘 要:社會公共資源配置不平衡導致城鄉經濟發展不協調,農村電商由于底層農村物流企業盈利能力不足嚴重影響了供給。文章以欽州農村電商物流為研究對象,分析農村電商物流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提出建設農村電商物流市場運營新模式和多元化的農村電商物流服務體系的建設思路,加快農村電商流通體系建設,提升農村電商物流服務水平,振興鄉村。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農村電商物流;物流體系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22)10-0164-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0.164
1 背景
根據商務部電子商務司《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20》顯示:2015—2020年,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猛,農村電商市場不斷擴大,交易規模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高速增長(如表1所示)。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建設具有廣泛性的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設施,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廣西農村電商取得明顯成效,2020年廣西農村網絡零售額107.7億元,同比增長8.3%。從欽州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快遞下鄉”工程以來,欽州農村電商發展逐步進入快車道,農村物流問題隨之也備受關注,農村物流運營市場逐級下沉到三線以下的城市及縣域和鄉村,農村特殊的地理條件導致農村物流業務量少、分布不均勻、整體物流服務體系建設不健全,“上層”商流與“底層”實體物流瓶頸問題凸顯,因此提升農村物流服務體系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2 欽州農村電商物流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供給側改革是指用改革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農村電商服務體系是通過線下實體店和線上電商平臺相結合,構建高效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打通農村工業品下行的“最后一公里”和農產品上行的“最先一英里”雙向流通渠道,有效地解決鄉村經濟問題。欽州作為北部灣經濟區重點發展的城市,截至2021年2月,已建成村級電商服務網點3536個,物流配送物流網點117個,欽州農村電商經濟正保持迅猛發展勢頭。然而農村電商物流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嚴重制約欽州農村電商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基礎服務不完善
欽州農村物流服務主要以公路為主,農村貨運“下鄉”“出鄉”都離不開道路基礎建設,但農村村路建設不暢通,承載運輸能力相對不足,物流運輸與配送效率低下,并且農村人口分布分散性導致需求量分布不平衡,農村物流服務的邊際成本居高不下,很難提升企業農村物流投資的積極性。中國快遞公司,除中國郵政外,很少將快遞服務業務拓展到農村,這都加大了物流企業配送難度與物流成本。農資商品“下行”慢、本土農產品“上行”難,且運輸空載率高,成為農產品源頭物流服務“一公里”最大的“痛點”,農村物流服務質量缺乏保障,物流運營成本很難降下來,物流供應鏈流通不夠順暢,“靜態節點”(包裝、保鮮、存儲)活動出現“斷點”。
2.2 缺乏從事農村電商物流的專業人才
農村勞動力市場長期缺乏電商物流專業人才,由于農村工作條件和生活相對比較艱苦,農村工作地理位置偏遠且收入水平不高,很少有電商物流專業人才愿意扎根農村工作,工作環境、待遇等問題導致電商物流專業人才嚴重流失。電商物流行業人才培養明顯滯后于社會勞動市場的需求,嚴重制約了電商物流的發展。據2020年欽州人社局統計數據表明,未來三年農村電商專業將成為欽州重點投入培養的專業,農村物流專業化人才培養將是農村電商物流發展的一大難題。
2.3 農村電商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
農產品“上行”以水果、蔬菜等生鮮類農產品為主,大部分農產品需要冷鏈運輸。目前全國冷鏈物流覆蓋面積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欽州冷鏈物流低于全國冷鏈物流平均水平,冷庫、冷藏車擁有量不能滿足農村市場需求,由于冷鏈物流布局不完善導致農產品“最初一公里”基本沒有冷鏈物流服務,農產品源頭損失率較高,農村電商冷鏈物流體系建設迫在眉睫。
2.4 農村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下
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高達79.8%,農村地區為55.9%,顯然農村互聯網普及率有待提升。信息化水平直接影響物流信息響應時間,導致物流運作效率不高,直接影響農村電商信息化平臺建設,農戶不能及時查詢,發布農產品相關信息,導致錯失商機。
2.5 農村電商物流法律法規不完善
欽州農村電商物流行業正處于起步階段,與之配套的農村物流標準、物流制度與法規等不完善,城鎮電商物流的相關法規很難適應農村電商物流發展需求。比如農村電商物流管理部門權責不明確,導致無法約束物流企業的行為,很難保障農村物流電商健康的發展。
3 基于供給側改革農村電商物流服務體系的構建策略
3.1 優化農村電商物流服務體系
目前,欽州農村電商供給結構性問題較為凸顯,如信息不對稱、供需關系不平衡等。建設農村電商信息平臺,打通供銷企業與農產品的直接通道,實現需求端與供給端的信息共享,引導農戶逐步進入電子商務市場,多方位、多渠道、多功能提供農村電商物流市場服務,基于供給側改革下優化農村電商物流服務體系如圖1所示。優化后的農村電商物流服務體系提供信息咨詢、代購代銷、物流整合、金融電商、創新創業、增值服務等服務,從而提升農村電商物流服務能力,引導農村消費、刺激農村市場需求。
3.2 構建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
國內農產品冷鏈物流起步晚,發展空間大,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冷鏈供應鏈流通領域出現“斷點”,導致全程冷鏈物流比率較低,也給農戶農產品“上行”帶來了經濟損失。據2020年相關統計數據,冷鏈物流水平較高的歐美國家將生鮮產品的損耗率控制在5%以內的水平,但中國冷鏈物流市場的生鮮平均損耗率超過10%,是歐美國家的2~3倍。顯然由于冷鏈物流水平低下直接導致生鮮市場的成本偏高,浪費資源。中國冷鏈物流設備不足、冷鏈物流資源分布不平衡,很難實現跨區域冷鏈物流的供需平衡。首先從政府方面,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化體系來規范和引導農產品冷鏈物流健康發展;其次冷鏈物流基礎建設,從交通網絡布局加大投入,優化冷鏈物流倉儲與運輸的物流結構;最后共享跨區域冷鏈物流信息,調整資源結構,優化配置,實現農村冷鏈物流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推動農村電商物流行業的發展。
3.3 建立多元化農村電商物流服務體系
農村電商物流服務模式與農村電商市場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欽州建立“店商+電商+旅游+文化”四位一體的物流服務模式。欽州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每年舉辦“蠔情節”、靈山“荔枝節”都會給農戶和電商物流企業帶來巨大商機,鼓勵欽州龍頭電商企業下沉農村,統籌縣級電子商務運營中心、鎮級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村級服務站服務農村電商物流,資源共享,推行實體商品展銷、互聯網金融服務等。優化農村電商的電商服務功能,為農戶提供線上預約、線上購買、線下體驗、店里下單、店里自提、送貨上門、上門取件等人性化服務,實現農村電商物流便捷商業服務。
3.4 開辟農村電商零售模式新渠道
結合中國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欽州結合自身農業發展特點,把滿足需求作為農村電商物流市場經營的首要目標,從農產品源頭供給端著手,以改善農產品質量和發展規模為目標,適當調整農村電商物流產業結構,實現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優質農村電商物流服務體系。欽州鄉村特色小鎮引入農業+休閑旅游、農業+民族文化等多元化創意元素,建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格局,實現農村產業鏈增值服務,例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欽州坭興陶,實現坭興陶與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商貿相互融合,并建設坭興陶特色小鎮,完善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農村經濟發展新格局必將引起農村電商物流服務模式新變革,開辟新零售渠道成為當前發展農村電商物流的突破口。
3.5 加強農村電商物流信息化建設
信息社會飛速發展,對農村電商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市場順應時代發展,應實現農村信息化建設。農村電商物流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應加快農村電商物流的信息化平臺建設,提升農村電商物流服務水平。首先,政府牽頭,在相關政策引導下,提出可行性信息化建設方案,推進農村電商物流信息化建設,保證硬件基礎升級、維護,為信息化平臺建設提供“后勤”保障工作。其次,聯合有實力的電商物流企業,積極拓展農村物流服務業務,調節物流供需平衡,加大農村電商物流投入,為實現農村電商信息化建設平臺保駕護航,有效地促進農村電商物流企業服務體系建設,進而實現提升農村電商物流服務質量。最后,實現農村電商物流系統化、智能化信息服務模式。利用大數據、云平臺分析網民購買需求,提取、整合、分析數據,精準得到網民的消費意愿,有的放矢,高效滿足網民的差異化需求,提供精準化的農村電商物流服務模式。
3.6 加強農產品品牌化、標準化建設
欽州農產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海產品等,農村產業基礎差異化較大,農村電商物流推進供給側改革路徑有所不同,需要內部培育和外部市場支撐。從農產品源頭出發,鼓勵農戶申請專利、注冊商標,發揮品牌效應,推進“電商扶貧”農產品推廣,保證商品質量,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實現農村電商經濟持續增長。政府牽頭,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實施物流標準化服務,引入品牌戰略企業發展模式,提升本土農產品核心競爭力。以欽州靈山荔枝為例,推廣“電商精準扶貧”品牌,培育“盆景式”農產品,有效解決農產品的保鮮“瓶頸”問題。
3.7 大力提升農村電商物流人才綜合素質
人力資源是發展的重要動力,為提升農村電商物流服務質量提供有力保障。專業化的電商人才一直都是農村電商物流服務提升的瓶頸,電商物流企業深入農村,注重專業化人才培養,與時俱進,有針對性地開展電商物流服務相關的培訓工作。鼓勵農村大學生回“生源地”發展,發展優秀的農村電商物流團隊,更好地為農村電商物流服務。欽州近幾年加大了人才引進力度,采取“走出去”與“引進來”、電商課堂教學與現場觀摩、專家理論講解與店主現身說法相結合等多種形式開展電商培訓活動,提升了農村電商物流服務人員綜合素質水平,助推農村電商物流快速發展。
4 結論
通過農村電商供給側改革來優化農村物流服務模式,構建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開辟農村電商零售模式新渠道,加強農村電商物流信息化建設與農產品品牌化、標準化建設,優化從業人才資源配置,從而促進農村電商物流快速發展,有助于實現農民增收、產業增效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趙秀娟,熊政力,趙振亞.面向縣域經濟發展的甘肅農村電商與物流融合發展策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6):79-80.
[2]吳雪,朱子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把握[J].經營管理者,2016(6):5.
[3]張興無.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J].農村經營管理,2017(1):30.
[4]劉呈隆.“互聯網+”背景下的山東省農村電子商務物流發展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4):214.
[5]王凌霄,岑仲迪.無人機在農村電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應用研究[J].中國市場,2019(6):162-163.
[6]蔡昭君.基于精準扶貧的農村電商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南充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8(21):28-30.
[7]趙廣華.基于共享物流的農村電子商務共同配送運作模式[J].中國流通經濟,2018(7):36-44.
[8]施莉,李春艷.電子商務背景下農村物流配送問題及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22):49-50.
[基金項目]2020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基于供給側改革下農村電商物流服務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0KY1003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南民族地區以跨境農產品供應鏈推進農業外向化研究”(項目編號:17XJY005); 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部灣海洋發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2021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新文科’理念下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群案例庫建設與應用”(項目編號:2021JGA258)。
[作者簡介]車小英(1980—),女,河北邢臺人,北部灣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供應鏈管理;劉興旺(1979—),男,山西孝義人,北部灣大學經管學院副高級經濟師;黃孔坤(1997—),男,廣西梧州人,北部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8級物流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