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敏


關鍵詞:高密城市;兒童活動空間;設計;萬花公園
人類是從大自然中進化而來,兒童從小接觸真實的自然非常重要。現代城市高密化發展,人們出現了諸如兒童“自然缺失癥”之類的新問題?,F已有許多研究表明室外的自然環境能有效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和發展,人們所創造的環境對兒童的影響其實遠大于成人[1]。因此,高密城市兒童活動空間設計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 高密城市兒童活動空間設計的現狀
相對于原野和鄉村環境,高密城市中的兒童活動場地建設問題非常嚴峻。目前中國城市的兒童活動空間趨于器械化和室內化,室外活動空間基本是以彩色鋪裝為基底,上面再放置一些兒童游樂器械的設計范式,這樣的兒童空間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另外,在兒童活動空間的建設方面也缺乏相關規范標準,直到2021 年1 月,中國第一部《兒童戶外游憩場地設計導則》團標征求稿出臺,才有了專門針對兒童游憩場地的相關設計標準。在學術研究方面,目前關于兒童空間的研究多為室內,缺乏關于戶外場地的研究。已有的研究也把視線集中于兒童安全方面的考慮,較少真正從兒童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出發對室外兒童活動空間進行設計研究。
2 高密城市兒童活動空間設計的意義
關注高密城市兒童活動空間的設計可以給兒童營造更多、更優質的戶外活動場地,從而吸引兒童更長時間的在戶外活動空間中游戲玩耍,增加與真實自然接觸的機會,對兒童的身心健康、認知促進等都有許多益處。
首先,目前高密城市公共綠地缺失,使得兒童缺乏室外活動場所 [2]。而高品質的兒童活動空間能通過設計吸引兒童在戶外玩耍,緩解兒童的“自然缺失癥”。對兒童活動空間進行優化設計,能吸引兒童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去到戶外玩耍,通過對真實自然的接觸能提升孩子對大自然的認知能力。其次,室外新鮮的空氣、充足的陽光,可以讓孩子補充身體成長所必須的鈣含量。陽光中的紫外線還具有殺菌作用,能提高孩子關節和肌肉的活動能力,從而促進身體健康。再者,高品質的兒童活動空間能夠吸引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游戲玩耍,增加兒童之間的交流,降低兒童孤獨癥的發生概率,促進其心理的健康發展。最后,兒童在戶外空間進行游戲活動還能提升兒童的想象力和認知能力。室外景觀自然的四季變化會給孩子帶來好奇和快樂,在開拓視野的同時還能提升孩子們對身邊環境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認知能力。
3 高密城市兒童活動空間設計的策略
3.1 基于社區尺度規劃建設兒童活動空間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其活動范圍從社區尺度向城市尺度擴大。特別是12 歲以下的低齡和學齡兒童,他們主要可活動的公共綠地空間是居住區和社區公園,呈現“近戶化”的表現。社區公園服務半徑為0.3 km—1.0 km,是與居民最緊密相關的城市公園[3]。近年來,許多城市都在積極打造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建設了一大批社區公園。相較于小區內的綠地而言,社區公園面積更大、綜合性更強,相較于城市公園而言,社區公園更具可達性。
3.2 從兒童心理角度出發建設自然式兒童活動場地
現在的兒童活動場地大多是在彩色塑膠地上設置秋千滑梯或是付費的游樂設施,較少以自然的角度來設計兒童活動場地。兒童接觸自然的益處不言而喻,現在高密城市中已經很難見到自然景象,應多建設以自然綠色為主體的兒童活動場地。室外大自然能給兒童帶來啟發,兒童可以在自然中學習與休憩。讓兒童從小接觸真實的自然,讓他們從小便親近自然,愛護自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價值觀和環保意識。
場地設計的每一步都應從兒童的心理出發,有效地吸引兒童來到戶外活動。游戲可謂是兒童的生命,兒童的游戲行為可在公園里隨時隨地產生,需注意場地全區域的兒童友好型目標建設。另外,兒童還會與其他小朋友進行交往和適當的體育活動,應有針對性地設計能滿足兒童需求的空間。同時,家長群體還具有看護和親子互動的需求,以方便家長隨時隨地看護孩子。
3.3 開展自然教育課程讓兒童在室內外均可接觸自然
自然教育(Nature Education)是讓體驗者在自然中學習自然的事物、現象及過程,認識及探索自然,最后形成愛護與保護自然的意識形態[4]。自然教育課程不僅包含帶領學生們走進戶外,也涵蓋了一系列可在室內和課堂進行的活動,比如描繪自然風景的藝術類課程和以自然原材料為基礎的DIY 手工課。風景類繪畫比較常見,其是以自然原材料為基礎的DIY 手工課。這些都可以讓兒童在與自然材料互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些自然教育的課程既可以在室外公園這樣真實的自然中進行,也可以在室內的教室中進行,對高密城市中平時缺乏自然接觸的兒童尤為重要。
4 成都市萬花公園兒童活動空間景觀設計
4.1 項目背景
萬花公園是四川省成都市西部青羊新城核心區域內的一個社區公園,萬花公園所在的城市成都就是公園城市理念的“首提地”[5],萬花公園屬于六大公園城市場景之一的“清新宜人的城市街區公園”,在其余公園已承擔山水生態、鄉村郊野、人文成都等主題場景情況下,萬花公園作為遍布城市街區的社區公園之一,結合了高層居住區的區位性質,重點關注兒童群體,定位為目前還較為缺乏的自然式兒童友好型社區公園。
4.2 現狀分析
萬花公園位于青羊新城核心區域內,它的建設進一步完善了新城的配套。公園周邊遍布著高層居民小區、幼兒園和商業地產,常住人口近萬人,但公共綠地和兒童活動場地相對缺乏。通過現場實地觀察及調研得出,需求有游戲、交往、鍛煉、娛樂、學習、休憩等(圖1)。
從公園的使用現狀來看,其規劃設計也存在一些問題:(1) 公園目前呈三區分離的格局,不是一個完整體系,且中間還有車行道穿過,但無橋梁連接,對于公園的使用人群造成了潛在危險;(2)公園的功能分區不明確,使用人群交疊,比如稍大點的空地就有人跳廣場舞,打擾了周圍草地上休息的人群;(3) 兒童游樂區面積偏小,許多不同年齡的兒童都擠在這一個區域內活動,不利于游戲的開展,且僅建設有沙池與滑梯供兒童玩耍,設計過于簡單;(4) 園區景觀的觀賞性、互動性較弱,僅僅是草地加喬灌木的常規綠化,缺乏新意;(5) 園區內有一河道流經園區,這本是靈動加分之處,但目前河道兩岸立面設計成垂直的水泥狀,人工化明顯,且缺乏可以互動的親水平臺;(6) 園中原本設計有小橋流水的景觀,但目前可能是由于缺乏后期維護,溪水已經干涸,露出了池底的鵝卵石;(7) 整體景觀設計缺乏對文化的深度挖掘及表現,僅在幾處細節上,比如在欄桿上設計了飛機的形狀以呼應周圍航天工業園區的背景(圖2)。
4.3 設計思路
方案的設計理念是“講好大自然的故事”,大自然充滿奧秘、多彩繽紛,此方案是以設計為載體講述大自然的故事。方案以兒童對原始自然(如田園、森林、小動物、山川河流等)的親自然天性為設計出發點,以建設促進兒童以認識自然為導向的兒童友好型社區公園為設計目標,規劃設計幾個專屬兒童活動區,并在全園散點分布兒童科普小裝置以增加園區的自然教育屬性。規劃的5 個主要功能分區分別是低齡區――童話區、共享菜園區,還有學齡區――戲水區、科普長廊區、無動力游樂區。沿綠道主園路,依次分布了7 個景觀節點,形成了2 條主要景觀軸線、2 條次要景觀軸線和心理波動曲線(圖3)。
4.3.1 低齡區――童話區
此區域適合0—3 歲兒童,設計主題為“蔬菜王國”的童話。將平時生活中兒童常見的蔬菜瓜果尺度放大,做成可供幼童進行扮演游戲和捉迷藏的小房子,充滿了童話和幻想色彩,適度圍合感也可以為幼童提供安全感。通往小屋的路徑設計為幼童學步道,地面設計為全自然通軟舒適的草地,緩沖不慎摔倒時受到的傷害。中心區域設計了俯瞰整個童話區域的樹屋,可登高遠望。樹屋前的空地上繪制了跳格子及跳遠圖案以供孩子們游戲。游戲區域內的坐凳也設計成具有多重功能的休憩設施,自然曲線的木材坐凳既可以為監護人提供休息,也可以作為幼童的小滑梯以供玩耍。周圍結合成都地域文化設置了許多熊貓雕塑,憨態可掬。全區可供攀爬、鉆洞、探險的起伏草地在成人看來是普通的微地形設計,但在幼童的實際體驗中,這就是起伏的、有趣的小山坡。幼童在此區域中,就如同是從螞蟻的角度看森林、蔬菜瓜果,從而感知自然,進行各種扮演游戲。
另外,由于幼童需要時刻監護,故此區域需視線通透,具有較高的監護人與幼童共同使用互動的空間兼容性。
4.3.2 低齡區――共享菜園區
此區域適合3—6 歲兒童,采用的自然元素主題是城市農場,以達到田間玩耍情景再現的目的。城市農場是近年來的熱門概念,因為城市里的兒童很少見到農作物,所以此區域可以設計抬高且立面為透明可視材料的種植池,讓兒童近距離觀察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富有趣味性的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們從小知道要珍惜食物、避免浪費。區域內的種植池組合成大大小小的七巧板花朵的形狀,呼應“萬花”公園名字,并結合成都地區特有的川西林盤“林、水、宅、田”的布局形式進行分區設計?!傲帧睘樾蓓c遮陰之用,區域內設置高矮不一的木制坐凳,可供監護人和兒童休憩?!八笨捎糜诠喔群拖词?,來自戲水區收集凈化后的雨水經地下管道流至每塊種植區域的水池,可供兒童為蔬菜澆水灌溉,以及及時洗手保持衛生。“宅”為中間的樹屋,區域內最大的兩塊種植池中央分別設置了樹屋,既可用作游戲扮演,又可以用作休憩?!疤铩睘榉N植池,種植池高度高矮不一, 一方面可以讓不同身高的兒童操作種植,另一方面可以營造捉迷藏的類似迷宮環境的兒童游戲空間。
4.3.3 學齡區――戲水區
此區域適合3—6 歲兒童,采用的自然元素概念是環境水教育?;趦和挠H水性設計戲水區,引入可視化雨水凈化處理裝置,可以展示如何將雨水、污水凈化到干凈可玩耍、可灌溉的水凈化過程,向兒童傳遞環保理念。區域內可散落布置不同形式的互動戲水裝置,以供兒童玩耍。水景池塘處利用自然的自循環功能,投放種植能夠促進生態修復的動植物,植物可吸附水中的營養物質,從而降低水中氮、磷等元素的含量,防止水體富營養化。凈水裝置內分段投入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蓬松棉,以過濾和凈化雨水。左邊是戲水區的兒童嬉戲玩耍,右邊是陽光草坪安靜休憩,空間功能分區明確,互不干擾。
4.3.4 學齡區――科普長廊區
此區域適合6—12 歲兒童,為全園最安靜靜謐的區域,主題是大自然的自然科普教育。整個區域內盡最大可能減少硬質鋪裝,密林和觀花喬灌木叢植,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寧靜恬淡質感。這個區域主園路抬高,做成廊橋形式,設計為可以近距離認識植物、觀樹冠枝葉的上層抬升步道,兒童可近距離觀察樹木一年四季的季相變化。下層設計為以汀步為主,進入植物群落深處,實現自然科普觀察路徑的浸入式步道。步道周圍遍布自然科普裝置,可以給兒童提供科普和自然教育。
4.3.5 學齡區――無動力游樂區
此區域適合3—12 歲兒童,以無動力游樂設施為主。之所以選擇定位在這個區域做游戲區,是因為此區域在地理位置上比較獨立于另外兩個區域而存在,選擇此區域做游樂區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對園區其他區域的噪聲影響。無動力游樂區與主入口陽光草坪區域隔河相望,也可以互為借景。無動力游樂區拋棄常用的彩色塑膠地鋪裝,采用親自然元素材料如草地、沙地、木質坡面為場地鋪地,游戲設施方面采用了水磨石滑梯、木質坡面攀巖、神秘傳聲筒等無動力游樂設施。場地在地形上可設計為下沉式無視線遮擋的形式,方便家長在周圍休息看護。
5 結語
兒童是社會的希望和未來,以兒童為主題的學術研究與探討在各個學科中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關注,在針對高密城市戶外兒童活動空間的設計問題上,也應該得到專業景觀學者的關注。同時也希望能引起城市規劃決策者的注意,提高兒童戶外活動空間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地位,保障兒童的各項基本權利,促進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