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謙
自古以來,戰場上都有動物士兵的身影。它們憑“一技之長”屢立奇功,在戰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比如戰象、戰馬、軍犬等。除了這些聲名顯赫的軍用動物,還有一些動物不僅參了軍,拿了軍餉,還有軍銜。不過,它們大多不作戰,而是以特殊的身份存在于軍隊中。
它們個個有名有姓有性格,“當兵”歡樂特別多。不信,就往下看吧!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幾名好心的波蘭士兵收養了一只孤兒小棕熊,給它起名“沃伊泰克”。這只小棕熊跟士兵們同吃同住,漸漸地失去了野性,不再適合被放歸野外。為了能一直照顧它,深愛沃伊泰克的士兵們干脆幫它參了軍,部隊還授予它二等兵軍銜。從那以后,沃伊泰克就成了一只有服役編號和工資本的“士兵熊”。沃伊泰克常常模仿士兵的動作搬運炮彈,后來,它搬炮彈的樣子被輜重連印到了正式徽章上。
再后來,“炮彈熊”沃伊泰克退役,去了動物園安享晚年。

比起沃伊泰克,貓咪薩姆的故事更具傳奇色彩。
最初,它生活在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上,士兵們給它起名“奧斯卡”。二戰時期的軍艦上少不了老鼠,士兵們養奧斯卡主要是為了抓老鼠。在戰爭中,“俾斯麥號”被英國海軍擊沉,落水的奧斯卡被英軍救起,改名為薩姆。隨后幾個月,薩姆所在的戰艦被擊沉兩次,它落水后都被救起。因為它的“貓生”太過傳奇,人們稱它為“不沉的薩姆”。
其實,薩姆連續三次落水都能死里逃生,跟貓科動物會游泳的天性不無關系哦!

曾經憑借一張巧嘴,鸚鵡桑尼成為英國護衛艦“蘭開斯特號”的吉祥物,并獲得正式編制,服役編號為“皇家海軍1號鸚鵡”。不過,鸚鵡學舌畢竟只是一種特殊的反射行為,它本身并不懂得那些話的意思。后來,整天混跡于水手之間的桑尼好話壞話學了一籮筐,不分場合想說就說,就連英國女王、海軍大臣來艦上視察的時候,它也喋喋不休。于是,多嘴的桑尼被勒令退役,告別了“當兵”的生涯。
桑尼要是會后悔,八成腸子都要悔青了。
還有一些領軍餉、有軍銜的動物是以吉祥物的身份存在于軍隊中的。

挪威國王衛隊的吉祥物是一只王企鵝,它的軍銜是上校。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袋鼠曾跟隨澳大利亞士兵遠征埃及。士兵們在異國他鄉見到故鄉特有的動物,思鄉之情得到極大撫慰。

英國軍樂團的吉祥物則是獵犬、矮腳小馬或山羊等動物,它們剛入伍就是二等兵,如果表現良好,軍銜還會不斷上升。
“當兵”的動物既可以鼓舞士氣,增加集體凝聚力,又能為枯燥單調的軍營生活增添樂趣。士兵們都很喜歡它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