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昳苗 史兆英 寧鵬飛






摘 要:中美貿易摩擦與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外市場的沖擊,使組織決策者認識到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企業要提高供應鏈安全,必須高度重視供應鏈風險管理,通過建立供應鏈韌性因素識別與評價體系,不斷分析供應鏈的短板并持續完善。文章從供應鏈風控能力、適應能力、協作能力、學習能力4個維度,建立供應鏈韌性指標體系,并利用逐步加權評估分析比率法(SWARA)對供應鏈韌性因素進行分析,對制定增強供應鏈韌性的策略提出建議。
關鍵詞:供應鏈; 韌性因素;SWARA; TOPSIS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22)10-0167-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0.167
1 引言
供應鏈風險管理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是通過收集各類大數據,利用風險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為組織的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而且,隨著近年來信息技術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可以獲取的數據越來越多樣,各類海量數據在提高信息精確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是同時也提高了數據處理人員解釋、驗證高維度數據的困難程度。在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下,供應鏈風險管理面臨各類內生、外生的風險,部分風險管理的目標甚至是相互沖突的,為了提高風險評估的效率和準確性,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分析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組織獲取的大數據,管理相互沖突的目標,為后續需求分析提供依據。
韌性的概念源于生態學[1]領域(Holling,1973),引入管理學領域后主要應用于區域產業經濟韌性、供應鏈柔性等的研究,孫久文[2]等(2017)將其定義為系統遭遇外部突發事件等風險影響后,恢復供應鏈原有狀態的能力。Boschma [3](2015)基于演化經濟學視角分析了區域韌性,周慶忠和李鄭[4](2014)針對油料裝備供應鏈進行了韌性因子層次分析,李彤玥和朱太輝[5](2019)提出了金融韌性包括風險防控能力、自學習和轉型能力等,王永貴和高佳[6](2020)總結了影響經濟韌性水平的關鍵因素,并提出應對市場動蕩的對策。由于韌性的應用領域較廣泛,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文章將其內涵限定在供應鏈管理領域,主要考慮供應鏈受到內外部風險沖擊后,利用各類資源對供應鏈運作各環節進行動態調整,從環境中恢復并達到一種平衡狀態,來維持供應鏈的運行。
2 供應鏈韌性影響因素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說明
通過查閱國內外有關供應鏈韌性、彈性、柔性因素的文獻,結合研究企業供應鏈的特點,從4個維度列出了供應鏈韌性的影響因素。
(1)預測能力維度,企業預測準確度高有助于提高產品銷量與銷售額,減少缺貨頻率,或檢測出市場所需新產品的品類,可以為企業爭取時間,提前采取預防缺貨的措施,避免無效決策造成的資源浪費和中斷風險。研究發現,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對預測的準確性、有效性具有巨大的影響作用。應用ERP、SAAS、MES、EDI的企業可以及時獲取信息,把握整個供應鏈的運行情況,更容易識別、規避、降低風險對供應鏈的影響。
(2)響應能力維度,主要是在風險發生時,能夠對供應鏈中出現的變化做出及時反應,并迅速采取行動,減少或消除外部沖擊,提高應對變化的能力。例如,企業能夠及時調整合作對象,對供應鏈結構進行動態調整。一般具備較強數量柔性、交貨期柔性、產品品種柔性的企業,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具備較大彈性,不易影響供應鏈的正常運作。能夠進行跨區域合作的企業,以及跟其他企業具有資源共享的企業,具備較高的協作水平,在風險發生、供應鏈受到破壞時,能夠分擔損失,降低單個企業應對風險的壓力。
(3)適應能力維度,主要是企業供應鏈在遭受自然災害、經濟危機、政治制裁、事故等突發事件時,能夠通過調整供應鏈結構、運作模式、環節等將供應鏈的競爭水平保持在合理的期望水平。在組織收到風險信號后,在遭受嚴重破壞前能夠將部分業務外包,或者開始使用冗余的安全庫存、閑置的倉庫廠房與機械設備等,激活組織應對環境條件變化的能力。在不同的風險情境下,如果組織本身保有足夠的產品線長度、寬度、深度,應對危機時便能夠更易制定相應的產品戰略。
(4)恢復能力維度,主要用來衡量供應鏈在遭遇危機后的耐受程度和恢復力。可以從資金周轉率、負債率、現金流的情況衡量企業本身的財務能力,從信息的獲取通道、獲取的準確性、有效性衡量企業對風險控制的能力,以及企業從遭受危機績效受到影響到恢復到危機前的績效所需時間、恢復程度、遭遇危機后出現供應鏈中斷次數等來衡量企業獲得資源支持的能力。
3 基于SWARA的供應鏈韌性因素評價模型構建
SWARA的重要特點是能夠評估專家關于方法過程中加權標準的準確性。專家在評判標準和權重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每一個決策過程必不可少的環節,每一個專家專門制定每一個標準的優先級,然后考慮總結果,對所有因素進行排序。專家的知識、經驗、信息在評價過程中直接影響最終結果的準確性。SWARA是一種新的多準則決策方法(MCDM),在此方法中最高優先級將被分配給最具價值的準則,最低優先級將被分配給價值最低的評價準則。其基本步驟如下:
步驟1:對指標進行排序
根據專家意見,對N個指標進行排序,最有價值、最為重要的標準排在第1位,最不重要的標準排在第n位。
步驟2:確定指標的相對重要性。
這一步驟要確定指標的Sj值,Sj值是指指標相對重要性的平均值,對于每一個指標,由專家將其與鄰近的下一個排名的指標相比,確定其重要程度。
步驟3:計算系數值Kj:
步驟4:計算重要性向量值Qj:
步驟5:計算指標權重Wj:
得出值即為指標的最終權重值。
4 實證研究
文章將模型應用于F家具企業供應鏈的韌性評價。F家具企業位于國內某制造業重鎮,其80%以上原材料、設備等供應商位于該企業周邊100千米范圍內,整個企業的年納稅額居該市前列。企業產品暢銷國內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8—2021年連續3年都被評為該市龍頭企業。企業的品牌在業內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企業于2011年開始國際化,但是隨著企業的壯大發展,其業務受到了某些國家政策影響,業務擴張放緩。后又歷經國內“環保風暴”、用電限制等政策影響,其生產多次受到制約,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以來,該企業的供應鏈受到極大沖擊。為了研究企業供應鏈的韌性,邀請了企業內的2位高管和供應鏈管理領域的3位專家學者對供應鏈韌性的影響因素進行評估。①根據專家學者和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本身的經驗知識背景對風險因素按照重要程度進行排序;②比較各因素的相對重要程度;③基于SWARA模型計算各因素的權重;④對結果進行分析,并結合企業特點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5 結論
根據SWARA公式計算的各指標權重結果顯示:C10>C3>C9>C4>C6>C2>C7>C1>C8>C11>C5,即專家認為影響供應鏈韌性最重要的因素是風險控制能力,其次是動態調整能力、資金實力和供應鏈彈性。
企業可以通過調整供應鏈結構設計,保留足夠的彈性空間;積極參與區域聯動經濟發展體系,強化供應鏈信任機制建設,升級優化供應鏈產業鏈,增強自身供應鏈韌性。
參考文獻:
[1]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4):1-23.
[2]孫久文,孫翔宇.區域經濟韌性研究進展和在中國應用的探索[J].經濟地理,2017(10):1-9.
[3]BOSCHMA R.Toward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resilience[J].Regional Studies,2015,49(5):733-751.
[4]周慶忠,李鄭.油料裝備供應鏈韌性評估[J].中國儲運,2014(6):128-130.
[5]李彤玥,朱太輝.如何重塑金融韌性?——危機后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分析框架[J].金融監管研究,2019(3):22-38.
[6]王永貴,高佳.新冠疫情沖擊、經濟韌性與中國高質量發展[J].經濟管理,2020(5):5-17.
[7]HWANG C L,YOON K S.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Berlin:Springer,1981.
[8]CHAI J,LIU J N K,NGAI E W T.Application of decision-making techniques in supplier sele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literature[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3(40):3872-3885.
[9]PARK J H,PARK I Y,KWUN Y C,ET AL.Extension of the TOPSIS method for decision making problems under interval-valued intuitionistic fuzzy environment[J].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2011(35):2544-2556.
[10]夏慶.提升物流經濟韌性的路徑分析[J].中國物流與采購,2020(11):30.
[11]VIOLETA KERSULIENE,EDUNDAS KAZIMIERAS ZAVADSKAS,ZENONAS TURSKIS.Selection of rational dispute resolution method by applying new step-wise weight assessment ratio analysis(SWARA)[J].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0,11(2):243-258.
[作者簡介]呂昳苗(1987—),女,漢族,河南人,講師,蒙古國研究大學博士,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