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魏睿
摘要:由于當前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半林區偶爾會出現狼、豹等國家級保護動物,所以需要落實針對性保護。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強法規宣傳力度、建立適當的傷農補償機制、建立聯防機制、控制半林區內及周邊人為活動、嚴格野生動物疫源疫情監測、應用先進技術構建“多位一體”巡防體系這些半林區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優化展開措施。
關鍵詞:半林區;野生動物;動物保護
半林區相對于林區而言,在生態群落、動物種類、人為干擾程度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針對半林區野生動物的保護管理也有別于林區或保護區。影響野生動物生存的兩大要素分別為生境和人為干擾,就生境而言,半林區植物種類相對較為單一,動物種類較少,優勢種現象較為明顯,應據不同情況從食物、水源、庇護所等方面開展保護工作,針對不同物種的適宜生境制定相關管理方法,特別是小種群物種,由于半林區生存空間相對狹小,種群數量小的物種較容易消失,同時也要適度控制種群增長過快的物種,特別是嚙齒類有害動物,避免過度競爭,引起生境退化。近些年,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半林區也偶爾會出現狼、豹等國家級保護動物,或遷移或繁殖。據此應根據其生境特點,人為保護并擴大其生境范圍,以利其活動取食,進而形成一定規模的種群,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亦可與接壤林區或保護區建立生境走廊帶,促進遷移及基因交流。
就長武縣自然條件來說,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南、西、北三面接壤甘肅,涇、黑、南三條河流橫貫全境,883條大小支毛溝從北到南無序擺布,形成塬坡川兼有,南塬一些大溝系除與甘肅靈臺邵寨相接外,還與寶雞麟游大山區直通。縣域總面積5.67萬hm2,其中林業用地3.33多萬hm2,有林地2.2萬多hm2。隨著植被的增加,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野生動物的種類也在增加,種群不斷擴大,經普查全縣野生動物共有40余種,以哺乳綱、鳥綱為主,主要有獾、狍、麂、鼬、花面貍、野豬、雁形目、雀形目、隼形目、雞形目、鸛形目、鸮形目等,其中不乏黑鸛、鷹、隼等國家級保護動物。半林區人為活動頻率要遠高于林區,因而人為干擾也是影響其野生動物保護的一個重要因素,應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有序有效管理工作:
1 加強法規宣傳力度
半林區缺乏旗艦物種,難以引起公眾關注,社區居民保護意識也較為淡薄,列入保護名錄物種的缺少也導致管理上的輕視,從管理機構到一般群眾都較難引起足夠的關注,因而應進一步加強宣傳,加強巡查管護,利用好媒體平臺,將平時的救助放生工作多做宣傳,讓群眾直觀的、多渠道的了解野生動物管理工作,促進民眾生態意識的形成。利用發放宣傳單,通過媒體和網絡、微信等,大力宣傳禁止非法捕獵、經營、食用野生動物;在醒目位置張貼標語、懸掛條幅,深入居民家中開展宣傳活動,并簽訂野生動物保護承諾書,引導群眾對身邊破壞野生動物行為進行舉報,提高全民愛護野生動物意識,筑起保護野生動物的安全防線,提升半林區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成效。
為了更好引導區域群眾參與、配合半林區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保證其能夠在實際生活、生活中維護自覺保護野生動物,就必須要持續強化區域普法教育宣傳。這種教育宣傳工作的展開不能僅僅局限于區域勞動力、成年人,還需要覆蓋至未成年、學校。例如,可以聯合區域內的初高中,定期組織青少年學生開展研學活動。帶領青少年進入野生動物宣教中心,由講解員從野生動物保護普法教育、野生動物種類以及生活習性科普、實踐成果展區、動物籠舍、診療區等幾個部分進行詳細解說,通過近距離與野生動物的接觸和深入區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切實增強青少年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通過類似宣傳教育活動的展開,能夠促使區域內所有人員均轉變為半林區野生動物保護的“志愿者”,以此推動區域半林區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升級。
印制有關于半林區野生動物傷人傷畜防范工作的相關文件、宣傳海報,并在山上林場重要位置張貼,對生活在轄區林場內的群眾及時開展有針對性地警示宣傳教育。同時民警通過向群眾發放宣傳資料,解答群眾現場提問的方式,詳細清楚地介紹預防野生動物傷人、傷畜以及自救的技巧,告知群眾,野生動物生活習性、活動范圍等知識。在進山口、主要道口、進山必經路段設立警示牌、警示標語的方式,警示群眾不要或盡量避免單獨進入林區腹地或在野生動物經常出沒的地方活動,聯系各林場著力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停歇地、繁殖地的野外巡查力度,組織警力對轄區重點區域、重點部位,開展獵捕野生動物工具的集中清理清繳行動,重點清理捕獸套、捕獸夾、陷阱陷坑、逆變電網圍欄等工具,有效保護野生動物安全。通過工作,有效增強了群眾防范意識和防范技能,進一步提高了全民保護野生動物和防范野生動物傷人傷畜的意識,為維護野生動物資源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建了和諧發展的生態屏障。另外,可以在區域內推行野生動植物保護“小課堂”,積極開展“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宣傳活動,激發林區社會廣泛關注和參與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的熱情,提升廣大人民群眾自覺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2 建立適當的傷農補償機制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野生動物越來越受益于綠色發展之幸,但這不能成為當地群眾之痛。除了依法保護之外,各地應該盡快完善補償制度的實施細則,并提供相應的財政支持,只有兼顧群眾利益,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隨著國家對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大,一些野生動物數量明顯增加。與此同時,部分繁殖能力強、破壞性大的野生動物種群,在一些山區已嚴重危害農作物生長,其中以野外生存能力超強的野豬為典型,“農民辛苦一年,野豬一夜毀完”的情形屢屢出現。在推行半林區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中,需要同時兼顧群眾的利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如果得不到有效保護,“人豬沖突”之類的問題就很難妥善化解。而實際操作過程中,國家級保護動物“闖禍”后,基層政府部門承擔著向受害群眾發放補償的任務,往往由最基層政府負責補償,迫于財力限制,難免對出現難以及時、充足發放補償的問題,一些地方的野生動物致害補償制度實際上處于架空狀態,不少農民反映農作物被野豬毀壞后拿不到應有的補償。在這樣的狀態下,利益受損的農民難免心生怨言,甚至奮起獵殺野豬來“保衛家園”。基于這樣的情況,應當展開對區域野生動物發展情況及受害情況的科學評估,并結合專業部門組建起專業狩獵隊伍進行獵捕。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完善補償機制,對野生動物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予以合理賠償,對補償條款落實去簡單化和去寬泛化,對補償的主體、標準以及經費來源等問題落實明確表述。
半林區往往與居民區接壤,動物活動取食范圍與農田村莊互有穿插,加之近幾年的生態恢復,動物活動范圍不斷向群眾農耕及生活區延伸,時常會發生野生動物毀壞莊稼、襲擊人員牲畜的情況,通過走訪調研并結合自身及各縣同行多年的工作經歷,發現在半林區比較典型的傷農案例有鸮形目傷害家禽養殖場、野豬等毀壞玉米等莊稼地,未見或極少見傷人事件。目前的野生動物傷農補償辦法只針對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對一般保護動物造成的傷農補償未有明確規定,而對農戶造成較大損失的在半林區又多為一般保護動物,如狍子、野豬等,近年來不斷有群眾反映,成片玉米地遭到毀壞,而管轄政府及部門又無依據進行相應補償,對此應盡快調研征詢意見,分類型分條件制定野生動物傷農補償的相關管理辦法,防止挫傷社區居民保護動物的積極性,對我們的野生動物管理工作造成不利影響。
3 建立聯防機制,社區共管
僅依靠專業人員是無法實現野生動物的保護管理的,越是基層工作人員越是身兼數職,很難做到保護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及主動性,應加強社區聯系,借鑒生態護林員的經驗,聘請當地村民協助開展野生動物管護工作,向其適當發放通訊補貼、生活補貼,依靠村民進行聯防,打擊偷獵等違法犯罪活動,以便及時有效開展救助放生工作,共建保護網絡,減少管理盲點。
隨著群眾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逐步增強,以往存在的違法私設獵套的行為基本絕跡。在后續的半林區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中,應當積極聯合森林資源管理部、專員辦、森保大隊等部門,形成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合力,在搞好宣傳教育的同時,進一步加大依法查處的力度,堅決取締和打擊非法濫捕濫獵行為。在此基礎上,還應當積極協調公安、工商部門對山特產品經銷店、餐館飯店等經營野生動物及產品的場所加強巡查,宣傳野生動物保護知識,依法查處違法活動。持續強化區域警務協作,搭建起“部門聯動”的半林區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機制。實踐中,主動、定期聯合相關部門開展集中清查行動,深入區域各集貿市場、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場、餐飲飯店等場所,嚴厲查處非法獵捕、經營販賣、銷售、食用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等違法行為。在實際的清查過程中,要求著重對區域農貿市場、農家樂、餐飲單位進行清查,與區域重點生產(經營)單位簽訂有關于保護野生動物的承諾書。一旦發現違法捕獵、售賣野生動物的案件,及時移交行政部門進行處理,切實打斷盜獵、交易、食用野生動物違法犯罪行為經濟鏈條[1]。
實踐中,應當堅持“守”字為先,強化法治意識。聯合區域派出所開展進企業、進社區、進村屯、進學校、進單位的“五進”活動,針對亂捕濫獵、濫食野生保護動物等違法行為和不良習俗以案說法,積極引導轄區內群眾抵制食用、交易珍稀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深化群眾對于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意識和科學知識,營造全民保護、全民參與、全民打擊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還需要推行“打”字開路,加大保護力度。聯合區域派出所組織民警夜間在各重點路口對可疑車輛和人員進行檢查;聯合林場林政部門全面清除并收繳轄區內的鳥網毒餌、誘捕器、獵套等捕殺野生動物器具,加大對野生動物棲息地及其周邊環境的巡護力度和對獵捕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4 控制半林區內及周邊人為活動
半林區周邊人類活動較多,容易導致區內生態失衡。如毀林開荒、濫砍濫伐,擠占了動物的生存空間,破壞了動物的取食、庇護、飲水等環境,造成部分動物中數量失衡下降,破壞了生物鏈平衡;化學試劑的使用,病死家畜尸體、毒死老鼠等隨意丟棄,都會導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下降,甚至大規模死亡。食肉動物數量的下降,造成鼢鼠、野兔泛濫,對農林業造成了極大危害,長武縣林業部門每年針對鼢鼠單項的防治費用就在數十萬元,而這對于造成的危害僅是杯水車薪。所以對半林區內及周邊居民的活動要加以約束控制,危害到區內野生動物的行為要嚴厲禁止。
同時,在半林區內及周邊人為活動的管理與控制工作中,還應當組織相關工作人員深入半林區內部,定期展開“巡山清套”專項行動,主要對野外獵套、獵夾等獵捕工具進行全面搜尋清理,消除一切隱患;全面清查轄區內野生動物養殖場所,逐人逐項登記建檔,強化日常管理工作;組織警力路面盤查,臨時設卡檢查過往車輛,集中整治和打擊亂捕濫獵、非法經營野生動物違法犯罪行為;堅持“主動出擊、打防結合”,轄區派出所嚴查入山人員,巡查重點部位,對各類違法放牧、私拉亂建的有礙野生動物活動的圍欄等及時予以拆除[2]。實踐中,需要在相關工作中推行“護”字兜底,踐行初心使命。在區域相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統籌安排下,聯合多方主體認真做好野生動物巡護工作,以融入日常、抓在經常、落在實處的工作理念,切實維護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5 嚴格野生動物疫源疫情監測
計劃狩獵也是一種管理手段和調節種群的方式,對農作物損壞較嚴重的一些禽獸有計劃的進行人工捕殺,是控制種群的直接手段。各級部門雖每年都下達了狩獵任務,但現在禁用槍支獵捕,農民只好用套子和毒餌捕殺,造成動物死亡地點不定,多處于偏僻、復雜地形及植被較好地,難以找見尸體,造成糜爛發臭,會引發疫情,帶來不安全因素。加之近年來禽流感、非洲豬瘟來勢洶洶,2020年的新冠肺炎更是讓人談野生動物色變,公眾對野生動物的關注度前所未有的高漲,這對野生動物管理保護及疫源疫情監測工作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要借機充分發揮行政推動力作用,縣鄉村都要重視此項管理。建議每村配備一名兼職監測員,每鄉鎮配備一名專職信息員,向縣級主管部門負責逐級采取零報告制,級級有人抓,層層有人管,全方位抓好此項工作。
6 應用先進技術構建“多位一體”巡防體系
大力推動無人機在半林區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中的應用,將無人機用于野生動物巡查保護工作中,讓傳統巡護模式與高科技巡護模式有機結合,推動“人防+技防”模式形成并應用于實際。實踐中,無人機的機身上裝有雙光攝像機和熱成像感應器,白天通過雙光攝像機,夜間則借助熱成像感應器,能實時監測林區內各種異常活動,除無人機外,還借助林區的視頻巡防系統和護林巡防員,形成多位一體的“巡護網”,為切實筑牢區域生態安全屏障提供有力支撐。
7 結語
半林區由于人為干擾、范圍有限、生境片段化等多重因素影響,野生動物管護工作情況復雜,要進一步摸索實踐,開展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荊樹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活動情境創設初探[J].科普童話,2019(14):158.
[2] 連城管理局.連城管理局啟用無人機開展森林資源管護工作[J].甘肅林業,2018(6):47.